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和原则加强课堂管理

2024-06-08 19:02:35夏沫
科技风 2024年15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课堂管理强化

摘要: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适用性。文章试图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和原则在教学课堂管理中的应用。文章将首先对行为主义进行概述,然后对课堂管理进行简要定义;之后回顾行为主义的历史,按时间顺序阐述行为主义的一些关键特征和重要发现,如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和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最后探讨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和原则来加强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效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行为主义;课堂管理;加强;强化;惩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长期以来,课堂管理在教育心理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课堂管理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它通常包括建立秩序、鼓励学生参与以及促进双方合作[1]。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包括建立和维持秩序、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整体管理以及回应学生个人的需求、处理学生个人的纪律问题及调适[1]。

行为主义,主要是在1920年代至1950年期间的心理学范式 [2];它也是一种关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理论,尤其关注学习者行为和行为变化[3]。它对教育学和课堂策略有着重要意义[3]。就隋美荣等[4]而言,行为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20世纪初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Watson首先在Pavlov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主义,他和Thorndike是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在1930年代,古典行为主义理论逐渐演变为以Skinner及其操作性条件反射为主要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后来受到以Bandura为代表的另一种理论的挑战,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4]。

2 行为主义主要特征

2.1 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由俄罗斯生理学家Ivan Pavlov首次提出。他做了一个收集狗唾液的实验。他给狗的唾液腺接了一根管子,当给狗喂食时就可以收集唾液。Pavlov注意到,狗有时在看到肉之前会分泌唾液,他认为狗的预期可能與实验者的出现或其他因素有关。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反射。Pavlov随后添加了一种中性刺激——铃声,这种声音在实验前没有引起狗分泌唾液。在配对尝试阶段,提供肉时出现铃响,狗会产生唾液。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响起而没有给肉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经典条件反射,说明中性刺激和反射之间的联系,也是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3]。Watson和Rayner[5]将经典条件反射应用于人类。他们做了小阿尔伯特实验,测试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如兔子、老鼠和猴子。他一开始并不害怕这些刺激。但当他听到锤子敲击铁棒产生的巨大噪音时,他表现出了恐惧和哭泣。实验者将老鼠与噪音进行配对,几次之后,他们发现即使没有噪音,婴儿看到老鼠也会害怕和哭泣。经典条件反射表明,一种新的行为可以通过联想联系来学习[6]。

2.2 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侧重于建立联系,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表明我们可以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中学习。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基于Edward Thorndike的思想[7]。Thorndike用迷箱实验来测试学习规律。他把一只猫放到一个迷箱里,它从箱子里逃跑后能吃到箱子外面的鱼;Thorndike记录了这只猫逃跑的时间。经过几次实验,猫知道按下踏板能开门取食——这是一个令它愉快的结果,所以它采取了这种行为,并逐渐减少了按踏板的时间。Thorndike提出的效果律指出,伴随着有利后果的行为往往会被重复,而产生不利后果的往往会被停止。作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之父,Skinner引入“强化”作为一个新术语,发展了Thorndike效果律[7]。他设计了“斯金纳箱”,与Thorndike的迷箱有相似之处。Skinner发现了三种不同的类型:(1)中性操作性反应:表示重复一种行为的概率既不增加也不减少;(2)强化:这种概率增加了;(3)惩罚:这种概率降低了。

3 应用建议

尽管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课堂中的含义比经典条件反射更重要[7],但教师仍有必要确保学生在情感和课堂体验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如果教师的某种课堂管理行为使学生将其与自己的负面情绪体验联系起来,那么这可能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例如产生恐惧症,不利于发展或维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由于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继承和发展了Thorndike效果律,且对行为矫正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临床和教育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有学习困难的人[7]。因此,以下讨论的初步建议主要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和原理,结合David Premack原理。

根据Skinner的说法,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解释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特别是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计划或项目来处理[8];强化的行为可能会重复,而未强化的行为很可能会停止[7];强化和惩罚有四种方式,了解什么是适当的奖励以及何时应用奖励或强化也很重要[9]。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以加强更好的课堂管理。一方面,这种环境可以作为控制课堂秩序或学生行为的直接强化,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培养直接刺激或强化的间接刺激,使学生倾向于能像预期那样遵守纪律。这一原理可以与强调事件之间联系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搭配使用。例如,有学生想逃课,因为学生将课堂环境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或设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感到放松、产生兴趣、愿意参与[10]。

其次,根据强化行为有可能再次发生而非强化行为可能停止的原则,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包括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有时可以忽视。如果一个行为多次未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它很可能会消失。但如果这种行为是想获取同学的注意,那老师的忽视就不再有效[10]。

最后,这四种奖惩方式各有优缺点,McAllister等[11]的研究证明,强化和惩罚在学生行为矫正方面是有效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在他们的研究中,参与者是两个高中班级——一个班级有25名学生,另一个有26名学生的班级作为对照组。他们的目的是测试教师的赞扬和否定是否对两种目标行为(即不合时宜的讲话和转头)产生了影响。在第一组25名学生中,如果学生说话得体,没有不当的转头行为,老师会给予表扬;而当这两种目标行为出现时,老师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在对照组中,老师对这两种行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表示。结果表明,当把赞扬适当行为和否定不当行为相结合时,这两种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形式。Kazdin[12]指出,正强化是指反应概率的增加,通过该反应后产生令人愉快的结果来提高它的发生率。Woollard[3]认为,代币法(即二级强化物)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所认为的奖励(即一级强化物)可以改变行为这一观点之上的,而给予代表直接价值的奖励并不总是合适或可行的;相反,有时通过给予代币来奖励适当的行为会更合适。另一方面,负强化指通过减少动物或人感到厌恶的刺激来增加反应的可能性[12]。正强化的优势包括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数量,消除纪律问题。如果应用得当,它被认为是改变行为最有力的方式[12]。但它也有缺点,比如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依赖奖励,需要两到三个不同的带有奖励的强化计划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12]。负强化确实会导致期望行为的增加,但厌恶性刺激需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来等待期望行为的发生。此外,负强化常会引发不良副作用[12]。Woollard[3]指出,强化程式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强化程式是对强化的管理安排。具体地说,某种行为模式会逐渐被奖励强化,但随着强化的移除,反应可能会消失,如果重新引入强化,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回归。强化程式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所需的行为每次出现都会得到强化,这就是连续强化,有利于在早期将行为和反应紧密联系起来。部分强化对资源的要求较低,可以在连续强化中建立联系后进行应用。然而,随着强度或频率的降低,可能会出现消退现象。但鉴于Skinner研究的证据表明,部分强化使刺激-反应更加强烈,而消退对行为的影响较小,这表明连续强化的效果不如部分强化。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可以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处理一些问题,也可以设计强化程式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例如,每当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时,老师都会给学生加分,而学生以后往往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增强了遵守纪律的行为。当学生不遵守规则时,老师会拿走一些分。为了避免丢分,学生会遵守规则。由此可见,正强化和负强化都会引导学生遵守纪律。但每次学生遵守规则时,老师都会给他们奖励,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时,老师可以使用强化程式。比如,用奖励强化,取消奖励,重新引入奖励,再取消奖励和重新引入,如此往复,直到学生在几乎不依赖奖励的情况下就能遵循纪律。

与强化相反,惩罚会削弱行为[7]。Kazdin[12]将其定义为通过移除或呈现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率。有正惩罚也有负惩罚,但它们都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惩罚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阻止一种行为,还可能因此降低整个班级出现不当行为的可能性[12]。但它也有如下缺点:1)它只能阻止不恰当的行为,但不能引起期望的行为;2)它可能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同伴的负面反应;3)有的学生可能会享受得到关注的感觉,这样反而会强化不良行为[12]。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可以使用正惩罚或负惩罚来防止学生做出不当行为。以应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更多学习任务(即正惩罚)或阻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即负惩罚),来帮助减少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同时,教师应该了解惩罚的缺点,避免一味的惩罚。

消退意味着撤销促使某种反应的强化,降低行为的发生概率[12]。与惩罚相比,消退的副作用更少。消退可以与正强化搭配,来增加恰当行为并减少不当行为[12]。就其缺点而言,可能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形成良好行为,而消退也无法避免负面情绪产生[12]。消退在课堂管理中应用的一个例子便是忽视。教师可以将注意力从违反纪律以期获得教师关注的学生身上移开,从而减少违纪行为。

除了这些原则之外,Skinner还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另一重要观点——塑造。教师通过塑造行为这种策略,让学生逐渐得到强化,使其行为越来越接近期望行为[3]。塑造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來鼓励期望行为,因为学生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时不会感到有过度压力或困难;而塑造对积极行为的增加十分有效[3]。如果老师想调整有多动症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老师可能会发现很难让他们一次就能集中注意力30分钟。相反,老师可以先让他们集中15分钟,然后是20分钟和25分钟,最后是30分钟,而且每次都伴随有正强化。

此外,Premack原理在课堂管理中也很有用。这一原理表明,低概率行为会被高概率行为所强化,而另一方面,低概率行为可以视作是对高概率行为的惩罚[13][14]。例如,学生经常在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玩耍(即高概率行为),这可以作为多动症学生在课堂上专注时长30分钟的奖励(即低概率行为)来加强他们长时间专注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仅仅采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来更好地管理课堂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将行为主义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可能会更有效。

结语

在简要定义了课堂管理之后,文章首先回顾了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产生的原因;然后阐述了该领域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杰出发现;最后,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和原理,结合Premack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加强课堂管理的初步建议。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努力使学生在情感和课堂体验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教师可以在一级或二级奖励的辅助下使用强化、惩罚和消退来增加学生的期望行为,减少不期望的行为,建议可多用强化;教师也可以采用高概率行为作为对低概率行为的强化;此外,每一个原则的应用都不是相互分离的,相反,它们有时是互补的,使用多个原则来共同促进课堂管理可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Emmer, E., & Stough, L. 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A Critical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103-112.

[2] McLeod, S. 2013. Behaviorism | Simply Psychology. Simplypsychology.org. Retrieved 16 March 2015, from 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behaviorism.html.

[3] Woollard, J. 2010. Psychology for the classroom: Behaviourism.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4] 隋美榮,高峰强,潘光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01): 4-7.

[5]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1), pp. 1–14.

[6] McLeod, S. 2014.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Simply Psychology. Simplypsychology.org. Retrieved 16 March 2015, from 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classical-conditioning.html

[7] McLeod, S. 2014. B.F. Skinner | Operant Conditioning | Simply Psychology. Simplypsychology.org. Retrieved 16 March 2015, from 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operant-conditioning.html

[8] Edwards, C. H. & Watts, V. 2008.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Australasian 2nd Ed.). Milton, QLD.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9] Fetherstone, T. 2006. Becoming an Effective Teacher. Cengage Learning.

[10] 陈东莉. 行为主义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J]. 高等教育·中国教师, 2008, (1): 81.

[11] McAllister, L., Stachowiak, J., Baer, D., & Conderman, L. 1969.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techniques in a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1.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277-285. doi:10.1901/jaba.1969.2-277

[12] Kazdin, A. E. 2001.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Applied Setting (6th). Belmont, C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13] Premack, D. 1959. Toward empirical behavior laws: I. Positive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66(4), 219-233. doi:10.1037/h0040891

[14] Premack, D. 1971. Catching up with common sense, or two sides of a generalization: reinforcement and punishment. In R. Glaser (Ed), The Nature of Reinforce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作者简介:

夏沫(1991— ),女,汉族, 浙江宁波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英语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课堂管理强化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文教资料(2022年2期)2022-05-17 22:30:57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刍议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31:44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分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5:56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4:46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3:16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北方法学(2016年4期)2016-07-23 23: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