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6-08 07:47李杰臣郑金辉
科教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

李杰臣,郑金辉,刘 琼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1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不丰富、课程形式多样性差、师资力量单一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支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即在纵向上实现基础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衔接以及分层教学,在横向上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并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社会服务课程的融合,在深度上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个性化、丰富化、信息化和持久化。

2 双创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2.1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包括基础模块、专创融合模块、创新拓展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使得教育更加贴近个体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2 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立体化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训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中的挑战,提高职业素养。

2.3 实现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立体化课程体系强调校企合作,通过邀请行业企业提供项目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对接未来就业。

2.4 促进双创教学方法的改革

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分层教学,有助于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从而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3 双创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课程,形成从基础到进阶,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课程结构。因此该课程体系的立体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3.1 知识结构立体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基础层、拓展层和创新层的知识模块,从创业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再到行业前沿知识,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2 能力培养立体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教学过程立体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强调线上线下混合交叉教学,包含理论学习、情景模拟、项目实训、专题研讨、比赛参与、实践落地等多个教学与实践环节,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3.4 评价方式立体化

立体化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包含学习态度、团队合作、项目成果、比赛成果、就业质量等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实现立体化的课程质量监控。

3.5 资源构成立体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了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和实训实践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实现产业研资源立体化供给,教学资源也呈现多元化和立体化。

3.6 师资力量立体化

即要有不同专业、不同经验、不同来源的教师和导师组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课程与实践的教学需求。

4 双创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策略

4.1 “岗课赛证”融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岗课赛证”融通是将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与课程融为一体,近年来,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岗课赛证”融通较为普遍,但是在双创教育中缺乏相关研究和实施。

4.1.1 以“岗”促“课”

深入挖掘企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并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未来的岗位梳理出“岗课”结合的要求,在双创教育中实现“校企多方联动”“专创融合”,让双创教育立足岗位,面向就业,充分实践,满足学生长期职业发展规划的需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双创教育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使双创教育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二是开展岗位分析,了解企业对双创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并将这些要求反映到双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三是实施岗位导向的双创教学,以学生未来岗位为导向,设计符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双创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模拟演练等,使学生在双创教育中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四是加强校企联合培养,通过校内外双导师制、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享资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和锻炼自己的双创能力。

4.1.2 以“赛”促“课”

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小挑战杯和其他各类双创比赛为契机,梳理“岗课赛”的关系,构建以参赛项目为导向、专业教育为根本、双创教育为黏合剂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参赛项目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关系,将参赛项目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部分,使参赛项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二是明确参赛项目与双创课程的对接关系,将参赛项目作为双创课程的重要载体或支撑点,使参赛项目与双创知识相结合,提高双创课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三是明确参赛项目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关系,将参赛项目作为岗位培养的重要途径或检验点,使参赛项目与岗位技能相结合,提高岗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1.3 以“证”促“课”

将“1+X”证书理念引入双创教育。实现双创教育与学生就业相关证书的关联。在实现“岗课赛”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双创教育与学生就业所需的各种职业证书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分析各类职业证书与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反映到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中去;二是分析各类职业证书与参赛项目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反映到参赛项目中去;三是分析各类职业证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反映到岗位培养中去;四是分析各类职业证书与评价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反映到评价机制中去。

理顺岗课赛证的关系,重点是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丰富多彩的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分层课程和指导。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开设针对专业方向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在通识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建立学分制和学分置换的灵活培养机制,实现岗课赛证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结合。

4.2 “多方联动”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多方联动”策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且关键的过程,旨在一方面深度打通校内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协调壁垒,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行业专业人士等多方面的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层面的交互。

4.2.1 内部联动

双创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是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参与的形式,存在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专题讲座、双创学生社团、双创项目小组等多种课程组织形式,这些课程组织形式会涉及校内的教务处、创新学院、各专业二级学院和团委等机构。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校内多方联动机制,确定多个教学实施主体之间的联合分工、定位责任,发挥各方的重要功能,以此形成角色定位准确、责任清晰、目标明确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组织就很重要。

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教务处、创新学院、各二级学院和团委等机构参与,负责把控全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总体政策措施,指导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室)展开教学研究、课程规划、比赛组织、师资培养、双创项目开展、双创基地建设;指导二级学院进行专创融合课程开发,并负责本学院的具体实施;指导团委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教务处要配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理顺创新创业教育中岗赛证之间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置换通道,落实好具体的教学组织。

4.2.2 外部联动

外部“多方联动”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包括企业、社会组织、行业专业人士等。这些合作伙伴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实践机会。

外部联动中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模式是“多方联动”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这需要在学校和合作伙伴之间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框架。具体而言,包括资源整合、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信息共享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

5 结语

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需要从“岗课赛证”融通和“多方联动”的视角出发,实现学生分层教育、课程多元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多元化等立体化措施,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紧密联系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局面。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采取应对措施,不断优化和改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猜你喜欢
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