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果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古称“雁门郡”,也被称为“代州”,是忻州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王朝更迭,风云变幻,岁月在代县土地上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代县不仅有“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更是著名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
代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名胜古迹、民间艺术以及风味美食,还有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代县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全县的“非遗”资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已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当地现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峨口挠阁、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两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县黄酒酿造技艺、代县面塑、上阳花社火、代县酱菜四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7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86项。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增添了不少绚丽光环。千年古县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如同璀璨明珠,基于一代代的匠人精神而得以传承,雁门蓝花正是其中之一,它是盛开在代县的“非遗”之花。
谈创作:始兴趣,忠传承
2020年6月,雁门蓝花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归为“民居彩绘”一类。封鲜花是雁门蓝花的第三代传承人。封鲜花表示,奶奶是她的启蒙老师,奶奶很喜欢民间文艺,是当地有名的蓝花巧手。封鲜花自幼在奶奶身边长大,名字中的“鲜花”二字便是奶奶为她取的。每逢重大节日,家里需要精致的窗花点缀的时候,奶奶便开始绘制各式各样的图案,这对于当时年龄很小的封鲜花而言很是新奇。十六七岁时,封鲜花受奶奶影响,对蓝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她并不熟练,就在奶奶画蓝花的时候当小帮手,在一旁帮奶奶描边、裁纸;再后来,她开始在奶奶画好样式的基础上慢慢填涂颜色。久而久之,奶奶的那些蓝花样式已经满足不了封鲜花的练习需求,她便把目光转移到各家过年时的窗户上。在那个年代,当地十里八乡的人们基本都会画蓝花。尤其过年时,人们会把精美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为整个家增添一抹亮色,封鲜花抓住这个机会,每当遇到合心意的样式,便会暗暗记下来学习一番。然而,窗花翻来覆去总是那几种样式,缺乏新意。于是,几年后,封鲜花决定自己琢磨新样式,经过反复尝试,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蓝花风格。
封鲜花于1970年出生,从十六七岁起开始接触蓝花,至今已有37年。这么多年来,封鲜花守着心底的那片热土默默耕耘,支撑她的是她对蓝花的热爱和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使命感。封鮮花坦言,自己坚持画蓝花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代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丰富多彩的文艺土壤。老一辈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写字、绘画、剪纸、面塑、刺绣、雕刻,就这样一代代口传心授,为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由于农村房屋结构发生变化,如今,多数人家里不再使用木窗户,而是都装上了现代玻璃,也就失去了用窗花装饰的必要。精美的蓝花窗饰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可老一辈人仍对蓝花情有独钟。封鲜花说:“我用毕生所学做了许多文创产品,这样既能让老一辈的人时刻看到蓝花,又能让小辈们慢慢接受蓝花,喜欢并使用它们。”
讲心路:孤独、不甘
然而热爱的背后是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些心路历程只有封鲜花自己能够切身体会。为了蓝花,她独守寂寞、甘于清贫。谈及心路时,封鲜花说:“一路走来,更像是一场苦修行,很孤独。在这个快节奏的大环境里,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很难,因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很少。画蓝花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这需要自己琢磨,反复尝试。当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时就会很难受,时时刻刻都会去琢磨它,包括睡觉的时候,自己好像魔怔了一样。”
现如今,代县会画蓝花的人少之又少,更有年轻者从未听说过蓝花。由此可见,蓝花之所以没有在历史的洪流中彻底销声匿迹,正是因为有像封鲜花这样的民间艺术家的坚持与付出。“为了蓝花这项民间艺术,我付出了很多。这条路很难,我有时候也想过放弃,可一想到蓝花今后可能会消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总觉得不甘心。不为自己,只为将蓝花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不管将来如何,我都问心无愧。”谈到这里,封鲜花几近哽咽。
要想一幅作品历经岁月磨砺仍能保持光彩,颜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青金石是一种极为贵重的天然矿物,它是天然蓝色的主要原料,1828年,欧洲开始人工合成此种颜料,人们将青金石制成的颜料称为群青。群青颜料是最古老也最鲜艳的蓝色颜料,具有颜色鲜明、遮盖力较强的特点,由于其鲜亮的蓝色中微微透出一点红光的特性,群青颜料也常被运用到各种壁画和彩塑中。
画蓝花需要用到笔尖稍细的毛笔、酒精灯以及上好的宣纸和颜料。其中,蓝花的颜料是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创作者在群青色的矿物颜料中加入冰糖慢慢稀释,并用小火慢慢熬制,这就是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熬蓝。这个过程通常长达5个小时,而且在熬蓝期间不能断了火,需要不停地搅拌。熬制好的颜料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因为这两种状态都不能画出理想的蓝花。此外,封鲜花还会一遍一遍地试色、试画,直到找到最合心意的颜色为止。只有经过这些步骤获得的颜料,才能算得上是一份成功的颜料。这一过程极其考验创作者的经验和技艺,需要其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体力。封鲜花表示,熬蓝属于地方特色,暂时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得到这种颜色。她补充道,熬蓝“熬”的其实就是传承人的决心与信念,漫长的时间里,传承人坚守、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的初心始终未变,而这重重考验在成就一幅作品的同时,也成就了创作者本人。
融国画:求变、创新
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蓝花作品,封鲜花后来又学习了国画,她在保持蓝花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尝试将国画技法运用到蓝花的创作中。这样不仅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立体感和透视关系,也使得蓝花的绘画内容从花卉拓展到了人物、动物以及山水等,创作范围更加广泛。
在代县的“非遗”展览馆里,封鲜花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蓝花展厅。这一方小小的展厅是封鲜花全部的艺术天地,她在这里倾注了半生的心血与情感,让民间艺术焕发新彩。
说到创作,封鲜花表示,创作一幅蓝花作品短则两三天,长则需要15天左右。例如“金陵十二钗”系列作品,其中人物的神情姿态、服饰头饰以及家具都需要细心描绘,既要精准把握每一位人物的个性特点,又要表现出古代大户人家小姐雍容典雅的富贵感。作品整体的颜色虽然只采用单一的蓝色,但要表现出画面的深浅虚实、层次感以及轮廓感,因此难度较大,完成一幅作品需要15天左右。
再如“十二生肖贺年岁”系列作品,封鲜花说,自己在小狗眼睛的画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她将小姑娘戴美瞳的想法设计进去,虚实结合,小狗的眼睛经过晕染达到放大效果,整体神态显得灵动而又俏皮。然而,即使是这种比较简单的作品类型,每幅也需要花费两天左右。
顺应时代的发展,封鲜花不断将蓝花作品推陈出新。花草、动物皆是她画笔下的对象,她用蓝花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描绘蓝花的艺术之路上,她一直向上求索,一路攀峰创新,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蓝花技艺也越发精湛。此外,封鲜花还将蓝花技法和现代元素相融合,创作出了以蓝花为主题的冰箱贴、杯垫以及手提包等实用、精致又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创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和期待值,年轻人也更愿意为此买单。这一做法不仅让“非遗”蓝花变得时尚、精致,也赋予了蓝花更多的实用价值。
封鲜花的蓝花作品除“金陵十二钗”系列和“十二生肖贺年岁”系列之外,还有“富贵牡丹图”系列、“春夏秋冬”系列以及“梅兰竹菊”系列等。她的蓝花作品不仅在忻州古城、代州杨府、太原古城等地被展出,而且在代州古城景点也曾作为产品进行售卖。此外,封鲜花的蓝花作品还参与过2019年的代县青少年宫书画展“代州风采”、2021年的代州杨府忻州古城艺术区“发现代州”以及2021年代县西大街艺术展厅“传承民间艺术,赋彩美好生活”等主题展会,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一画一世界,一笔一画皆有情。艺术高于生活,更源于生活。封鲜花的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她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在朋友圈及各个网络平台上以“雁门蓝花”的昵称开设账号,分享自己的创作日常,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喜爱和支持。被问及“雁门”与“蓝花”有什么关联时,封鲜花耐心地解答道:“雁门关是代县名胜,更是代县的地标建筑,而蓝花是代县的特色‘非遗文化,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算是我个人的一种情怀吧。”
展未来:进校园,育新人
代县政府非常重视民间艺术,不但对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还开展了“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鼓励年轻一辈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努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切实提高代县的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代县政府开始建设“非遗”工坊,同步出台“非遗”工坊相关的优待政策,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非遗”工坊进行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在专项奖补、金融贷款、费用减免、技能培训、产品展销、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举办了“非遗”展览,通过展销结合、技能评比、研学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其规模逐渐扩大,为县级展览中心的建成奠定基础。这些措施不但有利于“非遗”文化转化为“非遗”产业,也能极大地发挥“非遗”产业的商业价值,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校园正是培育“非遗”传承人的最佳场所之一。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代县政府开始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让传承人带着“非遗”产品走进学生课堂,让民间“非遗”艺术与学生面对面,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封鲜花说,她的蓝花艺术将来也会走进校园、走進课堂,在不久的未来,会出现很多雁门蓝花的小传承人,这些小传承人会记住蓝花,传承和弘扬蓝花,并努力将蓝花艺术带出国门。
如今的蓝花艺术也有了新的生命力。封鲜花不仅是蓝花的传承人,同样也是农民画的传承人。她的农民画是在蓝花技法的基础上运用国画的晕染法创作而成,作品有《代州十景》《快乐童年》《全民抗疫一条心》《奶奶教我绣老虎》等。封鲜花说,农民画的特点是不讲究透视关系,用色鲜艳,表达方式新颖、大胆,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面塑、刺绣、剪纸等,将生活场景无限放大。
多年来,封鲜花以手握画笔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艺术之心和人生价值观。她在有限的人生里,将蓝花艺术无限延长。从古至今,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对于民间“非遗”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守”和“扬”,我们不仅要“守”得住,更要让其得到弘扬,从而真正地“活”起来。面对固化的传统思维,“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具备“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也要积极求变,勇于创新,像封鲜花一样,做到向内溯源,向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