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中抽象到具体法的运用

2024-06-09 13:27迪力娜衣·都义山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

【摘要】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抽象和具体概念是指事物包含简单范畴和复杂范畴,在把握商品、货币、资本各个层次的经济互通及本质关系中,采用从抽象化到具体化的方法,实现从本质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变。从而深入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对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抽象到具体|《资本论》|叙述方法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学理论中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理法,全面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资本论》中的经济的不同要素,对经济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

一、抽象法的概念范畴

(一)抽象法概念

在将具体的感性分析范畴拓展到更高的抽象维度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思维法和叙述法将抽象对象整合到具体对象的过程中。思维法将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抽象处理,而叙述法则是对客观存在物在思维过程中的再现。在具体对象的抽象性方面,两者具有同质性和相对性特征。为了确保从抽象到具体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使用从具体化到抽象化,再到具体化的数学公式。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和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致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各种经济法则彼此之间存在平衡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中对商品经济思维生产及交换形式为切入点,并阐述资本经济中的其他活动,以实现系统化整合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抽象范畴与具体范畴

在《资本论》中,把抽象范畴和具体范畴区别开来,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到具体”指经济范畴中的简单范畴和复杂范畴。根据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简单范畴和复杂范畴即抽象范畴和具体范畴。从价值视角出发,剩余价值属于复杂范畴,但与平均利润、企业盈利、借贷利息和地租相比较时,它又归为简单范畴,而后者则归为具体范畴。要理解经济现象之间的根本联系,我们首先需要对那些抽象而简单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逐渐从简单的概念转向更为复杂和具体的概念。由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简单范畴与复杂范畴往往相互制约,只有找到抽象范畴与具体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环节,才能对事物的深层本质有更准确的认识。为了揭示资本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利润和利润率这两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剩余价值及其比率。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实质上掩饰了资本家对追求利润的强烈欲望。

(三)认识过程

整个《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都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第1卷最抽象,第2卷比第1卷具体,第3卷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现实。第1卷三个部分之间的方法也是抽象到具体,第一部分第一篇特别是第一章最抽象,第二部分具体一些,第三部分更具体。第1卷每篇各章之间也是先抽象后具体。一般说来每一篇的第一章都是先讲本质比较抽象,后几章讲到现象比较具体。例如,第一篇第一章主要讲价值的实质比较抽象,第二章、第三章讲价值形式比较具体;又如第四篇的第一章讲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比较抽象,后三章讲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比较具体;再如第六篇的第一章讲工资的本质比较抽象,后几章讲工资的形式比较具体。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以一般商品分析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分析劳动过程的普遍性,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被抽象化了。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运用从抽象化到具体化方法来深入研究具体经济事件与抽象经济法则之间的联系,并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同时将交换与分配放在次要矛盾的位置。如一切客观现实存在物一样,其内在本质关系往往被复杂多变的现象所掩盖。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必须在叙述过程中从最广泛最抽象的演化形式上,也就是脱离各种现象所掩饰遮盖下的形态中,准确抓住其真正的实质,使它接近于社会的表面现象。

二、抽象到具体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运用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普遍运用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具体如下。

(一)商品到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把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阐明劳动价值论,并揭示反映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中的社会关系。在《资本论》第一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层面,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两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说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商品中的劳动双重性进行阐述,其次从价值形态的演变和货币功能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明商品的内在矛盾性和货币来源的本质性。最后更进一步揭示了在物物为交换外壳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价值的本质。更具体地说,劳动具有双重性质,这决定了商品具有双重属性,进一步揭示了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货币形式,并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在分析商品生产与货币流通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商品经济是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演变的,而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货币经济就应运而生。此时商品的交换方式已从直接方式转变为间接方式,在商品的流动中也存在着货币的流动。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剩余价值的生产虽然是最具体的范畴,但对整个《资本论》来说,情况就不是如此了。因为生产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有流通过程。否则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就成为不可能。《资本论》第二卷所考察的资本主义流通过程,《资本論》第三卷所考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统一,都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为具体。当马克思主义在第三卷中,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逐一考察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考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生息资本以及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等情况时,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统一物,才真正作为一个被把握了的思维具体从资本的具体生产到资本产生绝对剩余价值,由此揭示资本的神秘。比如,从劳动过程向价值增值进程的转变,从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和工作天数到剩余价值比率和剩余价值量等。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阐述,也运用了从抽象化到具体化法,从相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到从协作演化为分工,从工厂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以此来考察资本家是如何对工人进行剥削的。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过度生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就无法找到物物交换掩盖下的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使劳动者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来源这一具体现象出发,揭示了资本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断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它以具体劳动来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用抽象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此货币变成了资本,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探讨了剩余价值如何转换为资本,从简单生产与扩大生产两个维度出发,简单生产是构成资本扩大生产的核心,而简单再生产则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抽象方式。在这里马克思分段式对资本积累过程进行阐述,并揭示了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这时马克思从再生产的视角,对资本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重新审视,资本的扩张和积累主要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了持续资本化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扩大他们的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方法,并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再生产规模相一致。该理论不仅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所处的真实地位,而且也明确了这一社会阶层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在《资本论》第七章中,马克思阐述了多种经济概念、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以及资本主义的人口原则;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向等诸多方面。每个经济范畴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仍然比较单纯,仍然是关于个人的资本家和个人的关系,经济范畴中,已经反映出了整个阶级關系,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资本论》中抽象到具体法的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和应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科学概念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构建出科学的概念体系。《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也叫思维形式或思维方式。为了形成科学概念,我们必须将事物视为思维中的具体再现,以便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们。这种“思想体系”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研究对象——现实的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性的反映。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应当包括对事物自身特征、存在条件(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框架”。因此,每一个“思想系列”都可视为一个系统。每一个“思想系列”包括事物的本质、种类、形态、功能以及与外部的关系等“思想群”,都应该被视为事物自身特点的一部分”。因此,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以上述诸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为基础,并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系统形式。

(二)提高问题意识

有助于我们审视并解决难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现实生活或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方法”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活动处于有序状态,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一个完整的“思想框架”应当涵盖问题的本质特征、存在的根源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的“思想序列”。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问题的多样性、不同因素的多样性及处理方式的复杂性,把握核心“思想群”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和认识这些问题及其内在规律。由于每个问题的具体特征、存在原因和解决途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学习和应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采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三)制定工作计划

《资本论》中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模式,有助于制定计划的科学性和确保工作的高效开展。任何一份工作计划都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思想框架,每项工作计划又有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要求。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思想系列”中的各种要素,如指导方针、核心任务、工作流程、时间计划、具体行动和基本标准,这就是总的指导方针。它决定了这项工作所遵循的主要路线、方法、途径以及应该达到的目标与标准。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对这些“思想系列”进行排列顺序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注意与其他方面相联系,如与工作方针、政策及经济建设等有关的内容。在开展该项工作之前,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以及遵循原则,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每项经济活动的特点不同,其具体内容亦有所不同,因而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及对象,也有一个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计划的思想范畴,是一种最为普遍、最为抽象的理念,确保实现工作的明确性、具体性和科学性。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刘召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辨析[J].江汉论坛,2013(10):66-69.

[2]且大有.论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思想[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4-9.

[3]朱耀垠.论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J].福建学刊,1992(6):51-54,32.

[4]陈光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实质探微——读马克思《资本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7(4):46-48.

[5]姚建华.从《资本论》看马克思对抽象上升为具体方法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5(4):78-84.

[6]金顺福.对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一些理解[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5):63-64.

[7]王向善,韩辑明,叶孟理.试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102-109.

[8]林可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183-189.

[9]曾德盛.关于《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几个问题[J].学术论坛,1983(2):15-20.

[10]陶景侃.浅论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J].兰州大学学报,1982(4):80-85.

[11]弓孟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及其在《资本论》中的运用[J].经济科学,1980(2):50-55.

[12]汞淳.关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讨论[J].哲学研究,1963(6):80-84.

(作者简介:迪力娜衣·都义山,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资本论
关于《资本论》开篇商品性质的争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资本论》中文首译本研究导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资本论》哲学的当代启示——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资本论》的生态价值与当代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安全生产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