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杨铠 冯淑娟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高校校友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人才密集、发展多元、资源鲜活,是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校友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是高校重要的发展成果。他们数量众多,年龄、地域、职业分布广泛,且对母校有着真挚的感情。校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建设与校友发展的缩影,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在校生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文化的内化、学校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校友自身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路不断拓宽,育人载体不断丰富,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持续优化。具有多种文化特性、蕴含丰富育人价值的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对高校育人体系的补充和延伸。如何系统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嵌入校友文化的育人模块,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进而助推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校与校友事业的互惠共赢,是高校亟待开展的重要课题。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社会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创新载体。以其为主体形成的校友文化具有多种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且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总体而言,校友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友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程军等(2017)认为,广义层面的校友通常是指曾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不同层次教育或培训的多种类别的学生,也包括工作过的教职员工,还包括那些认同学校文化,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并努力为学校作出积极贡献的相关个人和群体;狭义层面的校友则是指曾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2)程军、李京肽、王舒涵:《美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研究及其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19页。。盖逸馨等(2020)认为,校友是指曾在学校或研究所接受过学历教育最终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人员,也包括曾在该校工作过的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3)盖逸馨、邢林艳:《校友资源协同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研究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2期,第121-125页。。潘懋元等(2020)认为,对母校而言,校友只包含在校学习过的人,并不包括与学校有非学习关系的对象,如教职员工(4)潘懋元、石慧霞:《论大学与校友的互动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9期,第10-12页。。本文所指的校友采用狭义概念,即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群。
对于校友文化的内涵,学者们也给出了各自的理解:郭姝等(2018)认为,校友文化是一所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校与校友群体之间普遍认同的集体人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情感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综合体系(5)郭姝、刘杨双:《“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校友文化及其培育》,《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5期,第92-96页。;吕飘等(2021)指出,校友文化是由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大学传统文化、校友文化素质、校友日常工作生活及校友对母校的感恩情怀等要素构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6)吕飘、戴荣四:《新时期高校校友文化育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31期,第160-163页。。以上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本文赞同顾建民等(2013)对校友文化的界定,即校友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校友、在校生三者之间,秉承大学精神,共同创造、形成、认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7)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第15-22页。。校友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是传承大学精神、凝聚校友力量、丰富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影响的重要载体,在助推学校建设、发展与改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校友文化是校友对母校文化、理念、内涵的一种情感认同,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纽带,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社会特征。校友群体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校友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特征。校友们通过校友文化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帮助的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认同、社会网络、社会互助和共同体意识等社会学特征,成为一种从情感共同体到发展共同体的社群生态系统。二是教育特征。母校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被作为教育渊源与传承融入校友文化中,成为校友共同的文化基因。校友们在校友活动、资源分享、合作交流中,均受到校友文化的影响。同时,校友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特征能有效助推高校面向在校生的全方位育人工作,进一步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三是文化特征。校友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是在母校的共同体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受到母校文化的影响。他们共同拥有特有的文化记忆、文化理念、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在相同的文化符号影响下建立起共同的情感联系,并维护共同体文化价值秩序。这种文化认同能促进校友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四是心理特征。校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校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情感认知和情感行为的影响下,校友们产生一致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是他们身份认同的心理体现。校友间的情感认同能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激发自我效能和连带效能,增强校友学习、工作、生活的应对能力。五是经济特征。校友文化涉及社会联系和经济网络,母校和校友之间通过经济合作、创新创业、合作培养等途径寻求共赢发展。母校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促进校友发展,校友在国家建设中书写时代答卷,成为母校教育成果的宣传名片。
校友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思想观念、精神共识,含有较多的思政教育元素。校友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互相促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校友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相同。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颁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校友是强化问题意识和突出实践导向的“大师资”,校友文化紧扣时代脉络,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在校生的学习生涯,具有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的功能,能帮助在校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校友文化与思政教育本质上有着共通性,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相似的功能。其次,校友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四种途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8)王洛忠:《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3日,第5版。。校友文化由千万校友凝聚、传承、沉淀而成,他们通过论坛讲座、校企合作、实践实训等途径为在校生开展思政教育,体现育人价值。校友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思想困惑、成长历程,其现身说法能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更易入脑入心。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引领着校友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新时代高校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开展的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文化传承教育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友文化的重塑和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为校友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确保校友文化在正确的轨道上积极健康地传承与发展。
校友文化因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学校文化紧密捆绑,可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建设,在推进“大思政课”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多种特征的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充实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建设“大课堂”的有效举措。校友们丰富的社会阅历、良好的工作经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以优秀校友为榜样,通过朋辈引领、现身说法,注重提取贴近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思政教育元素,更具育人实效。二是拓展教育路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类型多样的校友企业是高校开展现场教育和进行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青年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浓郁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大平台”的有效拓宽。在时代的洗礼下,优秀校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他们资源丰富、视野广阔,其奋斗经历极易使在校生受到教育和感化。三是优化教育队伍。《工作方案》指出:“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成,要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需要各支兼职队伍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进。校友们来自校园、立足社会,既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又熟悉社会发展和职场要求,是思政教育“大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和选拔优秀校友进入思政教育的兼职队伍,能够在思想品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实习就业等方面帮助和指导在校生的成长成才。同时,校友们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身思政再教育、形象再塑造、文化再提升的过程。
随着高校对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视,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在发挥校友文化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实效。当前,校友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尤其是在组织体系、育人体系、服务体系和协同体系等方面。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校友数量不断增多,各高校对校友组织和校友文化的建设也日趋重视。然而,部分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校友文化对高校育人工作的独特作用,缺乏系统性的校友文化建设机制,亟待完善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组织体系。一是思想上未形成统一认识。虽然不少高校都设立了校友会或校友办等组织,有的还在民政部门备案了,但由于校友文化建设工作并非核心工作,未引起高校应有的重视,体现在对校友文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够彰显、融入机制还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充分。一些高校校友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欠缺,校友文化建设落实不到位,校内各部门协同推进力度不足。校友服务部门对校友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主动性不强、前瞻性缺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运行也不够高效,一定程度上导致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够深入。三是组织机构不够健全。高校校友会大多挂靠于学校某个行政部门或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做得比较好的如北京大学校友会,除了设有主任、副主任外,还下设联络与发展部、信息部、行政部、活动与服务部等机构,专职工作人员20人左右,在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上较为完善。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校友工作机构设置较为简单,机构层级不高、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有不少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办公,缺乏专门研究,导致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乏力。此外,高校对校友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持相比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相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校友文化具有特别的育人意义,将其整体性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起来,与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也有待强化。一是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缺失。部分高校对校友文化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深刻,组织校友加入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不广,即便是校友参与学校思政教育活动,也只是将其作为日常思政教育或思政课的零星补充,未纳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全领域范畴,育人成效也无从反馈,缺乏校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二是校友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不够。校友们的拼搏精神、人格品质、奋斗历程等都是生动形象的思政教育资源和鲜活的思政教育案例,但由于高校缺乏与校友们的常态化对接,对校友们的事迹挖掘和提炼不足。尤其是对校友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育人成效未进行系统梳理,对校友文化内涵提升的研究不够深入,使得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能反映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有案例,但分类不够丰富、内容不够生动、案例不够鲜活,育人成效大打折扣。三是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不足。目前不少高校已陆续搭建校友信息管理平台,从平台功能来看,基本以实现校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为主,围绕校友文化蕴含思政教育意义的智能平台或数字化资源不多,智能化、智慧型技术融入更是不够。在校生和校友自由、自主学习校友文化的教学场景亟待开发,校友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最大化育人成效有待加强。
高校推进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不甚完善,服务校友发展的手段不太丰富。一是植入校友文化的服务环节有待完善。高校对在校生开展校友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服务相对丰富,但是面向入学前和毕业后的校友文化服务还不系统,校友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在全程育人中未被充分挖掘,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形成 “入学前→在校期间→毕业环节→毕业离校后”等各节点全过程、闭环式的校友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加强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成效。二是平等服务校友的理念不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近年来已突破1 000万人,而高校在联络、关注和选树校友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即对当前事业成就好、社会影响力大、回报母校能力强的校友关注较多,而对普通校友甚少关注和提供服务。这就容易导致众多的校友文化资源在无形中被丢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友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三是助推校友发展的服务意识需转变。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母校和校友之间是一个持续相互造就的过程(9)《美团点评与清华大学合作 为服务产业人士开设课程》,2017-04-29,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46025.htm。。校友们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反哺母校教育教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以达到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高校则应该给予相互造就的反馈。实际上,不少高校校友服务部门的出发点在于利用校友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顾及校友获得的较少,导致服务错位,久而久之会削弱校友与学校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努力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思政教育的路径,积极采取有助于校友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校友思政教育队伍的协同不够。校友作为兼职思政教育者,时常由于事业、家庭、身体健康程度以及与学校教育教学存在时空对应错位等,难以保持校友导师与学生学员之间稳定而持久的关系。同时,由于校友工作繁忙、施教意识欠强,对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位不清晰,常常会出现对教育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授课准备不充分、活动方式不新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见,校友开展思政教育的业务协同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营造校友文化氛围的协同不够。不少高校对校友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事业发展和业绩展示上,而对其育人元素挖掘不足,且对校友的发展跟踪不及时、不连贯,对校友隐性文化宣传氛围营造不足。同时,在与校友文化相关的校友林、捐赠建筑等显性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三是打造校友文化品牌活动的协同意识不够。我国高校校友文化活动开展日趋丰富,但与西方高校特色鲜明的校友文化活动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密歇根大学的校友文化重在联系创生,哈佛大学的校友文化重在全程分享,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文化重视以班级为单位(10)程军、李京肽、王舒涵:《美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研究及其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19页。,而我国高校具有浓郁特色品牌的校友文化活动不多,缺乏开拓创新。
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发挥校友文化特有的教育作用,可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针对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障碍,可从工作机制、育人体系、服务理念和协同场域等途径寻找校友文化的木本水源,促进校友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高校用系统观念谋划推进,以充分发挥其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工作机制。高校要统一思想,坚持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全校“一盘棋”理念,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构建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绩效导向、评估机制等,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并提高其服务意识,形成学校统一领导、校友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二级学院主动作为、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校友文化建设格局,提升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发展底气。二是规范制度建设。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以服务校友、学校、社会为宗旨,建立健全校友来访接待、信息收集、定期走访、校友捐赠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校友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加强服务校友的分支机构建设,明确下属机构工作职责,提升校友文化传导效率及有效度,形成学校、院系、年级、地方及行业等多维度的校友文化创生矩阵,汇聚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设合力。三是健全组织机构。高校要深化校友文化建设的组织架构,尽可能独立设置负责校友文化建设的部门,并提升该部门在学校工作中的话语权。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校友文化建设工作的专职人员配备、校友联络专门场所、校友文化展示专门平台等需求,适度调整学校经费使用办法,加大对校友文化建设的投入,为高质量推进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保障。遴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聘请学校老领导、老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校友文化传承员,以高度的认同感营造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文化氛围,促进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落实对校友党员的跟踪联系制度,在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优化高校的党建工作。
高校应构建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体系,挖掘校友文化元素,推进校友文化育人的体系化、智慧化。一是统筹构建教学体系。校友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要聚焦“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对标专业特点和优势,构建系统化的融入方案。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校友文化案例建设,包含校友文化资源的案例主题、课程分析和案例设计等。其中,课程分析包含校友文化的思政元素、思政内容以及课程知识点的结合等;案例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等,将教授的内容和方法写入教学大纲,形成能体现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及时跟踪育人效果,以有效调整教学体系,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二是挖掘校友文化元素。高校要努力保持与校友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助力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爱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可按时间、院系、专业、精神谱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挖掘和提炼,形成丰富的校友思政教育资源库。三是搭建校友文化智能平台。围绕校友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借助校友思政教育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校友故事的图文、视频、影像资料等,构建校友文化智能平台,使在校生可以通过智慧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资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搭建沉浸式的仿真实践场景,让在校生在虚拟空间里经受校友文化的实践洗礼,并内化为思想和道德的一部分。
对校友的服务是基于校友与母校的互信互爱,发挥校友文化的作用,应以校友需求为根本、促进校友事业发展为目的,辅以有温度的服务措施,实现高校与校友共创共享的服务局面。一是要在实践中丰富服务举措,构建闭环服务体系。用好学校资源,服务和赋能校友,形成思政教育贯穿校友从入学前到工作后的全过程、闭环式服务体系。入学前后,可组织校友代表参与送录取通知书、家访、开学典礼等活动;在校期间,聘请校友实施名师高徒、帮贫助困、实习实训等共赢互进项目;毕业环节,组织校友企业参与就业招聘会、邀请校友参加毕业典礼;进入社会后,继续关注他们成为校友后的生活和工作进展。二是要在感情上一视同仁,兼顾典型性和普遍性。南京大学在建校110周年上采用“序长不序爵”的原则,即在校庆各项活动中,校友的座位和站位排序都只问长幼不论官位(11)汪金友:《校庆“序长不序爵”本属当然》,《湖南日报》2012年2月9日,第8版。。该做法引发社会热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很多高校人为将校友进行分类的做法不满。很多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中脚踏实地地坚守和默默无闻地奉献,以平凡的形象展现不凡的精神,同样是时代先锋,也应将其纳入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范畴。三是要在理念上充分考虑校友需求,注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高校要转变服务理念,在用好校友资源积极服务学校发展的同时,主动思考如何发挥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应。高校应为校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分享故事的舞台,推荐优秀毕业生去校友企业就业,创造学历提升和进修机会,扩大服务校友的广度。在校友企业遇到瓶颈时,高校要发挥智库优势,深化产业帮扶,注入源头活水,帮助校友企业解决问题,促进校友企业稳健发展,体现服务校友的深度。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2)李朝阳:《在专业课中用好思政“盐”》,《光明日报》2020年7月14日,第13版。。高校要将校友文化像“盐”一样溶入思政教育,不断优化育人协同场域。一是加强校友思政教育队伍的协同建设。遴选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校友代表作为兼职教师,组建相对稳定的校友宣讲团、职业发展导师、职业生涯导师等团队,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件制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做好校友教学的服务保障,不断提高校友兼职队伍的教学能力,优化校友兼职队伍的教学方法。主动与校友企业共建优质、固定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拓展思政教育多元的教学场景和教学资源,形成校企共建的“大思政”教育合力,发挥校友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协同性。二是强化校友文化协同育人的立体场景。高校校园建筑环境无不包含着显性或隐性的文化教育空间,校园的核心思想与精神追求往往最集中地体现于校园建筑、雕塑等的造型、空间、布局(13)闭理书、赵红云:《论高校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80-82页。。高校要重视校史馆、校友文化墙、校友林、校友路等实体建筑的建设,让全体师生接受校友文化的熏陶。通过学校的橱窗、广播、网站、多媒体矩阵平台等加强宣传报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依托融媒体开展优秀校友在线交流和宣传等活动,丰富思政教育软环境。三是打造校友文化协同育人的特色品牌。借鉴国内外高校校友工作的经验,挖掘学校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创新校友毕业季、秩年校友返校日、校友讲坛、校友企业家论坛等传统活动,培育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校友文化品牌,形成校友与高校之间互融互促、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校友作为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与主要传播者,不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要的依靠力量,更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高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庞大的校友群体、丰富的校友文化,使校友资源在强化青年学生信仰信念、推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激励青年学生明德担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要充分汇聚校友优质资源,搭建校友服务平台,发挥校友文化的引领作用,把校友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进构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美好图景,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将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尝试,无论在创建教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充实教师队伍上,还是在延伸教育模式、创新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实效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将校友文化纳入学校文化整体规划和建设,成为构建和谐校园与良好育人环境的内在要求。学校统领、部门协调、学院配合、师生互动的校友文化建设格局日趋形成,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逐渐被打通。在这种情况下,校友文化也必将切实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