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对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简要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治理、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底蕴,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注入鲜明且多元化的元素,进而为我国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民众精神素养的现实需要
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素养是乡村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想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民群众精神素养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民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提振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还坚定了他们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念,从而形成一股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已经从文化层面拓展到了经济领域。通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为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聚焦于思想引领,侧重引导农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相比之下,现的乡村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物质条件,完善了乡村的制度法规,还推动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为乡村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乡村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既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又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这种双向促进作用,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動文化设施优化升级
乡村地区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质量,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增强乡村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任务。
首先,需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同时,需要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设立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基金,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稳定运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其次,需加强文化设施监管。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监管力度,解决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无人管理、粗放管理等问题,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后长期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建设和完善现代设施(如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乡村网络的全面覆盖,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拓宽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电影院、阅览室、博物馆、篮球场等场所,打造一个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教育是乡村人才建设的核心途径。面对乡村人口大量外流的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具体来说,第一,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提高教育水平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丰富乡村的文化教育资源,给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选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还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还能增强他们的辨识和判断能力。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繁荣与发展。第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农民的技能特长和个人兴趣展开分类培训。通过培训,农民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成为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农民在市场变化中的适应能力,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需要明确的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三者相辅相成,任何一方的不是都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三农”工作顺利进行,就一定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
丰富乡村文化传播载体,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宣传活动来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乡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由于大部分农民不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很多文化失传。鉴于此,一是应当多开展宣传工作,借助广播、宣传栏、村民会议等途径,有效调动农民保护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应当开展对乡村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一方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乡村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置专门工作小组,委派相关技术人员对各种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另一方面,要做好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奖惩机制,鼓励主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农民,大力打击破坏文物等行为。同时要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基础教育相结合,借助日常教学活动来宣传乡村文化,确保更多青少年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引导其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信息时代背景下,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应当创新传播方式。一是应运用互联网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让乡村文化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作综艺节目、拍摄乡村文化纪录片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优秀的乡村文化。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等近年来火爆的纪录片,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二是应当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模式,进一步发挥当地特色文化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文化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三是鼓励当地农民群众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当地文化、农副产品和文旅产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此外,应进一步拓宽乡村文化服务的工作覆盖面,让更多農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
首先,应当增加资金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是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乡村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打造公益性乡村服务组织,确保乡村文化活动持续、常态化开展,真正解决好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次,应当激发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一直以来,乡村文化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有必要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鼓励文化事业团体和第三方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其积极性,鼓励农民主动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最后,还应构建高效的服务团队。引进拥有管理经验,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青年人才,组建一个致力于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支持的团队,引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利用“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多种人才选拔渠道引进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此外,还应灵活运用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人才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农”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从多个方面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包括主体、教育、资金和人才。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