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探究

2024-06-08 12:56李滔房玉郭奕江婉
科技风 2024年1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李滔 房玉 郭奕 江婉

摘  要:电子信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为国家芯片等产业补充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便尤为重要。通过对目前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三方交流沟通程度、培养实施方案的明确性、以及校外导师选拔、双导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足,指出应加强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三方紧密联动、制定明确的分阶段双导师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校外导师选拔和双导师考核机制等改进措施,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更高的应用实践能力,更加满足国家和产业的需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双导师制;校外产业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

1 绪论

专业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设立的硕士研究生类型。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培养出能独立担负电子信息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能独立解决电子信息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和对应的培养要求,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单一导师制创新演化为双导师制,由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产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团队来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2 双导师制的内涵及意义

教育部于2009年12月发文“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在教学要求和实践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制”,“注意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借以解决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创新能力、校内实践资源不足等问题[1,2],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使他们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电子信息硕士专业是应用型极强的工科专业,其相关领域包括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电子信息人才来开发和应用新技术,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如图1所示的综合能力,既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应用实践能力,以及具备正确的工程意识,后两项能力要求意味着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的培养模型势在必行。

電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采用的是校内专业导师与校外产业导师合作的形式,其中校内专业导师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导师,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指导;学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在一线工作的业务骨干作为校外产业导师,负责引领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实习场所,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双导师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协同合作,各司其职,通过双导师的合作指导,促使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促使研究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齐头并进,掌握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从双导师培养模式推出至今,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源的就业率,同时也促进了校企联合培养单位的科研产出量,学术论文、专利申请书、科研项目获批数量都有所攀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其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1 双导师与学生三方的交流沟通程度不足

双导师制的主体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以及学生三方,目前三方的交流沟通程度明显不足。双导师制的初衷,是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导师的各自优势,联合培养出优秀的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实行的是分开教学的培养模式,校外产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培训、技术操作、实习指导等工作,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指导毕业论文,但在理论与实践联合培养上,校企双方导师的交流沟通程度不高,仅限于有限时间、有限次数的碰面交流,并且交流形式单一化,导致校外导师不明确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而校内导师不清楚当前研究生的实践情况,非常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由于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生多师少”的问题[4],单靠导师对研究生单方面的询问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导师沟通、汇报、请教。但大多数研究生对与导师沟通存在心理负担,担心导师会布置额外的任务;同时,由于校内导师还需要兼顾本科教育工作,校外导师企业工作繁重、不常驻校,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学生与双导师特别是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不足。

3.2 培养单位缺乏明确的双导师培养实施方案

从双导师制实施以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提升,关键问题在于培养单位将双导师制简单理解为“1+1”的校企师资配给,因此制订的培养方案往往仅列出了研究生到企事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但对双导师如何无缝衔接、校企在培养各阶段需完成的任务目标等缺乏明确的培养方案细则,即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将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按细则划分到日常的培养模式当中,从而导致校内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具体职责分工不清晰,没有形成系统的双导师培养方案。校内校外导师仅以完成既定的指导任务为要求,缺乏沟通协作各自为政,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无法紧密地结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也无法采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太理想。

3.3 培养单位缺乏完善的校外导师选拔和评价机制

校内导师大多由学校经过笔试和多次面试严格选拔招聘的,但校外导师则是通过个人联系或者由校内导师推荐进行聘任,主要考量的是其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缺乏对校外导师职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考察,导致部分校外导师不熟悉学校教学过程中如教学资料准备、教学效果评价等规范性要求,因此校外导师的选拔机制不完善。

学校是校内导师的直接管理单位,因此可在每年末对校内导师的研究生指导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却并不完善:一方面,从校外导师自身来看,其企业工作任务繁杂导致对研究生的指导力不从心,无法全身心参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指导过程中也常会因工作突发状况而推迟或取消指导任务,从而使研究生实践指导效率低下[5];另一方面,由于校外导师从属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学校无法对校外导师形成有效的约束管理,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机构和制度对校外导师进行评估,当部分校外导师出色完成指导任务时难以给以合适的奖励报酬,消磨了校外导师的教学动力,而当部分校外导师没有完成自身指导任务时,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导致校外导师的指导常流于形式化,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大部分培养过程都仅由校内导师一人承担,校外导师的价值没有得以实现。

4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4.1 加强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三方紧密联动

要解决双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不足的问题,需要促进三方之间紧密联动。首先,应打破原有导师分配制,建立三向选择机制,一方面向本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校内校外导师公布所有导师的相关资料,使每个导师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导师,组成优势互补或齐头并进的导师团队;另一方面,向研究生公布导师团队的相关资料,使研究生能根据自身意愿和发展预期,选择合适的导师组;由三向选择机制建立起来的三方,在培养过程中交流沟通的意愿更加强烈。

其实,双导师之间应加强交流频次和交流程度,了解对方为学生制定的教育方案及教育进程,促进知识经验互通[6],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更好地衔接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避免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脱节。同时,双导师之间应加强项目合作,使学生具有一个更好的培养平台。

同时,学校作为三方沟通的纽带,应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定期组织双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沟通交流,建立双导师特别是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通平台,一方面使导师能全面了解研究生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使研究生更好地获取指导,从而建立稳定长期的三方积极沟通形态,增强双导师的指导效果。

4.2制定明确的分阶段双导师培养方案

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入学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阶段分别制定明确的双导师培养方案,将培养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帮助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如,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生入学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为研究生做专题报告,校内导师介绍研究生阶段要完成的理论课程、要掌握的学术技能、学业规划等,而校外导师则主要介绍电子行业现状、行业需求和行业动态等,使学生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理论教学阶段,校内导师开展专业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理论课程进度,定期邀請校外导师来进行授课,结合工程应用场景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及毕业实习阶段,学校安排研究生到电子信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认知实习等,由校外导师对接并进行实践辅导,校内导师定期了解研究生实践情况并给以建议。在毕业设计阶段,双导师共同制定指导计划,并于每学期期末双导师与研究生开会进行工作总结,同时对研三的学生,由校外导师开展就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及长期的职业规划。同时,当联合培养过程中双导师指导意见发生冲突时,应当遵循理论教学由校内导师负责,实践教学由校外导师负责的原则进行商议。

4.3 建立完善的校外导师选拔和双导师考核机制

学校应与企事业开展深入的双边合作,积极探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应根据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具体要求设定,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工程经验、指导态度、行业影响等多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校外导师库,优先选择专业知识扎实、解决实际能力较强、工程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且作风正派、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一线工作人员[7]。同时,对于已确定的校外导师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和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增强其合作指导学生的意识。

应加强校企双方的认识高度一致性,建立专门的双导师考核管理机构,采用校内校外导师互评、学生评价、校企双方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校内校外导师的指导效果、指导态度、指导内容、以及专业素养及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对双导师工作开展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如实反应校内校外导师的工作效果,并根据校内校外导师不同的职责,构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导师个人奖励机制,以及对导师团队的综合奖励机制,“劳有所得”才能调动校内校外导师的积极性,使其更愿意参与到双导师的培养建设中来。每学年进行一次汇总与考评,根据每年的考核结果,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培养进行动态监控与调整。

结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智能产业发展变革形势下,电子信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国家芯片等卡脖子产业补充所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经。文章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探究发现,目前双导师培养模式存在双导师与学生三方的交流沟通程度不足、培养单位缺乏明确的双导师培养实施方案、缺乏完善的校外导师选拔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加强三方紧密联动、制定明确的分阶段双导师培养方案、以及建立完善的校外导师选拔和双导师考核机制,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中,不同参与主体出现的问题给与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增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培养效果,更好地提升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国家科技强国所需的专业型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超,徐天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协同机制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2):77-82.

[2]李真,毛瑞.基于校企双导师制的物流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9, 42(09):173-175.

[3]曹二磊,张立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5(08):75-78.

[4]郭剑平,苏荣瞬.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1,28(04):116-122.

[5] 詹慧贞,范珍珍.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时代农机,2018,45(08):82-83.

[6] 雷芳,张婷,王雯.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6):179-180.

[7]耿相魁,王慧.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可靠保障[J].决策咨询,2015(01):88-92.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新生工程教育与创新素质培养方法探索”(编号XJJG2021016)

作者简介:李滔,(1983—  ),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