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丽
(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幼儿园,福建宁德,355100)
幼小衔接是沟通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桥梁,关乎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此过程不仅涉及教育内容的衔接,更包括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心理适应等多个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在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上,该阶段尤为关键。大班幼儿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正逐步形成和发展。在此阶段,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在迅速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大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小衔接视域下大班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分析幼儿园与小学在培养数学认知能力方面的异同,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为幼儿教育领域提供实践。
1.均重视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环境中,数学被视为一种基础的认知工具,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被高度重视。在幼儿园阶段,数学教育主要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来实现,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引导幼儿认识数学。例如,通过构建“块”游戏,幼儿能够在潜意识中理解形状、大小和数量等概念。同样,小学教育也重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更系统的教学方法来巩固和扩展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时,往往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或分配物品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实际意义。在上述两个阶段,教师都致力于创建一个环境,让学习者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乐趣,从而培养学习者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无论是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还是小学的生活化案例,都在向学习者展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习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数学认知能力的划分内容一致
数学认知能力的划分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存在一致性,体现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上。在幼儿园阶段,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基本的数感,包括数的认识、基础的计数能力及简单的形状和空间关系的理解。此类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进入小学后,数学教育在幼儿园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小学数学教育继续加强数感的培养,并引入更多的数学概念,如基本的运算(加、减、乘、除)、时间和金钱的概念及更复杂的图形和空间关系等。此类内容实际上是在幼儿园阶段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深化。无论是在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都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核心。通过连续性和递进性教学,教师可以确保幼儿在数学学习上平稳过渡,同时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数学知识结构。
1.数学认知能力各方面具体要求不同
在幼儿园阶段,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着重于基础概念的形成和直观感受的培养。对于数量概念的理解,幼儿园教育更多侧重于通过直观的物体计数和比较来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数感。在此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建立对数学的初步概念,如数的认识、基本的形状、大小比较等。此类内容通常通过游戏、日常生活体验和简单的互动活动来实现,注重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强调严谨的数学逻辑和复杂的运算技能。相较之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认知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和系统。在小学,数学教育开始引入更加结构化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如四则运算、分数、时间概念等。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此阶段,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数学探究,如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开始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数学认知能力培养方式存在差异
在幼儿园,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式通常是游戏化和生活化的。通过游戏和创设日常生活情境,幼儿园教师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来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如使用积木来学习形状和空间关系,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理解交易和货币的概念。在此阶段,教学活动设计通常是灵活多样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触和学习数学。而在小学阶段,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则更加系统和规范化。小学数学教育往往采用更为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练习册作业和标准化测验。此类教学方式强调数学概念的系统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外,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也开始引入更多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运算,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复杂的四则运算规则、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基础的几何知识等。
课程知识学习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需要带领幼儿深入了解实际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1]其中,利用生活场景模拟是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授基本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模拟的购物场景。教师可以设立一个“小店铺”,配备各种玩具食物和日用品,每样物品都有明确的标价。幼儿被赋予一定数量的玩具货币,模拟真实的购物过程。在此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然后向“店主”(由教师扮演)支付相应的玩具货币。此时,“店主”会教导幼儿如何计算总价和找零。该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幼儿对数字和货币价值的理解能力。
初步建构数学概念能够帮助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时,对数学的生活化特征以及逻辑性特征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减轻困惑。在小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和层次深入性还未达到较高水平。[2]因此,将实际问题解决融入数学教学是另一种有效的策略。例如,在教授形状和空间关系时,教师可以创设搭建小屋、设计花园或规划房间布局等实际情境。在搭建小屋的活动中,幼儿被引导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来构建一个小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哪种形状的积木最适合用作屋顶或墙壁,以及如何排列这些积木使小屋稳定。在设计花园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规划花园的布局,决定植物和小径的位置。幼儿需要理解和运用形状的概念,设计出圆形花坛或长方形的小径等。在规划房间布局的活动中,幼儿需要决定家具摆放的位置,对空间和大小进行判断。此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形状和空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应用,幼儿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激发和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思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将自己的教育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教授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3]教师可以采取设置开放式的数学问题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同时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完全在幼儿的理解范围之内。例如:“我们有8个苹果,要如何将它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里会有多少个苹果?”此问题不仅涉及基本的数学运算,还涉及公平分配和逻辑推理的概念。幼儿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苹果来找到答案。幼儿可以尝试将苹果一个接一个地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中。通过该方法,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每组最终有4个苹果,从而理解8除2等于4的基本除法概念。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幼儿对数量平等分配的理解,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来探索问题,比如用绘画或物理模型来表示苹果的分配。通过绘画探索苹果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用颜料或彩笔画出8个苹果,并尝试在纸上将它们分成两组,确保每组的数量相同。此过程能够让幼儿在视觉上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同时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使用物理模型时,如用实际的苹果或苹果形状的玩具进行分配时,幼儿可以通过触摸和移动物体,直观地感受数量分配。亲身体验能够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帮助不同类型的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可每个幼儿的独特思维过程。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而多样性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即使幼儿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教师也应该肯定幼儿的尝试和努力,并帮助其理解其中的错误。例如,某个幼儿一开始没有正确地平均分配苹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其重新考虑分配方式,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尝试不同的分配方式,比如先将一些苹果放在一边,再慢慢地将它们一一分配到两组中,这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通过引导,幼儿不仅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解决一个问题时,沿着不同的方向去进行积极思考,找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解决方法或结论的一种思维。创设一个多元化的数学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发散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可以设置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学习区,如计算角、图形构建区、测量区等来实现。在计算角,教师可以放置各种计数工具和物品,如算盘、数字卡片、计数珠等,让幼儿通过游戏,互动探索数字和计算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在图形构建区放置各种形状的积木和拼图,鼓励幼儿进行形状识别、分类和构建,从而理解基本的几何概念。在测量区,教师可以放置尺子、量杯等工具,让幼儿进行实际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测量,培养幼儿对测量的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优势。在幼小衔接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游戏过程并创设活动情境来更好地提高整个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4]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果园探险”游戏来引导幼儿。在此游戏中,幼儿需要帮助一个农场主数出果园里的苹果总数。教师可以提供果园的图片,其中苹果的数量和位置各不相同。幼儿可以直接数出图片中每颗苹果,直观的计数方法有助于幼儿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挑战,比如“找出隐藏在树叶后的苹果”或“数出树上和地上的苹果数量”。幼儿也可以尝试将苹果分成小组进行计数,如将苹果分为每组两个或三个,然后计算总组数和剩余的苹果数。分组计数的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幼儿对加法的运用,而且能够引导幼儿进行基本的乘法思考。多样化的计数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学习数学概念,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使用各种形状的卡片设计图案,深入探索几何概念。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卡片,并鼓励幼儿使用卡片来设计各种图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你能用这些卡片做出一个房子的图案吗?”“如果我们只用圆形和三角形,能创造出什么新图案?”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几何概念。为了进一步提高难度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入更复杂的任务,如仅使用圆形和三角形来创造一个花园场景,或构建一个火箭模型。限制条件能够促使幼儿更加深入地思考形状的组合和变换方式,从而加深对基本几何概念的理解。
数学认知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隶属于科学领域,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聚焦于幼儿对数、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学习内容侧重于数、量、形、空间、时间、模式与排序。[5]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为确保幼儿数学知识的平稳过渡,幼儿园教育应逐步引入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以时间概念为例,在幼儿园,关于时间的教学通常集中在日常活动安排上,如识别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上、下午、晚上),以及理解日常例行活动的顺序。为了衔接小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引入更具体的时间单元,如小时和分钟的概念。教师可以使用教学钟表,通过设定具体的时间,引导幼儿将钟表上的指针调整到相应的位置。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更精确的时间概念。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如“一天中的不同活动”,并为幼儿角色扮演提供各种道具衣服。在此活动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与时间相关的特定任务。如扮演医生的幼儿需要在“上午九点”为玩具熊进行健康检查,扮演老师的幼儿需要在“下午三点”讲故事等。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大钟或可调整的教学钟表,让幼儿学习如何设置正确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和能力培养需求,选择适宜的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每个角色在特定时间内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引入更精确的时间概念。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不同角色的日常生活安排,如“医生早上八点开始工作”“厨师下午五点开始准备晚餐”等。此类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时间概念,还能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时间。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可以在模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时间管理和计划安排。这为幼儿未来在小学学习更为复杂的时间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园与小学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包括结合实际生活问题以铺垫数学理论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思考以肯定其数学思维、多角度发散思维和重视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好幼小衔接以建构幼儿知识体系。上述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