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贵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的生命场。我校是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受到成长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底子薄、能力差,部分学生因为父母频繁地外出打工,缺少亲人的陪伴与关爱,自信心不足,情绪消沉,课堂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导致现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一些费时耗力、“满堂灌”“教师主宰一切”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双减”与提质并行,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求发展,提质增效才能高质量发展。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培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传承文化,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前准备提质增效与大语文教育观相契合,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必经之路。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第一个环节,只有各方面准备工作做到位,才能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它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发挥着 “导向”作用,探究课前准备提质增效的实践途径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课前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教”是为“学”服务的,只有教师在起点上就把学生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教学设计是备课的直观体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课堂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备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背景,以学情为依据,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课前语文教研组考虑到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初中部住宿的学生多数不读报纸不看新闻,我们就提前一周从学校图书室搜集了多种近日的报纸,有《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并要求学生就餐时有意观看当天的《午间新闻》,以学定备,这样的课前准备为课堂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知。互动可以使课堂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共享、启发,能形成高效互动的活泼局面。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资源,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学会,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座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交叉安排,以座位形式结成帮扶对子,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取长补短,对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便于课堂互动。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生成许多信息,教学设计要科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互动时间;要设计合理有效、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找准课堂“燃点”,让活动成为课堂上那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活动中要有学法渗透和指导,让学生会学。语文教研组经过多次交流达成共识:在备课中设计以读为主线的同桌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活动,读、思、议、说、辩、写交替进行。同时执教者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调控互动过程,避免流于表面的热热闹闹实质却低效的现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影响着课堂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若面面俱到,处处设限,相当于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这样或那样的“框框”里,学生便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部就班,无质疑,无挑战,无创新,无趣味,当然也就无“生成”。如同国画中“留白”一般,应给予课堂更多的“自主时刻”,课堂将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该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真实的、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例如,七年级的公开课《一棵小桃树》,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关于贾平凹的成长经历资料,并预设了一个采访活动情境,但不设定具体的采访问题,目的就是留给学生“自主空间”。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特别高,各组的采访问题都不一样,既有见地,又有个性。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相辅相成,预设着眼于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生成体现课堂的真实性和开放性。预设要活,注重发散思维,但一定要有导向性;生成要新,期待真知灼见,但一定要防止思维肤浅。
不管是纸质备课还是电子备课,都要把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放在首位,立足课堂实践,聚焦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把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每一次备课的具体内容相融合,重研究,以教学研究强化备课,促进课堂教学。一个导入与过渡、一次交流与拓展、一项活动的设计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微话题,推进备课、教研深度发展。
备课组教师要对备课内容认真钻研,讲求实效。第一步:备预案,在个人吃透教材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形成预案。第二步:改预案,在集体备课中讨论修改预案。第三步:上好课,个人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不断切磋、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定时间和地点,定任务和内容,分工明确。教研组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向上的备课氛围,鼓励老师主动参与,对于那些有思想、有潜力、勇于创新、敢干、肯干、实干的教师要给予认可和赞赏,调动他们带头教研、潜心备课的积极性,使其成长为备课组的骨干力量,引领备课组成员在常态化的备课中提升专业素养。
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课活动,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自选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己备课,上好展示课;备课组选教材内容,共同备课,推荐教师上好示范课……总之,要搭建良好的平台,给每位教师、每个备课组锻炼提升的机会。提倡各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特色,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坚持不懈地夯实专业素养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课前准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这样阐述自己是怎样备课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 分钟。”第一,要有厚实的语文功底,广闻博览、专博相济,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阅读的同时要勤于写作,做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生动流畅。第二,要具备优秀的师德修养,如正直、宽容、谦虚、严谨、坚强、乐观……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使他的语文课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第三,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学技艺。
教师要以语文为主体,对各种“超文本”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优化,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彼此关联、相互渗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都是教材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备课缺思路,就只是在各个教学内容的“点”上分散精力,学生感到在孤立地上每一节课。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意识,缺乏“一线串珠”的感知与把握,不流畅,不清晰,就谈不上课堂的波澜起伏与一气呵成。没有或基本没有成型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的尴尬景象就不可避免,或东拉西扯,或面面俱到,或照本宣科,或陷于琐碎,出现常见的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生硬现象,老师、学生、课堂是割裂的,说到底还是备课功夫不足。备课时要注意寻找各课之间、各环节之间纵向横向的逻辑联系,然后准确定位,巧妙融合,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有效的问题能够创设一个充满张力的课堂情境,每节课要设计好主干问题。问题的表述要规范、严密、通俗,忌琐问与浅问,忌漫问与滥问,减少封闭问题,增加思考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辨。
备课堂语言我们确立了以下目标:①言之有据、观点鲜明、合乎逻辑,具有准确性;②真挚诚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激励性;③言语丰富、含蓄幽默、机智活泼,富有趣味性;④慧心妙语、引发思考、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是整堂课的粘合剂、助燃剂、催化剂。导入,要披文以入情,创设情境。诵读,是不讲之讲,是浸染,是熏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欣赏中掌握朗读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朗读期待。讲解,当讲则讲,讲透彻,讲深刻,以精要的“言传”强化教学的指导功能。过渡,巧妙自然,水到渠成。评价,有的放矢,因材施评,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创设和谐而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所有的思想与情感都伴随着教师的语言流向学生的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般一节课40 分钟,在备课时必须要有时间设计。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讲究科学性,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要避免草草结课或随意拖堂。其次要用好黄金时间,好钢用在刀刃上,前20 分钟是一节课的黄金学习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高涨,听课效果最好。所以须分清主次,尽量在这个时间段内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明确本节课教具的使用目的,熟练掌握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正确选用,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要求;②恰当组合,使之相互补充、化难为易;③使用要适度、适时,该亮相时再亮相,不要超前或错后,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板书设计要注意细节,规范书写,工整醒目,不写错别字,不写草书,大小适度,字迹美观,布局合理。
综上所述,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不能囿于现状,囿于陈规,要转变备课视角,改进备课方法,重视课前准备的八个要点,有备而教。课前准备提质增效,建设高效课堂才有保障,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双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