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全?陈振国
当前,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以鄄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建议,即通过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村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使农民居住方式与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发展相协调。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和公共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满足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同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途径,也是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法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鄄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只有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路径,为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明方向。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
从产业方面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延长农业产业链,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发挥农村多元功能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让全产业链留在农村,加快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完善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生产方面来看,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生产经营智能化。要充分利用新型农业技术与智能设备,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以绿色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经营体制,促进农产品的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和品牌化建设。从经营方面来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基础经营体制、培育新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通过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经营。
农村现代化
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应当以创建宜居宜业型村庄为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设施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新农村建设。其次,应加强和创新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推动建立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最后,农村传统的经济社会应向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农村社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农村资源(耕地、建设用地、宅基地、劳动力等)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适当调整村庄布局、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才回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各种资源(土地资源、公共资源等)的使用率降低。因此,有必要将一些规模较小、人口流失较多的村庄和一些发展较好、占据区位优势且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村庄进行整合,通过建设中心社区,统筹使用各种资源,发展第一、二、三产业,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人口城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村庄整合、转型与重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轉变,充分发挥科技作用,积极探索农村融合路径,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前,城乡二元体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变革,调整城乡关系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发展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社会,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此外,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能促进人才、科技、资金流向农村,改变传统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全新形式的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建设健康通畅的城乡要素流通通道。通过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建设健全城乡要素流通通道,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优化要素配置,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管理作用,提升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手段对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要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就必须全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政府部门职能配置、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改革乡镇党组织机构、建立农村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改变过去的上下级单线管理现象和条块化应对模式;通过重点解决经济矛盾纠纷、社会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协同、公共管理服务等问题,建设精简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乡镇政府在新时期基层治理中的高效运转。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党建+网格”的治理模式,形成治理新格局,实现“一张网格管治理”,推进农村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
鄄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 032km2,户籍人口93.39万人,耕地面积653.34km2。鄄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规划先行
鄄城县政府聘请研究院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和“两新融合”规划,按照“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文旅景区共建”的模式实施。此外,当地还依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定了“1+2+7”的发展模式,即打造一个镇驻地,两个美丽乡村和七个社区的总布局;推行“黄河滩区迁建”模式,遵循拆迁整合、方便生活、筑台建村、就近安置的建设原则,实施村台建设模式,解决了黄河滩区的灾害问题,彻底改变了滩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
坚持试点先行
鄄城县政府先后启动了沈楼社区、沈口社区、舜耕历山社区三个社区的建设试点以及黄河滩区的迁建工作。沈楼社区、沈口社区1 305户,近5 000名群众实现顺利入住。舜耕历山社区占地16.87万m2,建设有600套两层独院别墅,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自豪感大大提升。六合社区、平安社区是黄河滩区迁建村台,当地按要求修建了村庄标准化房屋,没有危房改造和农房加固情况。此外,有关部门还成立了房屋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房屋建设工作。根据高标准设计和建造的36m2、72m2、108m2、144m2四种户型通过检验,房屋质量较好,具备外墙保温功能,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需求。
坚持产业先行
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村社区建设前期,当地政府经过充分考虑建设了产业示范园区,解决了社区百姓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红旗社区通过与山东旺盛园林、大舜果园等企业展开合作,统一流转社区周边土地,规划建设集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和文化农业于一体的舜耕农业产业园;六合社区依托“黄河情党建示范片区”统筹优势,树立“一张图”思想促进产业发展,通过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示范区内多元素融合、多亮点聚集、多产业发展。此外,鄄城县政府还建立了“五个一”(1个工作方案、1个工作专班、1个产业链条、1个联合社、1个专家团队)联建机制,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切实推进落实农业转型提速、乡村振兴提效的发展目标。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旧城镇六合社区党委不断深化“党建+网格”的治理模式,形成“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工作闭环办、服务零距离”的治理新格局,实现了“一张网格管治理”。有关部门加快推动社区配套服务中心、商业街、公厕、学校、创业车间、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其中,便民服务中心能够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包括自助服务、帮办代办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矛盾纠纷化解,信访接待等。
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第一,贯彻新思想、新理念,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资源整合与再利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面临着生产要素非农化、农村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空废化等多种问题。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农村资源重组和有效流转制度对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有关部门应致力于盘活农村各种资源,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模式,即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建设用地、宅基地、荒地、坑塘等)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产业为平台,以股份为纽带,进一步融合第一、二、三产业,打造“股份农民”,做到“产业联体、股份连心”,有效盘活农村资产,使其进一步形成推动生产发展的新生力量,促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二,实施过程中做好调研论证、政策宣传工作,不盲目套用其他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充分尊重和顺应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做到精准发力,稳步推进。首先,根据村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依托地理区位、功能定位、人文历史、产业情况和基础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其次,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尽可能让农民利益最大化。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心声,做到矛盾早知道、早化解,尽量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变化,符合农村建设的规律要求,方向是正确的,政策是妥当的,推进是有成效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总之,在农村社区建設的实施过程中,对定位农村社区的地域范围、是否合村并居等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个村庄的区位、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地方财力、村民意愿等多种因素。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区建设后期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主体活力,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可以积极融合农村社会资本,完善农村经济链条,重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全方位转型,推动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可以促进传统农村资源与现代因素融合,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农村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比如农村劳动力、农村治理经验、农村文化、农业技术等,要充分利用这些农村社会资源,将其与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管理、现代社会资本、现代文化等相结合,实现农村经济转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现代化。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特色发展。有关部门要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以生态保障为底线,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从而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与协调方面的作用。不断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使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当地群众,进一步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首先,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模式。这要求将现有村级资产进行整合,引导农民创建现代农业合作社,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与人才的共享利用。其次,优化农村社区党组织体系建设。这要求各地基于社区规模和党员数量对现有党支部进行调整,将符合条件的党支部提升为党总支或党委等,推荐设立副科级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位,以增强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协调能力。最后,根据乡镇发展规划对社区功能进行划分,确保每一个功能区都建立有配套的党组织,使党的工作与当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确保其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把发展红利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