潘梦娜
二十大以来,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尤为关键。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陕西省白村打造产业振兴的乡村治理样板和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人才资源流失、基层治理缺乏持久动力、现代化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办法:培育治理主体,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高技术利用水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在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方向选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工作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乡村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难点[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乡村治则国家治,乡村稳则国家稳,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基层治理是解决我国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完善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社会组织为支撑、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通过组织振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3],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白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效
白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整个关中地区农村的缩影,占地面积约3.13km?,复耕工矿用地约0.25km?。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区,在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下,白村取得的系列成效主要表现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样板。
加快产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白村的产业发展首先表现为土地的集中经营,由党组织牵头,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规划和实施,带领白村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白村充分盘活闲置宅基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为农民争取到更多耕地。白村的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现代农业园区在近年来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其中白村的现代农业园区主要种植的农产品是樱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和销售,同时建设有专门的温室大棚采摘区,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农民的种植压力变小,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种植水平和效率。樱桃采摘园、农家乐等设施建成之后,众多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游玩、消费,既提高了白村知名度,又提高了自身服务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村子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白村经济转型和升级。
凸显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文明乡风
除了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经济,白村社区在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基金会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具有白村特色的品牌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建设了农耕文化体验园,展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农耕文化和关中人民淳朴的乡风。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建立不仅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消费游玩,而且有利于村庄自身的文化振兴。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有利于将传统农耕文化展现给更多受众,在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文化底蕴的展现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白村的社区宣传栏和墙壁上到处可见印有国家重要精神的横幅,这也有利于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在乡村的传播与普及。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宜居社区
白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目前,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社区对破旧房屋进行拆迁整改,建成整齐划一的关中小院式房屋,推进“厕所革命”,并且设有绿色生态餐厅、果畜沼生态养殖区等,这使得白村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使村民享受到一个舒适的环境,也让游客对白村的印象值得以提升。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是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示范社区,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白村两次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全面、科学的修订,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原则进行建设,突出了传统的古典唐风特色,充分体现了关中民居的独特风貌,主要以关中小院和“6+1”多层建筑为主,充分满足了当地居民多层次的住宅需求。白村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美化,设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态园区,为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分析
人才资源流失,基层治理缺乏持久动力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出整体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基本能够各司其职,协同治理,但同时也存在积极性不足的困境,这与基层治理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和集体意识相关。
根據调查,白村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长期定居的村民中只有极少数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凭。同时,乡村基层治理主体缺乏活力,后备力量不足。此外,白村实际常住村民一直呈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许多中年人在外地打工谋生,并且将子女送去城里上学,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村庄活力不足。在调研中也了解到,白村的大学生大多数选择离开乡村去城市就业打拼,很少有人愿意在当地发展,乡村“留不住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层治理缺乏新鲜的血液,后备力量不足,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急需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提高治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现代化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
白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的问题表现在新媒体运营、农产品销售及大数据运用等方面。尽管白村已经成为“就地城镇化”的代表,但据了解,村里并没有完备的线上平台和媒体去宣传乡村文化和产业,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也没有专门的账号去宣传,这显然不利于村庄知名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同在礼泉县的袁家村在宣传方面则占有很大优势,当地打出了独特的名号,大幅提升了其在陕西甚至是全国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游客。
白村的农产品以樱桃为主,在产品的宣传与售卖环节,通过线下和线上售卖相结合的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包销售,村民分红。线上售卖不尽人意,既没有创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农产品销量也不高,产业链中断和不稳定是常有的事。此外,白村在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方面也存在局限,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例如生态主题餐厅、采摘园等设施都无法在手机地图里搜索到,也没有利用其新型农村社区的独特点进行线上推广和宣传。
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
培育治理主体,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首先,建设一支优秀的党员干部队伍极其重要,通过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处理好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共同富裕。要重多措并举、重齐头并进、重教育培训、重严管厚爱,用实劲、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从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能力[4]。
其次,村民必须提高自身积极性,配合党组织工作,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和乡村的发展力。村民要积极参与到群众自治组织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高自治能力和水平,在管理村级事务中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强化道德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的带头作用。
最后,当前农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学历较低,这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必须完善“第一书记”制度,提高领导干部薪资待遇,通过制度供给来吸引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源,利用西部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为乡村提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5]。农村基层治理应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养特色人才、优化分配结构、提高治理效能以及推动政策联动等方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内生动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提高技术利用水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国家科技日益强盛的今天,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科技快速进步,整个社会逐渐成为一个由互联网联系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因此,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应该适当摒弃一些传统的思维,更多地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要依托特色产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提升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推动经济更快转型。同时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粮食质量、数量并重,防止供给出现问题,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不断现代化,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其次,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通过微信、微博等途径进行宣传,抖音、快手、淘宝等渠道进行销售。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使村民能够掌握线上销售技术,利用电商平台吸引更多顾客,使农产品卖出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以此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利用好现代技术是基层治理的必要举措,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先进技术构成的治理模式,不断推进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让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最后,拓展农业功能,明确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基于本地区所拥有的资源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将传统农业发展为集生产、生态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融合式农业,重点发挥农业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文化与教育功能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优势[6]。
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在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乡村教育水平的落后会导致村民文化程度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城镇。在城乡二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尤为重要。
首先,文化振兴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更多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平台,提供优秀文化产品,从而在文化建设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文化振兴需要依托优质文化资源,白村作为关中地区的典型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其唐风唐韵文化以及淳朴乡风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既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也能增强村庄凝聚力。农村基层治理资源整合需要激发治理主体的公共精神。这能够使社会成员明晰各自的利益诉求,尊重彼此的利益问题,最终实现团体利益的最大化[7]。
最后,实现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干部教育、基层治理工作内容中,例如挖掘乡村文化,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展览会、文博会等活动,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新的部署,描绘了乡村振兴新画卷。文章以陕西省白村为例进行研究,立足于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建设路径也具有普遍性价值,对其他农村基层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时代以来,时代使命发生变化,基层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充分整合人才、文化、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發挥各方主体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展,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02):16-2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 2022(21):6-21.
[3]殷梅英.以组织振兴为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5):86-88.
[4]李桂华,刘梦演.“四重四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J].人民论坛,2021(20):54-56.
[5]王文彬.农村基层治理困局与优化路径:治理资源运转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03):128-135.
[6]李林.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02):125-136.
[7]谢鑫.农村基层治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路径探析[J].领导科学,2022(1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