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研制的方向与要求

2024-06-09 10:47:45洪艺敏
关键词:高水平民办民办高校

洪艺敏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亦成为新时代的主题之一。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符合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要适应民办高等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搜索中国知网后发现,第一篇有关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学术论文(1)该文为张应强:《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28-31页。发表在2002年,随后相关研究成果陆续涌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由此,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2011—2021年间相关论文年均达60篇,2020年达到峰值(103篇)(2)姚萍、岳沛磊、雷润玲:《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特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27-37页。。这些论文主要关注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内涵和特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路径和机制,以及高水平典型示范民办高校建设经验等。其后,国家、社会以及民办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关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并对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达成了共识。2012年,全国20多所知名民办高校共同成立了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201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调研,并对建设方案加以研究。学界已有研究未系统地对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进行理论阐述,也未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设计(3)姚萍、岳沛磊、雷润玲:《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特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27-37页。,本文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民办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试图提出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研制的方向和要求,为学界、业界开展高水平民办高校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一、新时代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要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于自身发展优势,树立发展信心,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综合性改革。

(一)满足新时代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第一,国家新发展格局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的交汇期,是实现2035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期,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发展期,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加速期。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感染使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新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水平。

第二,普及化发展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均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新要求。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公平、优质”的特征。一是高等教育体系高度多元化,体现为高校类型多样化、层次多样化、生源多元化、学制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类型多元化、质量标准多元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化等。高等教育呈现出分类发展、多元结构、多元治理的发展趋势。二是对公平的永恒追求,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结构,实现均衡发展与充分发展,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在城乡区域、学科层次等方面依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对优质的不断追求,促使高等教育构建起面向教育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以实现高等教育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

第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我国各类高校提出了分类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各类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特色发展。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要求高等学校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进一步加强高校分类管理的顶层设计,加快探索高校分类评价改革”(4)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23-06-19,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由此可见,未来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将更加注重引导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及建设方向,以实现分类发展。

(二)符合新时代民办高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民办高校既要达到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办成高水平的要求,还要满足人民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要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具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一,民办高校数量和在学人数占比达到四分之一。根据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23-06-19,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820所,含本科院校1 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 545所、成人高等学校252所。本科院校中,民办普通本科学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350所。综上,民办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7.02%。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学3 496.13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学708.83万人,占20.27%;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学3 730.11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学924.89万人,占24.79%(6)数据来自教育部官网2021年和2022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第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民办高校办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百所千亩校园、万人大学遍布全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都呈现出增长态势。相较2012年,2019年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增加了0.27平方米,增幅为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加了1 354.99元,增幅为26.1%;生均图书增加了9.21册,增幅为12%(7)季平:《中国民办本科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23-27页。。同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据教育部统计,2012—2019年民办本科高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从196 888人增长到250 739人,增幅为27.4%;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量从70 292人增长到89 913人,增幅为26.5%。在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和的比例维持在36%左右;拥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逐年递增,从2012年的57.55%增长到2019年的64.9%,增幅为7.35%(8)季平:《中国民办本科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23-27页。。

第三,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7所民办本科高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所大学获批成为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有1所民办本科高校更名为大学。有一批民办高校建有省级重点学科(或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些民办高校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型本科专业群建设培育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有一些民办高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有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在全国高校中位列500位上下,已居于全国高校的中等水平,办学实力赶超部分地方新建公办本科高校。

(三)提振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与改革的信心

第一,解决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6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21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均提出,要保证公办、民办教育在某些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但现实中,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等,由于民办高校的竞争力较公办高校偏弱,获得的项目较少。随着国家对公办高校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两类高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愈发不平衡。推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为民办高校开辟了另一条发展通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提振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办学信心。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以后,由于分类管理政策不明晰,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保障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健全,部分举办者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途信心不足,出现等待观望、减少投入、出让股权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的贯彻执行,也将对坚持走非营利性道路的民办高校产生负面影响。推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使举办者看到国家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度和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景,对于提振举办者信心、激励举办者继续办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激发民办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推进学校改革与建设的动力。新时代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比这些新要求,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尚未完善,人才培养成效尚未突显。二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尚未完全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生师比偏高,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待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人数偏多。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对教师培养培训重视不够。邓宏波(2019)认为,民办高校在硬件资源、配备建设、生源、教师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有较大差距,造成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规划不合理、培训效率低下等问题(9)邓宏波:《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建立的方法与策略分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第54-55页。。五是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相对不足,2020年和2021年共有16所民办本科高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其中12所高校未通过,通过率仅为25%。未通过评估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和师资数量达不到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不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不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有必要推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增强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民办高校教职工改革与建设学校的动力。

二、新时代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研制的方向

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旨在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起榜样作用,其标准的研制要充分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以及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要立足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突出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民办高校走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一)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对民办高校的要求。党和国家要求高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立德树人,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因此,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新时代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在民办高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从政治、思想、组织、制度等层面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民办高校的绝对领导,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办学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走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的资源配置。我国民办高校大多是新建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定位多为应用型和职业型。地方性、产业性是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的基本属性,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其办学的基本面向。为了引导这两类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与国家发展需求对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因此,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包含应用型民办高校和职业型民办高校,要根据国家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要求,全方位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对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优势,确定服务面向,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同时,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共同支撑、促进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民办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衡量其办学水平和办学成就

与公办高校的发展路径不同,民办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壮大的。民办高校急社会所需、补社会空白,在艰苦的环境下,依靠举办者的投入和学生的学杂费等实现滚动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40多年来,很多民办高校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建在地级市,学校的教学楼建设、宿舍建设、信息化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学校服务师生的衣食住行增加了消费需要,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推动了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10)季平:《中国民办本科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4页。。为了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的认可,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就学需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促使专业与产业良好匹配;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民办高校优化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吸引和留住生源、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民办高校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行教育,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民办高校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快速回应的响应机制和吸引教职工的激励机制,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发展留人,为教职工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能在当地长久发展,民办高校注重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致力于构建良性的产学合作关系,为自身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发展路径、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办学体制、办学经费来源、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要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去衡量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引导民办高校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

不同类型高校的建设目标、建设要求不同,其建设标准也不同。国家推动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旨在对标2030年使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通常以学术型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基础创新研究能力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其建设标准;国家转型试点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旨在推动和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通常以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能力作为其建设标准;国家推动的高职“双高”建设旨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通常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群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作为其建设标准。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旨在促进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对民办高校整体起到引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其建设标准的制订与国家推进的“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转型试点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计划、高职“双高”建设计划不同,应该立足民办高校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路径,面向民办高校办学实际,以更大地发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其建设标准。

当前,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型趋向多样化。在已有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国家发展或国内新兴产业急需的研究创新型人才;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是国家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创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致力于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属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是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在中国创办的一类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职业型人才。这三类高校与民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目标、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要分类指导。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研制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举办类型,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制订不同的建设标准。本文仅讨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教育本科大学)两类高校的高水平建设标准,不涉及民办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

三、新时代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研制的要求

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研制是对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进行的系统性思考与整体性设计,其建设标准的研制要具备方向性、指导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具备方向性要求,引导高水平民办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一,要引导民办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坚定的办学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促使教师教书育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要引导民办高校依法依规办学、规范发展。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要遵循国家对民办高校依法举办及办学条件达标的要求;遵循学校章程、决策机构、校长履职、监督机制和民主管理等学校内部治理的要求和办学许可、安全稳定、合作办学、招生行为、教育教学、教材管理、师德师风、学业管理等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财务监管、收费管理、资产管理等财务资产及保障师生权益等方面的要求,自觉规范办学行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办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以高水平获得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从而坚定发展的信心。

第三,要引导民办高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前提。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落实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激励、约束和竞争机制;建立专家治教、学术自由、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与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保障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要具备指导性要求,指导高水平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第一,要指导高水平民办高校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办学条件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要明晰学校产权,加大办学经费投入,保障充足的教学经费,建设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条件和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化平台,用现代数字技术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的数量与结构、能力与水平达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促进教师发展、支持教师培养培训和助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

第二,要指导高水平民办高校构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民办高校应致力于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对接地方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合构建产学协同的育人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挥民办高校“走出去”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已有的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制,探索民办高校“走出去”的国际办学之路,创新我国民办高校国外办学的“中国方案”,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指导高水平民办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要深化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的密切联系,以学校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贡献度取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信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共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产出更多科研成果、提高服务社会水平,解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将自身建设成地方政府智库、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地方行业企业不可替代的伙伴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三)要具备发展性要求,激励不同区域高水平民办高校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

第一,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要响应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支撑、引领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驱动能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是国家在具备一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民办高校中遴选出来的重点建设的示范高校,是民办高校的标杆,其高水平建设标准的研制要体现国家发展性要求。

第二,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发展现实。相较公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条件不充分,因此,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研制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用增值性标准来体现民办高校在发展和办学过程中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促使民办高校更好地发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及引领作用。

第三,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要激励不同区域民办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我国民办高校数量众多,广泛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市)。由于中、东、西部地区经济、人口、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点、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为了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引导不同地区民办高校向高质量发展靠拢,新时代国家级民办高校建设标准应该体现发展性要求,鼓励不同地区民办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服务中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四、结 语

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路径,坚定应用型、职业型发展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深度融合中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地方或产业卓越的大学。

民办高校的高水平在于其是否培养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于其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是否成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伙伴,在于其是否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提出的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研制方向和要求,是基于笔者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期间,参与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建议方案的研制思考形成的。期望本文对国家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最终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为国家制订促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提出的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研制方向和要求较为宏观,还需要将其具体化,形成一系列指标体系。这些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标准的落地。

猜你喜欢
高水平民办民办高校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中国外汇(2022年12期)2022-11-16 09:10:38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2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