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2024-06-08 19:02钱佳
科技风 2024年1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有关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具体实施路径,希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改革,培养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企业

产教融合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是着眼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相背离问题,希望借助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各自优势,实现两者协同育人。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双方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一、产教融合概念及其特点

2014年,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将深化产教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产教融合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举措。所谓产教融合,具体到职业教育,就是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特点,提出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元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传统高职院校脱离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就必须扎根产业生产现场,熟悉生产模式和工艺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完美对接,改变目前产业升级人才紧缺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匹配度。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 )跨行业性

产教融合是企业与教育有机融合,因此具有跨行性。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基本没有企业经营活动,而我国多数企业也不具备教育行业经验,因此产教融合对于两者来说都属于跨行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活动围绕人才培养展开,主要优势在于教育资源,但是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行管理经验。对于企业来说,其思维模式与经营活动围绕市场展开,缺乏教育行业经验与人才培养意识。产教融合需要学校与企业抛弃固有思维,在协同发展中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思想革新,在实际管理中善于处理各种关联因素与平衡各方权益。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来说,产教融合带有明显的跨行业特征,其融合过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二)双主体性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其核心思想就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作用,发挥各自优势,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人员聘请主体,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明确要求,而高职院校是将用人需求转变为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两者共同参与到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企业,要积极在人才培养与资金技术上对高职院校进行支持,而高职院校则要主动与企业沟通,就人才培养与就业安排展开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双主体性有助于健全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设高效运行。

(三)知识性

當前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科技革命,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成为社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产教融合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增值流动,将潜在的生产力通过人才培养转换为经济优势。以往高职院校具有知识与技术优势,但是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需要产业化,这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部分企业也通过技术研发,努力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通过知识与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资本的累积。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促使两者将各自的知识与技术互相流动,推动生产要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借助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实现产业与职业教育知识性。

(四)互惠性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意味着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现有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这离不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调整,而高职院校发展壮大,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就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展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结构上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市场机制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用人单位与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助力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产教融合可持续进行的目标与动力源泉所在。同时,产教融合以提升社会利益最大化和教育能力提升为目标,也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双方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

二、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校企双方的培养目标不统一

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作为市场竞争诞生的主体,与立足于人才培养注重社会效益的学校之间缺乏一致目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动力在于获得人才培养直接效益,希望为企业提供一批稳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着眼于社会效益,追求人才成长的全方位发展。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各方作为参与主体,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尽可能进入到自己的企业中,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呈现出自由化,企业如果不能将产教融合机制下培养的优秀人才纳入,就会打击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的技能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在不同企业中获得充分的竞争力,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要企业之间既有利益共同点,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差异性,需要双方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避免因为沟通与利益分歧造成合作失败。

(二)产教融合的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产教融合,力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执行效果看,产教融合更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在实际执行环节,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对接方面与企业还存在一定的脱节。各省在出台本地的产教融合实施意见过程中,更多参考本地的产业发展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并未从根本上开展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这就造成各地政策基本趋同,以国家方案为行动指南。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来说,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既有人才培养方向、办学资源投入等利益问题,也有人才就业分配、企业退出机制等制度性问题,现有的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体现在各地产教融合制度的封闭与僵化,没有因地制宜改进合作机制,细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制度。

(三)双主体培养模式不明确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特征就是双主体,只有学校与企业真正承担自己的职责,才能使人才培养形成合力,推动协同育人深化发展。在实施双主体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理解并不能完全一致,由于双方的身份差异,如何平衡好双方的职责,在人才培养中清晰各自的范围,一直是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难点。目前,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发挥理论教学优势,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理论内容,从而为实践环节打下基础。企业应当发挥自身实践优势,让学生进入企业一线生产环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然而在实际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在人才理论教学中,也需要穿插一些实践内容辅助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在企业实践操作环节,需要进一步将理论知识细化为操作步骤。单纯割裂学校与企业的职责范围,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模式的清晰化。随着现代技术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培养边界逐渐模糊化,双方的身份逐渐产生融合,需要对各自承担的教学内容与任务进一步清晰化。

(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在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中,企业与学校就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展开深入合作,其中必然涉及到权益保障问题。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资本投入方,其办学主体具有社会属性,并不追求经济利益,而企业参与其中,必然要符合其市场运营逻辑,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其他潜在价值,两者产生冲突后,企业很难获得社会理解与认可,且企业也不具备持续投入能力,需要综合考量企业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产教融合企业退出机制还不明确,企业一旦产生经营波动,需要退出合作办学,其中涉及到资产分配与切割,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企业面临资产无法收回的风险。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建设路径

(一)加强校内外教师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对现有校内教师队伍的培养,强化教师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从思想观念入手,认识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要积极邀请产教融合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来到学校开办专职讲座,将产教融合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制度做充分说明,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奠定基础。要重视校外教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意味着学生要参与到校外实训,相比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有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就校外实训教师的培养与选聘展开交流,双方可以互相派遣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企业一线实训环节,增强实践技能,企业也可以派遣一线技术人员进入到学校开展实践技能教学。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打造校内外教师队伍,为产教融合融入积极的价值导向,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二)优化课程教学,打造“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符合市场环境下人才培养需求,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打造“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从培养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到教学资源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邀请企业中的一线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合作,共同参与到教学设备与教案编写中,必要时还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团队。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程知识陈旧、脱离实践等问题,要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课程改革,逐步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群。针对当前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要与合作企业从就业出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利用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积极拓展用人单位工作岗位需求,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就以岗位需求为基点展开教学,解决职业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弱、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育人价值,着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使学生充满责任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人才。

(三)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最终要落實到实际合作中。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投资、共同招生、共同教研、共同管理、共同就业和共同服务等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建立一种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双方在产业发展与教育上不断渗透交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对接。高职院校受制于传统办学体制,很难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双方积极创新,突破传统体制的制约,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产业学院。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以略高于学校内部用人成本的支出直接购买企业的教育服务,这样既让企业从中受益,也使得学校可以顺理成章地对企业的教育服务提出相关要求。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能够带动其与一批关联企业的合作,保持校企合作的先进性和通畅性。

(四)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要充分借助社会各界的办学力量,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新模式。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将学校、企业、社会力量集合起来。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与企业展开精准帮扶,利用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将企业、学校、社会三方力量联合起来,以德育人,以社会公益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社会公益属性。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推行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考试,校内外导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学业和技能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特色的育人模式。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

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校期间,教师要改革考核内容,以考试成绩与日常表现为基础,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评测。在校外实训期间,学校导师与企业展开密切合作,走访实训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必要时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学习态度。产教融合改变了以往学生毕业后脱离学校管理的弊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调查问卷、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总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劣势,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聘请优秀校友成为校外指导老师,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转变,产教融合已成为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这一既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又契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将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晓旭.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3(4):59-64.

[2]张燕,尹鑫,徐洁.以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与对策[J].职教通讯, 2022(8):51-57.

[3]封权初,朱忠义.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深化产教融合破题[J].才智, 2020(20):179-180.

课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课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QGJY2023024

作者简介:钱佳(1985— ),女,汉族,江苏宜兴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