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 杜巧婷 刘令令
1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冯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郑州 450000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分娩之后泌乳量下降,使乳腺泌乳量满足不了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方面的需求[1]。产妇在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为缺乳,又称 “产后乳汁不行”[2-3]。《玉楸药解》中指出“乳汁……养育婴儿,滋生气血”,认为母亲的乳汁是否充足,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4]。然而,产妇会因为个人身体、心理因素,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情况。本文对产后缺乳的概述、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护理中构建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神经内分泌机制是乳房分泌乳汁的基础[5]。乳汁的合成与分泌是通过下丘脑、甲状腺、卵巢、垂体及胎盘的共同参与调节[6]。女性在怀孕期间,乳腺受到胎盘素、孕激素的作用进行二次发育,催乳素值高于正常范围,但乳腺受体同时受到孕激素、雌激素作用时,并无乳汁分泌。但在产妇分娩后,孕激素、雌激素分泌减少,抑制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7]。
产后缺乳是由于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孕激素等分泌不足,垂体功能低下导致[8]。产后缺乳是妇女产后常见疾病,指其生产完后,乳汁分泌少,甚至无乳,不能满足婴幼儿生理需求的产后常见病[9]。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贞:(御)帚(妇)印乃(奶)执?”这里“奶执”是指乳头因某种原因而使乳汁无法分泌的情况[10]。在不同年代,缺乳病名又有所不同,宋朝名为“产后乳汁不行”,明朝名为“产后乳汁不通、乳少”,清朝名为“产后无乳”等[2]。中医将产后缺乳的发病原因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1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八》分虚实两类论治缺乳,指出:“产后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12]。”乳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血气同源,赖乳脉、乳络输送,经乳头泌出。是以程若水有“胎既产,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入乳房,变白为乳”之说[13]。故血气不足或气机郁滞,影响乳汁的生化和流通,是引起缺乳的主要原因[14]。
乳汁由气血所化生,来源于中焦脾胃,赖肝气疏泄与调节[15-16]。产后缺乳多由于产妇气血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或因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经脉涩滞以及痰湿壅阻气机所致[17-18]。因此,产后缺乳的常见病因是肝郁气滞型和气血两虚型。中医认为产后缺乳是与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生无源,或由于肝郁气滞,乳络闭塞而无法顺利排除乳汁有关,即主要病机是化生无源或乳络不畅[17-18]。
现代医学对产后泌乳不足的认识是基于神经内分泌机制,通过下丘脑、甲状腺、卵巢、垂体、胎盘的共同参与,调控乳汁的合成和分泌[6-7]。产后发生乳汁分泌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催乳素的合成受到抑制外,另一个原因是下丘脑产生的多巴胺增加,直接抑制催乳素分泌,或间接阻止催乳素进入血液。除上述因素外,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抑郁、焦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催乳素和催产素的分泌。
1.1.中药、中成药治疗产后缺乳 中医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有丰富经验,其中最常见方法是中药复方、中成药及单方,治疗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是产后缺乳的主要辩证分型,治疗主要以补气养血、疏肝解郁为主。杨富明[19]研究显示,对照组给予补血生乳颗粒治疗,试验组给予参芪归甲通乳汤治疗1~3个疗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提示中药配伍可形成调肝解郁、补血益气作用。有学者为防止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乳汁分泌障碍,用参芪精膏剂进行肛门给药,属国内外首创中药外用治疗产后缺乳症的研究[20]。刘辉等[21]研究显示,用中药膏剂穴位敷贴治疗产妇缺乳,治疗2个疗程后,产妇泌乳量有所改善。
1.2.针灸与推拿治疗产后缺乳 祖国医学对产后缺乳的外治法也颇有研究,临床疗效备受认可,其中灸法与推拿外治法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经、舒经、活络作用。周晨等[22]应用脐灸法治疗产后气血虚证缺乳患者,脐灸粉与艾炷相结合的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3周后,临床有效率达93.3%。张玉宇等[23]采用胸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提前,泌乳量也显著增加。卓翠丽[24]对产后泌乳不足患者采用针刺少泽穴及腹部放血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0.0%。
1.3.药膳治疗 采用膳食疗法进行催乳的方式历史悠久[25]。民间治疗产后缺乳常用方法为药食同源,催乳药膳食疗方记载于《千金方》《本草纲目》等著名医学著作中。金燕等[26]总结药膳治疗乳缺的补气血饮食方中有章鱼、鸡、瘦肉、猪蹄、大枣、花生等。高万里等[27]应用黄芪、当归、通草、猪蹄等药物饮食催乳疗法,促进剖宫产妇女泌乳,取得了满意疗效。
1.4.其他治疗 联合治疗中,曾敏[28]采用乳房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埋豆治疗产后乳汁不足,总有效率为97.22%。产后泌乳不足治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这是一种结合音乐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治疗方法[29]。郑春霞[30]给予120例剖宫产产妇中医特色护理配合音乐疗法干预,结果发现音乐疗法可使泌乳始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及胃肠蠕动增加。崔敏等[31]采用耳穴贴压疗法治疗产后缺乳患者,通过王不留行籽对耳部相应穴位的按压,可刺激耳廓血管和神经,刺激信号被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调节性激素释放,抑制雌激素分泌,促进催乳素分泌,从而提高泌乳量。
对于产妇产后泌乳不足,西医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治疗标准,现代医学包括护理教育和西医治疗,但仅靠西医治疗产后泌乳不足,疗效不佳,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同时,也会因各种因素的存在影响其临床疗效[32]。
2.1.护理宣教 提高母乳喂养宣教力度,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33]。产妇分娩后要清洁乳头,增加新生儿吸吮次数时长,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充分休息,加强营养等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34]。张平和赵虹霞[35]研究结果发现,对产妇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干预后,可增加乳汁分泌。姜艳辉和王玉民[36]通过哺乳姿势、情绪调理、饮食指导等方面对产后缺乳进行预防与调治,以此来促进母乳喂养。
2.2.促胃动力药+维生素E 促胃动力药作为促进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也应用于产后缺乳的治疗方面。有研究发现,产妇产后出现消化不良时,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乳汁分泌量也有所增加[37]。赵得雄[38]应用甲氧氯普胺片联合维生素E治疗剖宫产术后泌乳不足,研究发现,甲氧氯普胺片不仅有助于产后早期进食,还能增加泌乳量。单独使用维生素E可以扩张乳腺末梢毛细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乳汁合成、分泌和排出[39-41]。
2.3.镇痛剂的使用 剖宫产术后产妇伤口疼痛一般使用镇痛剂来缓解,切口疼痛会抑制血清催乳素分泌,使乳汁分泌过少[42]。乃日给孜·居来提和徐桂萍[43]研究发现,术后镇痛泵不但缓解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同时也增加产妇乳汁分泌量,为日后顺利母乳喂养提供了基础。因此,对于剖宫产分娩产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或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以缓解乳汁分泌过少症状[44]。另一方面,使用止痛剂后,产妇身体上的疼痛减轻,随之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减轻,良好的情绪让产妇更愿意与婴儿沟通,让婴儿吮吸,刺激婴儿吮吸乳头,也能刺激乳汁分泌[45]。
2.4.催产素的使用 催产素能够促进乳腺导管充盈和肌上皮细胞收缩,加速乳汁合成和分泌,还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46]。有研究发现,使用催产素滴鼻可有效缩短初产妇产后泌乳起始时间[47-48]。李伟英[49]研究发现,使用大剂量催产素可能会导致产妇早期泌乳量减少,影响母乳喂养率。因此,应根据产妇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
2.5.物理治疗 西医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除了药物外,也有物理治疗。治疗仪通过对局部皮肤形成电刺激,激活产妇催乳素的分泌机制,增加乳汁分泌量。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可有效缓解产妇产后泌乳不足。王朝红等[50]研究中,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产后泌乳不足,治疗1个疗程后,干预组总有效率达92.0%。虞丽相[51]使用的物理疗法是Pringle治疗仪,通过电刺激促进催乳素分泌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婴儿吮吸动作,加快泌乳速度,提高产妇泌乳量。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含有各种易于吸收的成分,还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可以提高婴儿抵抗感染的能力,这对婴儿智力和身体发育都非常重要[52]。现代医学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很多,例如护理宣教、使用促胃动力药+维生素E、使用镇痛剂、催产素,以及物理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优势明显,且治疗方法多样,有中药制剂、中药联合,也有灸法、灸法联合刮痧、耳穴贴压法、针刺放血疗法、针灸推拿、穴位按摩、中药塌渍、穴位贴敷、五音疗法、中药外用治疗等中医护理技术。目前,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中西医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53]。对初产妇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同时进行干预,以保证初产妇顺利母乳喂养,延长母乳喂养时长,争取达到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示的6个月内婴儿均是纯母乳喂养的目标[54]。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纯:起草文章;杜巧婷:获取研究经费;刘令令: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