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芳君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写作能力的高下,又与学生文本阅读的成效有关。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课外经典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如何从文本整体上进行科学把握,锻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掌控水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重解析轻逻辑、重细节轻整体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文本的语句、表达、修辞等细节解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课文的逻辑思维、情节架构等的综合把握阐述,导致学生对文本细节印象较深,而对整体的驾驭能力相对欠缺,在文本逻辑思维、创作意图、结构设计总体认知上存在认知薄弱的问题。
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精细化教学使得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字斟句酌的分析文本上,造成语文教学的相对“碎片化”特征。此种微观教学思维,让整体文本布局的宏观特征被无意识地忽略了。二是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属于从注重字词句向文本综合读写的过渡时期,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往往很难达到标准。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需重视整体文本阅读学习的综合把控。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外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和效果,而且关乎他们写作实践的综合素质的高下。
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把握”能力,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逻辑和结构。面对长篇幅的课文,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不论是篇幅精短的课文还是长篇大论的课文,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外在篇幅背后的内在逻辑。掌握了内在逻辑,也就意味着把握了文本的整体布局。这也是从根本上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阅读与写作效果产生信心的途径。怎样把握整体文本教学的逻辑架设呢?笔者试从两方面分别论述。
所谓浏览式速读,主要指对文本主要情节与创作逻辑的速览。一篇文本拿在手上,如果忽略了它的整体性,仅在细微末节上寻求释疑解惑,阅读效果难免不得要领,同时也浪费了这些经典的阅读资源。因此,学生必须对文本全局了然于胸,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情节架构与文本的主题思想,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掌控。
如何掌控?可以从有意识地抓重点文句,略过细枝末节的信息点入手。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学生再去精读文本,破解细节的障碍,这样的精读显然多了一分自信和从容,也保证了精细化阅读的效果。
例如,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变色龙》是一篇三千字左右的小说,篇幅不算短。倘若一开始就让学生细细品读,其难免顾此失彼,陷入混乱。但若从整体上先进行大致了解,则不难发现课文的“简单”之处。《变色龙》讲述的是主人公警官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故事。全文带有话剧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诡变: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是一种态度;以为是普通人家的狗,又是另一种态度。全文在此种反复中完成故事架构。因此,学生在速读时,需要有意识地抓住身份省去人物的名称、抓住态度省去具体的语言内容、抓住真相省去具体的揭秘过程。当全文被简略以后,文本的基本架构就在信息点的呈现中显现出来:警官以为是普通狗,态度公正;以为是将军家的狗,态度谄媚、训斥;反复;得知是将军哥哥的狗,态度谄媚、斥责。
这就是课文的逻辑结构,即运作规律。理解此逻辑,就是理解《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整体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再带着疑问去细细品读它的语言特色,体味人物的神情动作,揣摩故事最后的结局走向,感悟主题思想,最终在细微处完成对课文的掌握,阅读成效显然更全面。
叙事文同样存在作者的思维逻辑。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背影》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厚,在浏览速读的时候,学生可以先从文章的大概意思着手,进行整体的把握,阐述如下。
结构:多年不见,以回忆父亲入笔,收到父亲的信收尾。
过程:家境惨淡——送“我”远行。
重点:买橘子(背影)。
通过这样的方式品析全文,学生自然能对作者的构思、描摹形成一个综合的认知。基于对背景的认知,学生再去体味本文的重点(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一情景刻画的段落),便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描叙感人的根本原因了。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互相促进。良好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实践;充分的阅读经验对写作至关重要。基于对综合阅读效果的把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整体”主旨,以写促读,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他们阅读的整体逻辑思维与经验。具体来说,分为概括式略写与拓展式详写。
(1)概括式略写。再繁复的文本都是在最基本的架构中推行展现的。因此,概括文本训练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还是一种综合思维的架构能力。比如,教学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从全文的写作脉络入手,作简短概括。
母亲想推病瘫的“我”出去散步,被“我”无情地拒绝;
后来“我”不忍心,终于答应,竟是母亲与“我”的诀别;
母亲故去后,妹妹推“我”出去,“我”触景伤情,怀念母亲(点题)。
如果再精简一点,即母亲推“我”出门散步竟成诀别。
这个概括包含了文章强烈感染力的来源:“散步”与“诀别”。一轻快一沉重,两者制造了强大张力与浓重的悲情色彩。
每部名著的章节都存在“规律”,整本书便是这些章节系统综合的产物。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妨从每一章节的概览入手,对全书进行整体把握,这样阅读的效果远胜于被不同的章节“牵着鼻子走”。
(2)拓展式详写。拓展式详写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尽可能还原的演绎形态。打一比方,若干花茶被晒干与重新入水,它们呈现的形态不同,但本质一样。前者概括,后者还原。一部名著也是由不同的个体系统地组合而成。如果说概括是重在整体把控,那么掌握还原技巧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原型呈现印象,两者同等重要。
依然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举例阐析。
本文主情节:散步——诀别。
教师设问:何人散步?为什么散步?去哪里散步?为什么诀别?诀别之时什么情景?诀别之后呢?这样的诀别与散步的特别之处在哪?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让你增加文本的内容,你会如何添加?围绕主情节,学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母亲之前请求“我”出门散步,“我”的逆反行为与母亲的担心难过,可以进一步扩写(伏笔,衬托这次出门的不易);终于出门后,当时的美好风景、“我”难得的笑容、母亲如释重负的欣慰,可以进一步详写(与随后汹涌而至的诀别的悲凉形成巨大对比效果);随之不期而至的诀别情景,“我”的巨大悲哀、母亲临别之际的牵念,可以进一步详写(催人泪下的哀恸);妹妹推“我”出门之情景对比记忆中诀别一幕,“我”的思念,可以适当详写(平静之下的无限感念)。
这样增加篇幅意义上的详写,丝毫无损于本文的主情节,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整体性的认识,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不失为提高语文文本整体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实践技巧。
综上所述,浏览式速读与存疑式精读、概括式略写与拓展式详写结合,作为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可行性训练路径,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语文“整体把握”的教学效果。该路径既培养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整体掌握的意识,又利于他们阅读经验的积累与写作能力的锻炼。运用读写结合对文本进行“细究”与“还原”,能化被动接受的传统式“碎片化”学习为主动思维的探究式“整体性”掌握,提高学生的文本阐析能力,增加他们对语文阅读的自信与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