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月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特有的资源。文章从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入手,首先分析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其次梳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四种路径。一是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最大限度地留存乡村历史文化记忆;二是注重传承弘扬乡村历史文化,加强村史馆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四是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本土性和独特性,弘扬优秀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应深入挖掘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制订“一村一策”规划,走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乡村是劳动人民聚居生活的地方。乡村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凝聚了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乡村历史文化体系。乡村历史文化受地理位置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封闭性、民族性、原始性、朴实性、乡野性、独特性、丰富性等特点。为此,有必要加强乡村历史文化研究,明确乡村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各个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划,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体系,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村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是孕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乡村是保留传统建筑古迹、农耕器具、手工艺品等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资源。总之,乡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历史文化反映了传统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只有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的精髓,才能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可以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推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乡村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乡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乡村地区的伦理道德思想,比如忠君爱民、爱心孝道、诚实守信、善恶评判、勤俭持家等,同时这些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处事准则。乡村历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维护着乡村的秩序,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有助于村民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传承乡村历史文化可以有效发挥道德规范的约束、教化作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家风,提升整个乡村的文明程度,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
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历史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周围,现代建筑物拔地而起,与古色古香的建筑格格不入,使村落的整体风格不一致,有些乡村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随意拆除、翻新古屋古房,破坏古栈道、古桥,砍伐古树。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乡村的历史风貌和原有文化价值,导致乡村历史文化传承陷入困境。另外,一些非法商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非法收购、倒卖古村落和古民居中留存下来的古物件、古器具,导致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對乡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
一是许多乡村在挖掘历史文化过程中只从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等工作着手,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的精髓,导致挖掘工作缺乏深度。二是乡村居民对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文化传承,也就无法为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对打造独特乡村产业及特色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各乡村地区在挖掘利用本地历史文化时,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入调查研究,导致开发利用的范围有限,深度不够。部分乡村存在盲目开发的问题,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没有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独特的乡村产业及特色文化。
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古村落旅游业由此盛行。但是很多乡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导致游客在住宿、餐饮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乡村完善基础设施,如增设旅馆、优化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等。另外,许多乡村未能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亮点,未根据特色进行打造、包装、宣传,再加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高。这导致乡村旅游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潜力不足。
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古村落和古建筑保护
现存的古村落和古建筑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记忆留存,它见证了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古村落及古建筑的工作中,要挖掘、保护、利用其中的历史文化要素,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详细的研究,把这些“古风”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防止其在历史进程中消失。同时,在挖掘的过程中要完善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拆除管理规定,确保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古民居等不被破坏。另外,还要对古村落与古建筑周边新建房屋的风格、高度和色调进行统一规划,确保新建的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风格相一致。
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传承
1.加强乡村村史馆建设
村史馆记录了该村的发展历史,是展示该村发展历程的窗口,是弘扬该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村史馆的建设应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突出乡村的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村史馆的建设首先要从整体布局出发,精心分析和规划,将其分成多个展示区。设置专门的历史背景区,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展示乡村建立、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等。设置人物展区,通过展示人物事迹,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村风村貌。设置展览区,通过展示具有年代感的历史文物、农用工具、老物件等,帮助人们回忆乡村典型历史文化。设置手工艺品、民风民俗展示馆,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展示村民聪明才智,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乡村的责任感。设置专门的乡村土特产展示区,集中展示乡村特有的产业、产品,宣传村庄特色产业,吸引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村史馆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荟萃之地,是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乡村建设的历史见证。村史馆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乡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寄托着乡村的未来。因此,每个乡村都应该设立村史馆,记录乡村的历史过往、辉煌成就,避免乡村历史文化断层,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庄的整体文化水平。
2.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情感、精神追求、风俗习惯等。它不仅展现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广大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不断努力,同时也追求精神的富足。他们创造了歌舞、音乐等艺术形式,探索医药、天文历法等领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比如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秦腔等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秦腔流行于西北地区,风格古朴雄厚、苍凉豪迈;豫剧发源于河南,格调热情奔放。因地域不同,戏剧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蜀绣以精巧的构图、细腻的刻画、独特刺绣技法、鲜艳的色彩展示了蜀地文化的独特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具有民族性,如汗廷音乐源于蒙古族,其风格雄厚、刚劲有力、声势浩大,充分体现了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的特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具有显著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宝贵资源进行系统完善、广泛宣传,让这些民间风俗风貌得以弘扬。乡村可以把非遗保护作为起点,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重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乡村要根据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营销环境等因素,打造符合村庄特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产业,不能故步自封,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最新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定期调整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另外,乡村也要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布局,紧跟發展前沿,培育具有特色、发展前景、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兴产业,争取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在培育特色产业时,应该注重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
相较于城镇生活的喧嚣,乡村逐渐成为人们放松休闲、释放压力的理想场所。首先,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包括山水风光、村落古迹等。其次,乡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等。最后,乡村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专属的特色美食,折射出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度假休闲、接触大自然、探寻历史的新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活动,更是人们回归自然、追溯历史与传承文化的新途径,其能够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好原始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于乡村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将农业、旅游业元素融入其中,发展“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的特色乡村旅游业。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是传承和弘扬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不同乡村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实施“一村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发展规划,把传承发展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展现乡村的文化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