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24-06-08 04:35刘慧玲
教育观察 2024年9期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语言

刘慧玲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广西柳州,545036)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指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努力推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争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全面确保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1]口语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工具。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必修课之一,语言类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鉴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究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路径,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未来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引导和强化师范专业进行内涵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一)学生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强调将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将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要求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规划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职业生涯发展调整和改善教学流程,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产出导向

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主张用学生的实际表现衡量教育效果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方向。产出导向基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结果,而非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或技能掌握情况。首先,评估学生毕业后具备的能力水平及工作适应能力,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策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其次,配备合适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明确教师职责。最后,评价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师范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产出导向模式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理念强调构建以师范生的核心能力素养为基础的评价改进体系,推动教师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高。持续改进理念强调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追踪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二是了解新的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三是掌握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新要求。同时,该理念还注重促进三种变革:从专业的自我满足到需求驱动;由传统的“教授式”转变为“学习型”;把内部监控转化为外部的评价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的意义

语言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涵盖“普通话训练与应用”“幼儿教师口语”“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语言类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语言类课程,学生可以掌握规范的口语表达技巧,学会用简洁、严谨、通俗、优美的语言与幼儿有效沟通,有助于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推广普通话。同时,学生可以在语言类课程学习中逐渐克服语言表达障碍,增强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最后,学生可以在语言类课程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1]中的8个一级指标、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课堂,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课堂改革的具体情况,从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效果四个维度编制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城职院”)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293份,有效问卷12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三个年级占比分别为30.01%、45.09%、24.90%。

(二)存在问题

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服务、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指出,要确保所设定的培育目标具体清晰明了,毕业生要在毕业后五年内能够在社会及职业环境下发挥出学生的专长。[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0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不突出”,25.00%的学生认为“素养目标(思政目标)不突出”,34.00%的学生认为“能力目标不突出”。可见,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如有些课程重视能力目标而忽视素养目标,有些课程重视素养目标而忽视能力目标,不利于践行学会育人、学会教学、学会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目标未指向学生的毕业要求。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设置。城职院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中的“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时设置变动较大,如2课时×6周、2课时×8周、2课时×14周等,近两年课时数变为2课时×8周,36.00%的学生表示目前普通话课程课时较少。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课外需要练习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练习口语的时间较少,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训练与应用”后,仍存在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情况,普通话水平不高。第二,教学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00%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加课外兴趣小组”。53.46%的学生表示“在语言类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不敢表达、心理素质不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未能深入普通话课程实践,缺乏一线教学经验,缺乏一定的课程创新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第三,教材。54.52%的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训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设置不合理,“课岗”结合较少。

3.教学服务

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在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0.07%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硬件设施不满意,14.50%的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设施不满意。例如,普通话与语言表达能力实训室的普通话训练系统出现故障后,学校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新,影响教学服务效果。

4.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2.0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语言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口语能力”,61.41%的学生认为“学习语言类课程的最大动力是可以满足发展需要”,85.00%的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可见,从整体上看,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检验教学效果。

四、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指出,培养目标应清晰明确,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获得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认同。[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如从不同的维度确立“幼儿教师口语”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理解教育口语的特点、要求与实施原则,认识教育口语技能技巧;能力目标为能够恰当使用幼儿教师口语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教育;素养(思政)目标为感受教育口语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幼儿园案例,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育人、学会教学、学会发展。[3]

(二)教学过程

1.加强普通话技能的训练和应用

作为幼儿教师口语交流的基本工具,标准和规范的普通话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增加“普通话训练”课程的课时。城职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存在平翘舌和前后鼻不分、轻声儿化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城职院可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的课时量,增加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和应用的时间。另一方面,多渠道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第一,可以建立普通话学习小组。例如,在普通话模拟测试阶段,不同层次普通话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和示范,并带领组员进行普通话训练,及时纠正组员的语音问题。第二,可以在专业内部组织开展与普通话相关的活动,如讲故事、儿歌朗读、演讲以及朗诵比赛等,学生可以在实践训练中以赛促教。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普通话测试员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标准的普通话和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但学术背景较单一。教师未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口语教学时,会难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能为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选派语言类课程教师到幼儿园中挂职锻炼、观摩学习、顶岗实践,让教师在真实语境中学习幼儿园教学口语、教育口语和一般交际口语的表达特点和需求,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情境模拟、游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等融入课堂。

3.重组教材

教学资源必须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的标准等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要求,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标准。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课岗赛证”要求,重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增加幼儿故事讲述、教学口语等,并结合实际岗位融入教学案例,整合新教材。[4]

(三)教学服务

1.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教学设施是实施和保障专业教育教学、教育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要求。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完善教学设施条件,并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改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等。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树”“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具体方式有以下四点。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上传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实例、微课、视频等,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教师可以灵活地开展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问题答疑、评分以及互动点评等,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第三,教师可以借助配音软件和竞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在“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故事讲述模块,教师使用配音软件引导学生为幼儿故事配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人物或动植物角色音调变化的掌握。第四,在“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育热点话题融入课堂,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模拟播报、即兴演讲。这也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践行师德”的体现。[5]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教师中心”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师范专业认证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是对教育观、培养观、质量观的新诠释。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语言类课程教学时,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学生中心”理念,如问题提出、问题求证、得出结论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结束课程学习后,教师可以建立系统的见习—实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在幼儿园观摩学习,强化学生对幼儿教师口语的应用能力。[6]

(四)教学效果

产出导向强调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时,需要考虑教学评的一致性。其次,除期末口语考试外,教师可以强化学生日常语言能力的练习,如组织讲故事比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并结合网络平台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形成性评价,制定学生综合学习评估报告。最后,教师可以构建“评估—反馈—优化”的循环系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7]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语言类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助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助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口语语言
语言是刀
酒中的口语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口语对对碰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我有我语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