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丽,孙明娟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普及知识同时,也呈现了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不健康网络信息的侵蚀而无法自拔,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1],带来诸如心理闭塞、网络欺凌、社交障碍、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因此,探索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至关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占比已经达到了64%,而喜欢上网的人数占比也达到了50%[2]。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中学生极易被一些新鲜、奇特、神秘或者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这种心理就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对新鲜事物感到兴奋和好奇,渴望了解和尝试。第二,对奇特、神秘或刺激的事物感兴趣,想要探索和了解背后的原因。第三,对别人的秘密或私生活感到好奇,想要了解他们的故事或经历。第四,对一些极限运动或危险行为感到刺激和吸引,想要尝试挑战自己的极限。第五,对社交媒体、网络等虚拟世界中的新奇事物感到好奇,想要探索和体验。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如果过度追求猎奇、追求刺激而忽略安全和风险,可能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当代青少年学生与他们的祖辈、父辈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涉猎广、思维活、讯息畅,对自由、民主、平等有独到的理解,喜欢争强好胜,愿意表现自我,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达愿望、力陈观点、宣泄情感,会以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风采与魅力[3]。中学生自我意识提高的主要表现为:第一,自我认知增强,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第二,极度重视个人隐私,青少年在中学阶段逐渐建立自己的“小世界”,不希望家长教师侵犯自己的“领地”。第三,更强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自尊心的增强、羞耻感的提高,中学生群体更容易引发冲突和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不喜欢被家长和教师约束,但是又无法完全脱离家庭和学校,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会产生叛逆心理,在这样的矛盾中,青少年会变得冲动、固执,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虚拟的、自由的网络世界中,这种逆反心理被无限制地放大,他们就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甚至出现心理扭曲。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第一,对某些事物或观点持强硬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第二,通过行为上的反抗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比如不听从父母或教师的教导,或者故意与他们对着干。第三,对某些事物或观点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使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或理解这些事物或观点。
在网络世界中不需要人们以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在网络中没人知道你是男是女、多大的年龄等是一个普遍现象,你可以隐瞒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长相等。而且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责任感不强,基于这一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隐藏得很好的不良心理会在网络世界中爆发[4]。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包括网络欺凌心理、猎奇心理以及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2022 年1 月24 日,一个新闻轰动网络——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遗书后自杀身亡。刘学州在遗书中说,网络上一直有人通过言语攻击他、骂他,语言不堪入目,他无法承受。在谩骂攻击的人群中不乏中学生,究其原因,是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网络上的“键盘侠”口无遮拦,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终酿成了这场悲剧。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曾说“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社会交往能力亦越差”[5]。中学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更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而电子设备的普及,中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结交到网络中的朋友,这些朋友往往与他们情投意合,导致中学生不愿意再结交现实生活中的同伴,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结交了很多朋友,但实际上只是他们幻想的朋友,在面对真正的危机或困难时,这些朋友便会消失。逐渐地,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网络越来越小,最终甚至患上孤僻症,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
中学生审美观畸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审美观是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在中学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网络平台各种短视频软件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的审美观可能会出现畸形。例如,中学生过分追求外貌美,过分追求完美身材,不惜以过度节食的方式极端瘦身,甚至通过化妆、整容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外貌,导致营养不良的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进而逐渐忽视内在美的培养;再者,中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潮流,忽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盲目跟风。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导致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不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障碍、缺乏现实感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会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倾斜。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金额动辄数以万计,而这并不是真实的钱财,而是一种存在于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由于中学生思想还未成熟,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极易导致中学生价值观缺陷,他们会误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已然是百万富翁,会把游戏中的成功误认为是现实世界的成功。为了给游戏中的人物买“衣服”,中学生豪掷千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描述培养德智体美的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心育[6]。在我国,学者们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但目前来看我国各类中学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形同虚设,所谓“主科”的教师占用心理教育课堂的情况时有发生,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例子比比皆是,反映了部分学校和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所以,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地位刻不容缓。不只是要提升线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地位,针对网络平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中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使其符合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会心”,顾名思义,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会心团体,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其主要原则是去专家化、非指导性、真实表达,目的是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场景,让团体成员在一种真诚、尊重、信任、温暖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体验,自由表达当下的真实感受,探讨自己、发现自己,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接受他人,培养学生的接纳和包容能力[7]。团体辅导的流程简单有效。把学生平均分组,按照教师提前预设的内容开展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每个学生分享活动前与活动后的感受,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教师要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在必要时也可临时组织团体辅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逐渐建立自信,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正。
初中生主要的学习场所就是家庭和校园,因此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家庭与校园的合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家园”合作机制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8]。部分家长由于欠缺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比较高,学生在学习压力比较大,又无法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会选择沉浸在网络中,与虚拟世界中的朋友倾诉。针对这类情况,一方面家长可以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将在家庭中发现的问题告知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以及自己所发现的异常告知家长,结合家庭原因去剖析深层次的原因,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信息技术相关单位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采取合理手段,利用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为中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对于那些受中学生青睐的网络平台和软件,网络监管部门要仔细筛查,及时过滤掉不健康的信息。除此之外,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各种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游戏,例如,把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信息技术相关部门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自觉遵守网络法规,不发布不良信息,不传播谣言,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总之,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中学生上网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