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秦昌
“新农人”是农民新群体、农业新业态、农村新细胞。文章基于对F县的走访调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厘清“新农人”培育面临的问题,总结提炼“新农人”的共性和特征,并明确“新农人”的概念和培育方法,以期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乡村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日益凸显,在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新農人”正在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主要力量。培育“新农人”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文章调研F县“新农人”培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助力乡村发展。
“新农人”的概念
目前,国内尚未对“新农人”的定义进行统一。F县结合“新农人”的特点,对其作了一个初步界定。“新农人”指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为主要收入来源,且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性、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新农人”具体讲有四新、四有、一高于的特点。
特点一:四新
1.新理念
“新农人”善于学习、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备更先进的产业发展观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他们认为现代农业是永不衰退的行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天地,立志做农业经营的“良币”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2.新技术
“新农人”广泛运用新媒体、大数据、冷链物流、智慧设备等“新农具”,勇于将其他行业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大幅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和附加值。
3.新业态
“新农人”具有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强烈的品牌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共享农业、商业化农业等新业态,敢于探索“餐桌果园”“打工式培训”等新模式。
4.新生产组织方式
“新农人”善于与社会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民等协作,探索以“新农人+村集体+农户”为代表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善于建立以“新农人”互助会为代表的自发民间组织,通过举办论坛、沙龙、市集、培训、竞赛、义卖等活动凝聚力量、抱团发展。
特点二:四有
1.有“三农”情怀
“新农人”热爱农业、农村、农民,有乡土情结、农业情结,愿意将资源投入农业,让理想在农村“开花结果”。
2.有一定规模
“新农人”经营的产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介于传统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之间。
3.有持续发展性
“新农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随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到短期可增收、长期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
4.有防风险能力
“新农人”善于运用科技、金融等手段主动、科学地防范和化解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推动产业行稳致远。
特点三:一高于
“一高于”指的是“新农人”的收入高于F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工作,他们的收入高于同期F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F县“新农人”培育存在的问题
F县地处三峡库区,目前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新农人”培育存在一些不足。
乡村人才储备不足
《F县统计年鉴2022》显示,2011—2021年,F县乡村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员数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减少,见图1。
F县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比较缺乏,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仅占极小部分。同时,农业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员已由2014年19.30万人下降到了2021年的12.01万人,下降人数为7.29万人,下降率达37.8%。
宣传发动力度不大
“新农人”是一个新的群体,很多农民对什么是“新农人”、如何成为“新农人”都不太了解,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常年在外,对发展“新农人”的具体政策知之甚少,对目前农村的发展形势也不清楚,甚至不看好。农村在宣传发动方面力度不大,导致群众的参与度不高。
配套设施不完善
F县的农村地区多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很多农民依然采用肩挑背扛的传统生产方式,耕种一体式农机、机耕道、蓄水供水设施、自动灌溉系统、控温监测系统等设施配置不到位。特别是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管控政策严格,“新农人”除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实行备案制外,产业发展所需的厂房等需按建设用地报批,农业发展选址难、用地贵等问题较为普遍,阻碍了“新农人”的创业。
金融支持不够精准
区县级金融机构在政策制定、信贷产品开发等方面权限不足,信贷产品的灵活度不高,针对“新农人”缺乏启动资金、抵质押品不足等问题,精准推出的专项信贷产品不够,难以满足“新农人”的融资需求。
产业链延伸不够
在F县的一些农村,农户更多聚焦于发展农业,对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投入和关注不多。人们对种养加结合、电商带货等多元农业模式的尝试不足,个别农村的农业处于“单核发力”而非“多轮驱动”的状态。
技术支撑动力不足
在F县的一些农村,农民的种植耕作依赖经验总结和传承较多,依靠科技赋能和创新较少。很多农户对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不够了解,对现代农业职业技能不够熟练,对现代农业种植知识不感兴趣,缺乏持续稳定的智力支持和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存在生产模式不够新、生产技术不够新、生产成效不够新等问题。
示范效应不足
“新农人”在人缘、地缘、业缘上的联系不紧密,技术互助、生产资料互助、资源互助较少,没有形成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的发展态势。同时,“新农人”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在参与基层治理、调解纠纷矛盾方面略显不足。
F县“新农人”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农人”的培育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只有培育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推动农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
一方面,盘活存量。根据村“两委”工作人员掌握的本村居民信息,精准摸排出“准新农人”和“新农人志愿者”,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认真梳理、纳入管理,为他们提供精准服务。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引导有乡土情怀和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打工式、师徒式的方式培育在乡“新农人”,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
进一步加强宣传
一是政策再宣传。进一步宣传解读有关“新农人”的扶持政策、工作思路、培育方法等,以现有“新农人”为依托,做好群众政策引导,充分挖掘“新农人”资源,激发其创业激情。二是人员再发动。各地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围绕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等方面,充分借助人缘、地缘、情缘等平台,大力引导有资金、有能力、有技术、有情怀的人员前往农村创业发展。三是氛围再营造。在市、县、镇、村各级宣传F县“新农人”培育工作,扩大宣传范围,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农人”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培育“新农人”、服务“新农人”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
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关行业部门、属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完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让“新农人发展所需的”成为“政府努力去干的”。二是落实用地配套。探索在耕地“进出平衡”的原则下,常态化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调整,进一步整合利用分散、碎片等地块,满足“新农人”集中连片用地的需求,解决“新农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新农人”创业发展信心。三是强化服务配套。探索建立“一新农人一工作专班”结对服务机制,为“新农人”提供政策咨询、问题协调等服务,以精细的服务帮助“新农人”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
出台金融政策,开发精准支持“新农人”发展产业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新农人”融资难的问题;设立专项资金,为“新农人”提供贷款贴息、担保费减免、保费补贴等,有效解决“新农人”融资贵的问题;探索多种金融合作模式,推行“银行+担保+保险”等模式,有效降低信貸准入门槛。
进一步加强模式推广
坚持推广“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三者须紧密协作,不能分割开来。一是“新农人”当好带头人。“新农人”作为投身农村农业发展的发起者和运行人,要起好带头作用,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二是村集体当好中间人。村集体要发挥好协调“新农人”,联系农户的协调衔接和润滑黏合作用,帮助“新农人”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三是农户当好上进人。农户应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借助产业发展的机遇主动融入,积极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人”盈利、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三方参与,三方共赢。
进一步加强能力提升
一是注重认知提升。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新农人”头脑,引导“新农人”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厚植爱国情怀,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二是注重技术提升。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训实操相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新农人”在现代农业知识、技术、运营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注重合作提升。发展壮大“新农人”互助会,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把“新农人”组织起来,把科技服务团队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社会服务与“新农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经营结合起来,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
进一步发挥作用
一是发挥致富带头作用。“新农人”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领头雁”,鼓励“新农人”传授创业经验和生产技术,可以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让“新农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创收。二是发挥基层治理作用。进一步提升“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邀请有见识和声望声誉的“新农人”参与纠纷调解、说理教育、村务议事等工作,着力提升基层治理实效。三是发挥社会担当作用。鼓励“新农人”反哺乡村,多做公益、多作贡献,带动乡村志愿服务,帮助“一老一小”、孤寡残弱,用行动彰显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有关部门要通过充分挖掘“新农人”资源,引导有资金、有能力、有技术、有情怀的人员扎根农村创业发展;通过从严从实从细确定相关人选,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标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让“新农人”的发展和培育有严格的审核基调;通过探索建立“一新农人一工作专班”结对服务机制,为“新农人”提供精准服务,帮助“新农人”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进一步推广“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新农人”盈利、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通过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让“新农人”能力提升见实效;通过鼓励“新农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带动农民就业创收,增强“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通过对“新农人”实干业绩、“新农人”培育培养工作进行全面考核督导,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新农人”的培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