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国 庆 周 钢
牛仔文化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宏观论题,贯穿于世界文化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世界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美国牛仔文化而言,一方面,其起源和早期发展受到西班牙牧牛方式的影响,更多是广义上的牛仔文化;另一方面,在美国也经历了在本土的建构和全球的传播过程,更多为狭义上的牛仔文化。整体而言,美国牛仔文化走了一条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传播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从广义牛仔文化到狭义牛仔文化的变迁。美国学术界在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跨国转向”的背景下固然不会忽视对牛仔文化的学术探讨(1)关于牛仔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David Dary,Cowboy Culture:A Saga of Five Centuries),劳伦斯:堪萨斯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该著作是为数不多的从文化和跨国角度对牛仔文化的学术探讨,对牛仔文化在美洲5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开创了牛仔文化整体性研究的先河。该著作虽属于宏观研究,但未能深入挖掘20世纪之后美国牛仔文化的演进。其他有关美国牛仔文化的探讨,散见于一些诸如美洲牛仔、加州牛仔、牧牛贸易、牛仔文学、民族认同、牛仔神话等个别论题中。,但是前期研究大多未能聚焦美国牛仔文化的衍生路径,缺乏对美国牛仔历史和文化的系统性考察,未能梳理出美国牛仔文化独有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路径,也未能批判性解读20世纪美国牛仔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因素。因此,本文尝试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牛仔文化在北美的传播路径和方式进行梳理,明晰美国牛仔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跨国特质与变迁,厘清并评析美国牛仔文化起源的学术论争,揭示美国牛仔文化跨国语境演进过程中的文化霸权意图。
美国牛仔文化的跨国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西班牙牧牛业在北美的传播,促成了广义上美国牛仔文化的兴起。西班牙牧牛方式最初传入美洲大陆是为了殖民侵略的需要。1492年12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抵美洲新大陆时,发现那里没有牛、马、羊等家畜。为了供殖民者骑乘和使用,1494年1月,哥伦布在开始第二次驶向新大陆时,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带了一些牛、马、羊等家畜(2)塞缪尔·E.莫里森:《海军上将》(Samuel E.Morison,Admiral of Oceans),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公司1942年版,第49~50页。,开启了西班牙牧牛方式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历史。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大,继传教士和殖民军之后,西班牙王室和私人的牧场不断在政府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与此同时,西班牙骑马牧人(Vaquero)在马背上巡游管理牛群的方式也被带到了美洲大陆。在西属拉美殖民地,从南美洲南端的拉普拉塔到北部的墨西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拉丁美洲的牧牛业边疆”(3)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Richard W.Slatta,Cowboys of the Americas),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7页。。在16世纪末,牧牛业已经在墨西哥牢固地建立起来。到17世纪90年代,牛群已被放牧到格兰德河沿岸的灌丛地区(4)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25、75页。。至19世纪初,牧牛业已推进到得克萨斯的努埃西斯河以北(5)阿尔文·巴尔:“前言”(Alwyn Barr,“Introduction”),萨拉·R.梅西:《得克萨斯的黑人牛仔》(Sara R.Massey,Black Cowboys of Texas),大学城:得克萨斯农工国际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第一批牛仔1769年被带入加利福尼亚(包括现今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后没过多少年,牧牛业也在那里迅速发展起来(6)戴恩·柯立芝:《加州牛仔》(Dane Coolidge,California Cowboys),图森: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11页。。
虽然得克萨斯被美国兼并后牧牛业才真正进入美国的经济领域,但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南部一些州的英裔美国人就带着家人、非洲裔奴隶和家畜移居得克萨斯。1821年墨西哥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后,英裔美国人利用墨西哥政府鼓励移民的优惠土地政策,大量向得克萨斯移民。很多美国移民(包括他们的一些奴隶)从墨西哥骑马牧人那里学会了骑马和在马背上巡游管理牛群的技术,在得克萨斯经营牧场,兼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移民的不断增加,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得克萨斯的人口达到3万,其中三分之二是美国移民,而墨西哥人的数量已不足4000(7)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25、75页。。因此,当时所谓的得克萨斯人主要是来自美国的移民。1835年年末得克萨斯人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动了脱离墨西哥的“革命”,1836年宣布成立共和国。得克萨斯“孤星共和国”于1845年被兼并为美国的一个州。“孤星共和国”的10年是得克萨斯牧牛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几个重要的变化:其一,经过长期的边界“拉锯战”,得克萨斯的墨西哥人放弃了在格兰德河以北的牧场,回到今天的墨西哥境内,他们丢弃的牛群许多被放归自然界而成了野牛;其二,移居得克萨斯的美国人放弃了在美国小牧场和小农场徒步小规模养牛的方式,采用了墨西哥骑马牧人在开放的大牧场上骑马巡游管理牛群的方式;其三,培育出了优于西班牙牛的新品种——“得克萨斯长角牛”。美国移民把他们带来的美国牛与西班牙牛杂交,培育出了混血的新品种。因为许多西班牙牛是从荒野中围捕的野牛,故杂交后培育出来的长角牛带有十足的野性。美国兼并得克萨斯以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移居这个新州。到1861年,得克萨斯的人口达到43万,其中非洲裔奴隶为18.2万(8)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Richard W.Slatta,Cowboys of the Americas),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7页。。
美国内战前的20年是得克萨斯牧牛业迅猛发展的时期,牧牛业被公认为得克萨斯的象征。得克萨斯成为内战以后向美国大平原新牧区输送牛源的大本营。在得克萨斯的牧牛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过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美国从墨西哥割取了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3个州的土地。这些靠战争获取的领土成为美国的新州后,西班牙传统的牧牛业逐渐与得克萨斯的美国牧牛业交融,汇入美国西部牧牛业体系。美国内战以后,因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兴起而日益增加的对肉类的需求,推动着西部的牧牛业从得克萨斯迅速扩展到占美国领土五分之一的大平原的草地上(9)劳伦斯·I.塞德曼:《马背生涯:1866—1896年的牛仔边疆》(Lawrence I.Seidman,Once in the Saddle:The Cowboy’s Frontier,1866—1896),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73年版,第13页。。
内战以后,美国西部的牧牛业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外市场对肉类的需求,工业化和西部开发同步进行,刺激了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牛和牛肉不仅供应东部城市、西部的采矿营地、铁路工地和印第安人保留区,而且出口欧洲等国外市场。这种巨大需求使美国西部的牧牛业成为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吸引了英国等外国和美国东部的资金投资大平原的牧牛业(10)周钢:《美国历史上的牛仔罢工》,《史学月刊》2013年第2期,第75页。,其结果使牧牛业在二十余年内迅速从得克萨斯向北、向西不断扩展,新牧区遍及堪萨斯、内布拉斯加、科罗拉多、南北达科他、怀俄明、蒙大拿、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俄克拉荷马诸州。“牧牛王国”的疆域东起密苏里河,西抵落基山斜坡,南起格兰德河为界的美墨边境,北达美加边界。
考察西班牙牧牛方式在北美大陆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牛仔文化的跨国特质。美国西部“牧牛王国”的兴起继承了西班牙在墨西哥牧牛业的遗产。在西属佛罗里达时期,西班牙的牧牛业已扩展到那里(11)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第2页。。英裔美国人接受了西班牙的牧牛方式并结合本土特点,融入自身的因素加以改造,使之美国化。
第二,西班牙牧牛方式在美洲大陆传播过程中,牛仔的称谓经历了从西班牙语言文化到美国本土化的演变。牛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对牛仔的称呼不但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如在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部都称为“Cowboy”(牛仔)。在墨西哥西南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巴西的北部称“Vaquero”(牧童、牧牛人)。巴西的南里奥格兰德则叫“Gaucho”(牧人),墨西哥的其他地区则叫“Charro”(骑手)。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称“Gaucho”(牧人),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则叫“Llanaro”(牧人),智利称牛仔为“Huaso”(牛仔),而在夏威夷则叫“Paniola”(牛仔)(12)理查德·W.斯莱塔:《牛仔百科全书》(Richard W.Slatta,The Cowboy Encyclopedia),圣巴巴拉:ABC-CLIO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85页。。从对牛仔的这些不同称谓可以看出,在拉丁美洲各国带有西班牙、葡萄牙的文化色彩,而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部则体现的是英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今天,流行于全世界的“美国牛仔”(American Cowboy)就经历了由西班牙文化色彩的“Vaquero”到英国色彩的“Cowboy”一词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时间。从西班牙对墨西哥实行殖民统治时起,在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就把骑马放牧管理牛群的人称作“骑马牧人”(Vaquero)。英文词“Vaquero”来自西班牙语“Vaca”(牛),加词尾“ero”演变而来,含义为管理牛群的人。在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归属美国以后,“Vaquero”(骑马牧人)仍普遍用于这些美国的西南部地区,义同现在常用的“Cowboy”(牛仔),并特指“墨西哥牛仔”(Mexican Cowboy)。流行至今、且使用更普遍的“Cowboy”(牛仔)一词并非源自得克萨斯,而是早在1000年前后就出现在爱尔兰。在爱尔兰,“骑马者”“牧牛人”都被称为“牛仔”(Cow-boy)。到17世纪,一些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牛仔移居英属北美殖民地。在那里,这些爱尔兰移民中的很多人在与农场主签订工作契约时,更喜欢使用英文词“养牛人”(Cow-Keepers)而不是“牛仔”(Cow-boys)。这是因为在美国革命期间,一些自称为“牛仔”的“效忠派”成员偷农场主的牛卖给英军,致使“牛仔”(Cow-boy)一词声名狼藉(13)雷蒙·F.亚当斯:《西部词汇:牧场、牧牛公司和牛道词典》(Ramon F.Adams,Western Words:A Dictionary of the Range,Cow Company and Trail),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第72页。。19世纪30年代中期,“牛仔”(Cow-boy)一词在得克萨斯出现,但所指对象多与暴力联系在一起。因此,到19世纪60年代,“牛仔”(Cow-boy)一词还不被多数得克萨斯人所接受(14)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83页。。直到1874年,约瑟夫·G.麦科伊为方便北部读者的理解和阅读,才把“普通的牧牛人”称为“牛仔”(Cow-boy)(15)约瑟夫·G.麦考伊:《西部和西南的历史概述与牧牛贸易》(Joseph G.McCoy,Historic Sketches,Cattle Trade of the West and Southwest),安娜堡:大学缩微胶卷公司1966年版,第11页。。此后,“牛仔”(Cow-boy)一词才逐渐被世人接受。1900年前后,绝大多数作者在写这个词时取消了中间的连字符“-”,变成了今天通行的写法“Cowboy”(16)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83页。。由此可见,“Cowboy”一词的由来、它所指称的对象和广为世人接受,经历了几个世纪和多种文化的交融演变的过程。
关于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起源,在美国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二是英、美起源说。自1931年美国著名西部史学家沃尔特·P.韦伯提出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于西班牙和墨西哥后,查尔斯·汤和爱德华·温特沃思于1955年提出了与韦伯相反的英、美起源说。两种对立观点都有其支持者,争论持续了七十余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50年代。1931年,韦伯在《大平原》一书中论述“牧牛王国”兴起时,论及了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历史根基。韦伯提出“牧牛王国”的兴起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7)沃尔特·普雷斯科特·韦伯:《大平原》(Walter Prescott Webb,The Great Plains),沃尔瑟姆:布莱斯戴尔出版公司1931年版,第224、208~209页。,第一阶段即起步阶段是由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完成的,第二至第五阶段是由得克萨斯人——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不断移居那里的英裔美国人——完成的。然而,如果没有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移居到得克萨斯的英裔美国人就无法走完“牧牛王国”兴起的后四个阶段。
韦伯认为,到1821年墨西哥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前,西班牙人把牧牛业扩大到得克萨斯东南部的菱形地区,这一区域是未来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发源地。在菱形地区,繁衍和养育了墨西哥长角牛、印第安马和美国牛仔。1821年后,移居到科罗拉多河谷的英裔美国人(即后来的得克萨斯人)中的一些人,学着按西班牙方式骑马管理牛群。这些人是美国未来的牛仔(18)沃尔特·普雷斯科特·韦伯:《大平原》(Walter Prescott Webb,The Great Plains),沃尔瑟姆:布莱斯戴尔出版公司1931年版,第224、208~209页。。自从韦伯在1931年提出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于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历史根基后,这种观点变得非常流行,在25年内没有学者提出挑战和质疑。
1955年,查尔斯·W.汤和爱德华·N.温特沃思挑战韦布的观点。汤和温特沃思将牧工(即牛仔)和牧牛业的起点推至英格兰人到达英属北美殖民地时。他们把重点主要放在卡罗来纳殖民地。两人声称在美国革命爆发前的若干年内,具有英裔特征的“牛仔”一词就已使用。他们认为,南北卡罗来纳发展了一种把牛关在封闭的围栏里和把它们散放到乡间漫游的管理牛群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适当时候靠牧场主骑在马上把牛围拢起来,再把它们赶入畜栏里。汤和温特沃思说,这些骑马的人在18世纪60年代前就被称为“牛仔”。他们认为,这些殖民地的牛仔带到得克萨斯的放牧方法、家畜装备和养的牛,历史背景是英国的(19)查尔斯·韦兰·汤、爱德华·温特沃斯:《牛与人》(Charles Wayland Towne and Edward Wentworth,Cattle and Men),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31、143、168页。。自1955年起,呈现关于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的两种对立观点并存的局面。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争论是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桑德拉·L.迈尔斯重申了韦伯关于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于西班牙的观点。迈尔斯探究了从1691年唐·多明戈·特兰赶牛群进入得克萨斯东部开始,西班牙人在得克萨斯南部菱形地区建立牧场、发展牧牛业的历史过程。那里的牧牛业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1800年,得克萨斯已有3个放牧中心。在英裔得克萨斯人到达之前,西班牙人统治下的得克萨斯已是一个“牧牛王国”(20)桑德拉·L.迈尔斯:《西班牙得克萨斯的牧场(1691—1800)》(Sandra L.Myres,The Ranch in Spanish Texas,1691—1800),得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得克萨斯西部出版社1969年版,第11~18、19,52~53页。。英裔美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才开始移居得克萨斯。他们不但接手了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牧养的大量牛群,而且跟墨西哥骑马牧人学会了骑马和在马背上放牛管理牛群的方法。故迈尔斯认为,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历史根基应追溯到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在得克萨斯建立牧牛场时期(21)桑德拉·L.迈尔斯:《西班牙得克萨斯的牧场(1691—1800)》(Sandra L.Myres,The Ranch in Spanish Texas,1691—1800),得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得克萨斯西部出版社1969年版,第11~18、19,52~53页。。多数学者接受了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与西班牙的联系更紧密的观点。
在第二个阶段的论争中,修正派学者特里·G.乔丹成为韦伯和迈尔斯观点的挑战者、汤和温特沃思观点的支持者。在迈尔斯的著作出版的当年,乔丹发表论文,论述得克萨斯是美国牧牛业的起源地(22)特里·G.乔丹:“盎格鲁-美国牧牛在得克萨斯州的起源:从深南部扩散的文献”(Terry G.Jordan,“The Origin of Anglo-American Cattle Ranching in Texas:A Documentation of Diffusion from the Lower South”),《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第45卷第1期(1969年1月),第74~78、86页。。3年后,乔丹又发表论文,进一步阐释开放牧区牧牛业的起源和分布(23)特里·G.乔丹:“开放牧场的起源与分布”(Terry G.Jordan,“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Open-Range Cattle Ranching”),《社会科学季刊》(Social Science Quarterly)第33卷第1期(1972年6月),第106页。。到1981年,乔丹论述了1611年牛从英国被首次输入詹姆斯敦殖民地,随后,牧人开始在南卡罗来纳殖民地的“牛栏”里管理牛群。牧牛业后来又从南卡罗来纳扩展到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并向西南发展进入佐治亚。在18世纪,牧牛业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牧牛业通过南部腹地进入得克萨斯东部潮湿的沿海平原。牧牛业进一步西进到半干旱平原后,英裔牛仔的养牛习惯和技术在墨西哥骑马牧人的影响下才有所改变(24)特里·G.乔丹:《通向得克萨斯的牛道:西部牧场的南部根源》(Terry G.Jordan,Trail to Texas:Southern Roots of Western Cattle Ranching),林肯: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120页、第155页。。乔丹准确地抓住了美国南部是牛仔劳作和西部养牛业之根源这一论点(25)保罗·H.卡尔松:“牛仔参考书目”,氏著:《牛仔之路:历史与文化的探究》(Paul H.Carlson,“A Cowboy Bibliography”,Paul H.Carlson,The Cowboy Way:An Explor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拉伯克: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乔丹的论文和著作使汤和温特沃思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重现。与乔丹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例如格雷·S.邓巴,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力图证明在殖民地时期南卡罗来纳牧人就在“牛栏”里管理牛,并以此证明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源于旧南部(26)格雷·S.邓巴:“殖民地卡罗来纳考彭斯”(Gary S.Duunbar,“Colonial Carolinian Cowpens”),《农业史》(Agricultural History)第35卷第3期(1961年7月),第125~130页。。
乔丹的观点受到了一些美国历史学家的反驳。1981年,戴维·达里再版了《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对乔丹修正论观点作出回应。达里在该书中讲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把牛马等家畜、骑马管理牛群的方法、牧牛装备等带到墨西哥被美国兼并或割去的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在达里看来,牛仔和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历史根源与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联系更为紧密(27)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2、6、7、26、42、43页。。
乔丹的观点引起多位得克萨斯历史学家的反驳,其中尤以杰克·杰克逊的著作最具影响力。杰克逊研究了西班牙放牧业在得克萨斯长达一个世纪的从起步到发展的历史,展现了西班牙式的牧牛业及其放牧者、牧牛装备、放牧管理方法如何在墨西哥产生以及尔后再扩展到得克萨斯的历程。杰克逊认为,西班牙和墨西哥是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历史根基所在(28)杰克·杰克逊:《牧主公会:1721—1821年得克萨斯的西班牙牧业》(Jack Jackson,Los Mesteos:Spanish Ranching in Texas,1721—1821),大学城:得克萨斯农工国际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3、601页。。
与第一个阶段相比,两种对立观点在第二个阶段的论争中参与者较多,争论也较激烈。第二阶段两种观点的论争针锋相对,壁垒分明。论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终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10年。这一阶段的论争始于1990年理查德·W.斯莱塔出版的《美洲牛仔》一书。斯莱塔是韦伯观点的支持者,反对乔丹等人的观点。在《美洲牛仔》中,斯莱塔阐释了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源于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观点。他详细述及1494年之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牧牛业对美洲牧牛业和牛仔文化的影响。在西班牙牧牛业的影响下,皈依天主教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其他非白种的墨西哥人成为最早的墨西哥骑马牧人(29)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第9~10,9~10、18~20页。。在墨西哥骑马牧人的影响下,英裔牛仔改变了其原先管理牛群的习惯和技术。这些英裔牛仔从墨西哥骑马牧人那里学会了骑马、围拢牛群和打烙印的技术。斯莱塔认为,得克萨斯和扩展到大平原的放牧业显示出西班牙的根基多于英国(30)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第9~10,9~10、18~20页。。
乔丹以美国牛仔起源多元说来回应批评者。1993年,乔丹详细阐释了北美对牧牛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牧牛业发展状况,但在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起源问题上,仍持与斯莱塔等人对立的观点。乔丹提醒人们,西部牧牛业和牛仔的起源不只是在美国南部,也在美国中西部(31)特里·G.乔丹:《北美牧畜业前沿:起源、扩散和分化》(Terry G.Jordan,North American Cattle Ranching Frontier:Origins,Diffusion and Differentiation),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32、221~227页。。
1997年,斯莱塔进一步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可以视为对乔丹1993年新论的回应。斯莱塔把美国牛仔与南美洲和墨西哥的牛仔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这些社会群体的衣着、劳作、技术、政治命运以及他们的美德和恶习的多方面考察,斯莱塔发现在他们身上都遗留着西班牙的强烈影响。故斯莱塔再次申明,西班牙和墨西哥是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历史根基所在(32)理查德·W.斯莱塔:《比较牛仔和边疆》(Richard W.Slatta,Comparing Cowboys and Frontiers),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76、83~84、90~98页。。
进入21世纪,关于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的问题仍在探讨。2000年,保罗·H.卡尔松对乔丹的修正派观点提出批评。卡尔松称乔丹是一个擅长文化地理谱系的傲慢的修正派学者,其著作是一本关于牧牛业起源的修正派的简单论述。相反,卡尔松对杰克逊的《牧主公会:1721—1821年得克萨斯的西班牙放牧业》却大为称赞。卡尔松说,杰克逊在著作中详细而清晰地讲述了得克萨斯的西班牙放牧业。他称赞这一获奖著作在反驳乔丹的观点中是最好的辩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3)保罗·H.卡尔松:《牛仔之路:历史与文化的探究》,第11~20、210、214页。。由此可见,卡尔松是支持美国牛仔与西部牧牛业源于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观点的。2006年,卡尔松再版了《牛仔之路:历史与文化探究》。
在第三个阶段论争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者分别是斯莱塔和乔丹。斯莱塔持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西班牙、墨西哥根源说。乔丹则把他坚持的美国南部起源说改变为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多元起源说。这是他对自己修正派观点的再修正。这是因为经过前两个阶段六十余年两种观点的论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在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的起源上,表现出了西班牙的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乔丹不得不以多元起源说来维护他的美国南部起源说。在第三个阶段的论争中,斯莱塔对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的研究更加深入,论述更为扎实和更具说服力。
综观美国学者关于美国牛仔和西部放牧业起源的70年论争,我们认为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更符合历史事实,而美国南部起源说欠说服力。这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些比较分析。
首先,西班牙牛进入得克萨斯和大平原西部地区的时间远远早于英国牛(美国东部牛)。依照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美国牛仔及其装备的演进至少要回溯到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对墨西哥的征服。在征服墨西哥的过程中,西班牙征服者带入了马、牛、羊等家畜(34)费伊·E.沃德:《工作中的牛仔》(Fay E.Ward,The Cowboy at Work),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墨西哥城后,又把牧牛业推进到墨西哥的中心地区。1690年,在格兰德河沿岸的灌木丛地带和草原上放牧牛群。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得克萨斯的过程中,殖民军和传教团带有牛、马北进。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得克萨斯牛的数量增长很快,南部菱形地区成为后来美国西部“牧牛王国”兴起的摇篮(35)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214页。。相反,持美国南部起源说者所说的牛,1611年才首次输入詹姆斯敦。在18世纪,“围栏”饲养的牛从南卡罗来纳运到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和西南部地区。到19世纪20年代,俄亥俄河流域才见到一些100~300头的牛群。在同一历史时期,一些英裔美国人才带着他们饲养的牛进入得克萨斯东部(36)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第18、18~19页。。因此,美国牛进入得克萨斯的时间比西班牙牛晚了一个世纪。
其次,在19世纪20—30年代,得克萨斯的西班牙牛远远多于美国牛。根据1830年的统计,得克萨斯有10万头牛。其中,西班牙牛占80%,美国牛(包括少量法国牛)约占20%。活动在格兰德河和努埃西斯河流域的牛,十之八九为西班牙纯种牛,其中大部分是野牛。这些牛活动在占今天得克萨斯州五分之四面积的格兰德河与雷德河之间地带(37)理查德·W.斯莱塔:《美洲牛仔》,第18、18~19页。。西班牙牛在得克萨斯草原上繁衍生息了一个世纪后,美国牛靠着墨西哥政府优惠的移民政策才随它们主人移居得克萨斯。
最后,美国西部牧区由牛仔骑马管理牛群的敞牧方式,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墨西哥传给墨西哥骑马牧人,而后扩展到得克萨斯乃至整个大平原的。自视为“上帝之子”的西班牙牧场主厌恶管理牛群的艰苦劳作,便把骑马和在马背上管理牛群的技术教给皈依顺从的印第安人和非白种人。这些为牧场主管理牛群的骑马牧人从殖民地时期起就是墨西哥社会的低层群体。由得克萨斯扩展到大平原的牧牛业,都是开放的大牧场,牧人骑在马背上管理牛群。持美国南部起源说者所说的牛,都是在“围栏”中饲养的。持此说的乔丹等人强调“围栏”中的牛也放到乡间,主人们约定时间,围拢牛群,打上确定归属的烙印。然而,这类劳作的进行多是步行而不是骑马。19世纪20年代英裔美国人带着饲养的牛移居得克萨斯后,很快放弃了“围栏”养牛。这些美国移民利用墨西哥政府优惠的土地政策建立起了大牧场。让他们的非洲裔奴隶或雇用牛仔从墨西哥骑马牧人那里学会了在开放的大牧场上骑马管理牛群的技术。即使到19世纪80年代,“围篱”牧场代替“开放”牧场以后,因为大牧场的面积多达数万乃至数百万英亩,牛仔们也需要在马背上管理牛群。所以,在美国西部牧区传入和发展起来的是西班牙-墨西哥式的在马背上管理牛群的敞牧方式,而不是美国南部在“围栏”里小规模养牛的圈养方式。
既然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更符合历史事实,那么为什么在美国学术界还会产生两种起源说的70年论争呢?这与二战后修正史学的兴起不无关系。修正史学是要修正传统的观点,强调美国因素对历史的主导和影响作用。在美国牛仔和西部牧牛业起源的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修正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博弈,同时也体现出以广义牛仔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衍生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西班牙牧牛业在美国的传播随着西部牧业黄金时代的终结而结束,但是美国牛仔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并未告一段落。相反,始于19世纪中期的西部神话为牛仔文化的建构与传播创造了条件。牛仔文化主要体现在牛仔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本来又脏又累、工作时间很长但工资却很低的真实牛仔形象被神话化(38)小威廉·W.萨维奇:《牛仔生活:重建美国神话》(William W.Savage Jr.,Cowboy Life:Reconstructing an American Myth),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使得作为西部典型形象的美国牛仔最终在19世纪后期一跃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的集体想象。牛仔形象通过纸媒、展演、文学作品、电子媒介、政治叙事等形式进行建构,在种族、性别等维度上与历史真相相距甚远,但这种失真的形象却在美国本土和全球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19世纪80年代,牛仔的浪漫和英雄形象开始出现在宣传牧牛业投资的出版物上。历史学家朗恩·泰勒认为,这是牛仔最早的神话形象之一,将牛仔描绘成“有男子气概、自力更生、善良、有竞争力、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代理人,最重要的是,牛仔是百分百盎格鲁-撒克逊人,体现了该民族所有所谓的美德特征”(39)朗恩·泰勒:《美国牛仔:国会图书馆展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1983年3月26日—1983年9月15日》(Lonn Taylor,The American Cowboy:An Exhibition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Washington,D.C.,March 26,1983-September 15,1983),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美国民俗中心国会图书馆1983年版,第63页。。
从1883年开始,因“野牛比尔”科迪而流行的“西部荒野表演”对牛仔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神话建构和传播,并首次开启了美国牛仔文化的全球传播。“西部荒野表演”向民众展示“野牛比尔”与印第安人英勇战斗,帮助其他白人在美国西部定居。美国民众称赞美国牛仔的英勇、男子气概(40)路易斯·S.沃伦:《野牛比尔的美国:威廉·科迪和“西部荒野表演”》(Louis S.Warren,Buffalo Bill’s America:William Cody and The Wild West Show),纽约:维塔奇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野牛比尔”成为早期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性国际明星。“西部荒野表演”为未来美国流行文化对美国牛仔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调。“西部荒野表演”演出在美国西部广受欢迎,在许多东部城市都有巡回演出。同时,“野牛比尔”把美国牛仔的浪漫和英雄形象带到了世界各地(41)罗伯特·W.瑞德尔、罗布·克鲁斯:《博洛尼亚的野牛比尔:世界的美国化(1869—1922)》(Robert W.Rydell,Rob Kroes,Buffalo Bill in Bologna: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1869—1922),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105~117页。。从1886年开始,“西部荒野表演”开始在欧洲传播牛仔文化,在英国的第一站巡演受到维多利亚女王最高级别的接待。1889年4月,科迪的《狂野西部》前往巴黎参加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包括法国总统萨迪·卡诺在内的一万多法国人参加了开幕式。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演出成功之后,“野牛比尔”的展演向北来到了德国,并广受欢迎(42)罗伯特·W.瑞德尔、罗布·克鲁斯:《博洛尼亚的野牛比尔:世界的美国化(1869—1922)》(Robert W.Rydell,Rob Kroes,Buffalo Bill in Bologna: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1869—1922),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105~117页。。《狂野西部》不仅现场表演牛仔,还通过海报、节目和照片向欧洲民众推销牛仔形象和牛仔文化。“西部荒野表演”对美国牛仔形象的建构影响了欧洲对美国牛仔的认知,欧洲主流杂志对牛仔神话的解读进一步导致历史真相在民众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19、20世纪之交,美国“边疆”的终结并没有终止“边疆”概念的进一步传播(43)朱迪思·克莱因菲尔德、安德鲁·克莱因菲尔德:“牛仔民族和美国性格”(Judith Kleinfeld and Andrew Kleinfeld,“Cowboy Nation and American Character”),《社会》(Society)第41卷第1期(2004年3月),第49页。。20世纪早期,牛仔神话通过通俗小说的载体继续传播。西部的神话始于19世纪中期,然而,神话传播被广泛接受的传播方式当属通俗小说。第一个创作牛仔形象的小说作家是普兰蒂斯·英格拉姆。1887年,英格拉姆创作了一部广受欢迎的系列牛仔小说的第一部,把得克萨斯牛仔巴克·泰勒描绘成一个具有种族主义偏见的白人。第一次正式关注牛仔的通俗小说是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该小说将牛仔的形象塑造为一种坚韧不拔的人,外表粗糙却具有从火车劫匪、印第安人或偷牛贼手中营救受害者的英雄人物所需的勇气和英雄气概。这本小说受众广泛,在出版的当年就重印了15次。在这本小说出版后的前50年里共售出了一百六十多万册,这还不包括众多外国译本(44)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332页。。总体而言,《弗吉尼亚人》为牛仔原型和后期的牛仔小说指明了方向。该小说塑造的牛仔形象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人和来自全球的读者对牛仔的看法。美国西部文学开始在全球范围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一方面美国西部文学作品传播到英语世界,同时出版多种语言的译本,影响全球读者的牛仔文化想象;另一方面,美国西部小说影响世界文学的发展,美国本土之外的作家也开始创作包含牛仔文化的美国西部小说,进一步巩固了牛仔文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德国的鲍德温·莫尔豪森和卡尔·梅、法国的古斯塔夫·艾马尔、英国的梅恩·里德、墨西哥的玛尔西亚·拉富恩特·埃斯特凡尼亚等著名作家的多部作品,都是取材于美国西部边疆,继承了美国作家的牛仔形象建构。
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电影开始介入牛仔形象的神话建构和传播。历史学家威廉·H.戈茨曼称电影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话制造机器”(45)威廉·H.戈茨曼、威廉·N.戈茨曼:《想象的西部》(William H.Goetzmann,William N.Goetzmann,West of the Imagination),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346页。。西部电影继承了文学和“西部荒野表演”中的牛仔形象建构。最早的一些西部片改编自畅销西部小说中刻板的牛仔角色,并将其添加到电影版本中,体现个人自由、自力更生、力量、坚韧、诚实和沉默的典型人物塑造(46)迈克尔·科因:《拥挤的草原:好莱坞西部片中的美国民族认同》(Michael Coyne,The Crowded Prairie: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ollywood Western),纽约: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页。。汤姆·米克斯从“西部荒野表演”的舞台演员转变为电影银幕演员。米克斯饰演的电影角色始终穿着花哨的牛仔服装,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并为普通人伸张正义,这强化了牛仔作为英雄的身份。好莱坞作家们所创造的牛仔英雄形象在美国文化中更加根深蒂固。从1926年到1967年,以牛仔文化为基调的西部片持续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市场的青睐,一直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主流类型(47)爱德华·巴斯科姆、理查德·希克尔:《英国电影协会西部片指南》(Edward Buscombe,Richard Schickel,The BFI Companion to The Western),伦敦: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1988年,第8、9页。。借助全球化趋势的涌动,20世纪下半叶美国牛仔文化借助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强势传播,西部片在欧洲、非洲、亚洲和南美洲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墨西哥、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开始制作西部片。
尽管牛仔很早就出现在电影中,而且至今仍定期出现在银幕上,但电视一直是诠释牛仔神话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的发展使好莱坞牛仔在电视媒介中活跃起来,牛仔的神话继续流传。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部片在电视中普遍存在。1955年到1967年更是电视西部片的黄金时期,西部牛仔占据了电视的主要频道(48)艾略特·韦斯特:“黑暗中的镜头:电视与西部神话”(Elliott West,“Shots in the Dark:Television and the Western Myth”),《蒙大拿:西部历史杂志》(Montana:The Magazine of Western History)第38卷第2期(1988年春季),第72页。。以1959年为例,当年评选年度最佳影片中西部片占据8个席位(49)爱德华·巴斯科姆、理查德·希克尔:《英国电影协会西部片指南》(Edward Buscombe,Richard Schickel,The BFI Companion to The Western),伦敦: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1988年,第8、9页。。电视西部片造就了一批好莱坞牛仔明星,例如约翰·韦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参与塑造美国电影的西部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影《驿站马车》,这是美国西部片的典型代表。约翰·韦恩饰演的林戈小子是一个有个性、有原则的人,他选择违抗法律,因为他必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历史学家詹姆斯·坎贝尔称他为“权威、男子气概、爱国精神和其他濒危的美国美德的化身”(50)詹姆斯·T.坎贝尔:“‘《印刷传奇》’:约翰·韦恩与战后美国文化”(James T.Campbell,“‘Print the Legend’:John Wayne and Postwar American Culture”),《美国历史评论》(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第28卷第2期(2000年9月),第466页。。这一时期,《独行侠》先是在电台广播大获成功,后于1949年被搬上了电视屏幕。该剧由克莱顿·摩尔和杰伊·丝沃黑尔主演,一直持续到1956年。1955年,另一部成功的西部题材广播剧《枪烟》在电视上亮相。该剧一直持续到1975年,在播出了19年后停播(51)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335页。。
通过电影和电视的视觉媒介冲击,由牛仔衍生的牛仔服饰、牛仔音乐、牛仔舞蹈、牛仔节日、牛仔广告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流行文化。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定期举办牛仔节日,通过仪式的方式来传承牛仔文化,以至于《纽约时报》发文感叹“德国人对于牛仔的迷恋高于美国人”(52)泰伦斯·佩蒂:“在现代德国日耳曼人依然为古老的西部而激动”(Terrence petty,“Rootin’ Tootin’ Teutons Still Thrill to Old West in Modern Germany”),《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6—06—21,上午版,A板块第9页。。电视广告也承担了这一时期牛仔形象的神话建构,例如广告史中经典的“万宝路”香烟广告(53)小威廉·W.萨维奇:《牛仔生活:重建美国神话》,第5页。。牛仔服饰是牛仔形象建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视觉媒介的广泛传播,牛仔服饰很快从单纯的功能性工作服转变为带有自由和个性的神话象征。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开始拥抱这种新的服饰时尚潮流。
科幻电影中的牛仔被塑造为超级英雄形象。历史学家M·凯斯·布克断言:“超级英雄是美国独特的文化标志,因为他们与典型的美国边疆英雄有着密切的家族相似性。”(54)M.K.布克:《红、白、惊吓:美国的超自然现象》(M.K.Booker,Red,White,and Spooked:The Supernatural in American),韦斯特波特:普雷格出版社2009版,第50页。汉·索罗是由演员哈里森·福特在电影《星球大战》中扮演的角色,该角色体现了从边疆英雄到太空牛仔的演变。索罗像西部枪手一样把激光手枪绑在屁股上,像牛仔勒马一样驾驶着他的宇宙飞船。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和独行侠,索罗恪守个人荣誉准则,直面邪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19世纪为背景的西部片已经不多见了。牛仔神话主要由政治叙事来建构和传播。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罗纳德·里根的顾问们试图把里根塑造成“带上一把六响枪,拿下伊朗”(55)艾琳·鲍里斯:“论牛仔与福利女王:国内与国外的独立、依赖与相互依赖”(Eileen Boris,“On Cowboys and Welfare Queens:Independence,Dependence,and Interdependence at Home and Abroad”),《美国研究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第41卷第3期(2007年9月),第611、612页。,以促使伊朗释放被扣押的美国人质的牛仔英雄。虽然里根在好莱坞西部片中只出演过6部,其中只有2部是男主角,但作为美国总统的里根经常在言行上唤起人们心目中的牛仔英雄形象(56)迈克尔·科因:《拥挤的草原:好莱坞西部片中的美国民族认同》,第185页。。他的经济政策被戏称为“牛仔资本主义”(57)艾琳·鲍里斯:“论牛仔与福利女王:国内与国外的独立、依赖与相互依赖”(Eileen Boris,“On Cowboys and Welfare Queens:Independence,Dependence,and Interdependence at Home and Abroad”),《美国研究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第41卷第3期(2007年9月),第611、612页。,寓意着开放边疆和粗犷个人主义的理想。罗纳德·里根的总统继任者老布什和比尔·克林顿在西部竞选时也运用牛仔形象。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小布什严重依赖牛仔神话。支持者们穿着印有里根和布什戴着白色牛仔帽照片的竞选徽章,上面写着“我的英雄一直都是牛仔”(58)亚历山德拉·凯勒:《重新想象边疆:里根政府以来的美国西部》(Alexandra Keller,Re-imagining the Frontier:American Westerns since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纽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254页。。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牛仔文化的神话建构不仅没有展现历史上真实的牛仔,而且在文学作品、展演、电影、电视等典型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完全失真,严重误导了读者和观众。历史上真实的牛仔来自下层劳动阶级,从事最辛苦的繁重工作并受到上层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英雄和浪漫与他们基本无关。历史上真实的牛仔大多具有西班牙血统,甚至有大量的非洲裔牛仔,牛仔文化的神话建构基本忽略了真实牛仔的存在。西部边疆中女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艰辛经营的女牧场主、贡献突出的贤内助、牧场主的印第安妻子等在牛仔文化的传播中未被如实提及。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最早的居民,他们的悲惨命运在牛仔文化的神话建构中被曲解。
牛仔文化的神话构建的主要意图在于美国力图构建一种统一的民族身份认同来实现美国白人男性的文化霸权。美国牛仔文化的神话建构和传播正是篡改历史事实、主观建构美国国家身份认同的一种典型形式。以纸质媒介为例,西部小说体现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印刷资本主义”(5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社区:反思民族主义的起源和传播》(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纽约:沃索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4~46页。。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资本主义”指的是通过印刷媒体传播和交换信息,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意识。通俗小说通过夸大事实,简化当时西部的现实,以荒野西部为背景,讲述牛仔对抗“野蛮”印第安人的暴力和英雄主义故事,以及道德高尚的执法者与无情的歹徒和强盗之间的刻板战斗,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些故事很快在美国各地传播开来,并被许多作家浪漫化,进一步促进了西部浪漫和英雄叙事,最终形成一种民族意识,并进一步体现在内德·班特林、塞缪尔·S.霍尔、杰拉尔德·卡尔顿等流行作家的作品中(60)戴维·达里:《牛仔文化:五个世纪的传奇》,第332页。。除了纸质媒介之外,美国借助全球化趋势的涌动,广泛利用各种路径,借助“文化工业”大规模制造文化产品,促成美国文化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消费,一方面在美国国内寻求建立统一的民族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在美国本土之外开展意识形态殖民,以实现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
总之,美国牛仔文化的跨国特质反映出美国文化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印证了美国民族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复杂性。美国文化起源的争论一直贯穿在美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体现美国的国民身份构建始终难以得到调和,进一步验证美国群体文化同质性脆弱、国家认同实现艰难的客观现实。美国纸媒、展演和电子媒介中牛仔形象构建与全球传播是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系统性和机构性的精心设计与策划,在种族、性别等维度美化和歪曲历史事实,最终达到美国文化建构和传播的真正目的,即实施文化帝国主义运动、谋求文化霸权、强化美国文化软实力。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向民众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牛仔,揭示美国牛仔文化建构和传播背后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