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重阳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然而,当前一些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教育形式较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持续发展,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全力探索出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策。
当下部分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仍然延续理论灌输或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传统形式,以单向输出、理论说教为主要模式,同时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效果不甚良好,加上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本身基础较为薄弱、兴趣匮乏,这不仅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度较低,而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与社会感召力十分有限。对此,高专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因此,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思政育人这个主渠道,从思政课程入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而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典型事例与最新事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2]。例如,从学生身边出发,寻找学生当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也可以从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及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就或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学生身上着手,这些人物和事迹来自学生身边,贴合学生实际,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中获得感悟与收获,为自己确立榜样标杆,从而加强对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与行为素质的规范。另一方面,要把地方蕴藏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地方红色文化是贴近学生实际且富有深厚感染力的重要思政育人元素,如竹沟精神、杨靖宇精神等,将这些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追寻身边的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传承、汲取奋斗力量、追求远大理想。
在对该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1.45%的学生对思政类课程持不感兴趣的态度,有34.8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政课堂上听课不是十分专心,会做其他事情。可以说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近一半的学生对思政课程提不起兴趣的现状,所以丰富思政课育人形式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使其更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学校可以为思政课提供相应的条件与硬件支持,开发“第二思政课堂”,比如建立类似“复兴之路”展览、“红色基因”展览等,展厅中展示的思政元素可以是照片、实物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辟通道。如学校可以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精品节目,由学生和教师合作表演经典红色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革命精神;又如学校为学生打造思政实训基地,或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等进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与力量,砥砺学生奋勇前行。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因此对于思政教师来说,要坚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功能,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合作组建研教一体型的教学团队,通过实践研修、社会调查、轮岗锻炼等方式体验和把握社会现实,拓宽视野、丰富认知,依托“社会大课堂”把思政课讲得更富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然而,一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仅仅凭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社会、学校、思政教师以及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形成强大的合力。如学校可以邀请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志愿者等先进榜样人物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向学生分享感人事迹、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充分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共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另外,思政教师之间、思政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之间,思政教师与学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在思政育人方面也不能条块分割,必须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和集体研讨机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最适合本校学生的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模式。
调查显示,对学生思想状况影响较大的外在环境中,网络环境占比57.38%,学校环境占比52.33%,家庭环境占比33.01%,这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10―29 岁的网民占比28.5%,其中的主力军就是大学生群体。然而当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种不良思潮和错误的价值取向,还有铺天盖地的谣言等,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国家与社会从整体层面净化网络环境,肃清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的不法分子,同时学校也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帮助学生养成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与鉴别真伪的能力,做一名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为营造网络求真务实、理性阳光的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及行为习惯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可以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如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主题建筑等,通过多种符号、形式展示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在漫步校园的同时零距离学习党史,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等,领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复兴之志;在学校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学习宣传先进模范、传唱红色爱国歌曲、文明志愿服务、红色电影展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承红色精神,提升自身觉悟,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及其为人处事的方法往往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从学生家长着手,完善与家长的联系交流机制,如建立大学生家长论坛,召开线上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一些线上宣讲等,从而引导学生家长能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引导家长多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状况,多鼓励多安慰,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以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正处于由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转折时期,正处于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甄别与选择能力,极易受到不良社会事件与错误观念的诱导与冲击,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也是优化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环节。
高专院校要对学生进行网格化管理,比如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学生宿舍内设置“心灵使者”,并继续强化各个岗位的职责,通过辅导员、班委、宿舍长对全班学生的观察与不定期不定人的谈心谈话,及时发现班级内心理异常的学生,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学校的心理测评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为防止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胡乱作答,导致测评问卷无效,学校在组织测评前一定要选取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活动的宣讲与解释,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心理测评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测评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去仔细阅读题目、答出真实想法,以最大限度地筛查出真正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
调查数据显示,在“在心理方面,你需要学校对你进行什么援助”的问题上,有44.85%的学生选择“认知调整”,44.95%的学生选择“心理疏导”。由此可见接近一半的生意识到自己存在某些不良的心理状况,渴望接受相应的帮助。因此学校需要选取专业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人员,组建健全的心理辅导中心,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建档立户,实现“一人一策”。除此之外,由于有些学生比较内敛敏感,不愿意接受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服务,学校还可以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心理咨询邮箱、心理服务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寻求心理服务的需求。
调查发现,在“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关于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问题上,有39.13%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9.42%学生认为比较需要,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有接受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需求。由此可见,学校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十分必要,通过选取相关现实案例作为警示与教育,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筑牢学生的底线思维,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法治教育、道德修养,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当前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发艰巨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肯下功夫、积极探索,既要充分考虑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入手创新思政育人形式、丰富思政育人素材,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也要努力优化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共同塑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从而提升高专院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同时,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从学生的心理建设层面出发,健全学校心理服务机制,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只要我们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