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内涵;建设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明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表现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精神文明则建立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表现为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等要素的总和。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要求人的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它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和进步。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其融入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利益。其次,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团结[1]。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厚的道德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勤劳、勇敢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历经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作用,以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花,张建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J].理论学刊,2014(02):92-96+129.
(作者单位:国家国防科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