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幼儿园科学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2024-06-08 04:35沈明泓
教育观察 2024年9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教师教研

李 欣,沈明泓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一、引言

幼小衔接是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前的一个阶段,为让幼儿提前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幼小衔接就是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1]在幼小衔接阶段,应当根据过渡期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特征,凭借可行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育各个方面都打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家园间合作共商意识薄弱、园校双向衔接不深入、幼小衔接工作体制尚未健全、家园校三方协作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分析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利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科学幼小衔接的策略,促进科学幼小衔接的实现,从而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形成家园校三方共育合力,实现区域内多方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存在问题

(一)幼小衔接各方缺乏参与意识,整体合作度不高

《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双向衔接,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1]然而,幼小衔接工作往往被视为某一方的任务。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成熟不充分,这也是基础教育的难题之一。一般情况下,在大众视野里的幼小衔接工作被看作幼儿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各方基本保持一致的想法,幼儿园成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主力军。长期以来,这种问题一直存在。首先,幼儿园和小学实施主体双方的责任共担意识不明确,小学方面承担工作与任务的积极性较低,在幼小衔接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幼儿园协同合作不够充足,合作共赢意识较低;其次,幼儿园注重活动、一日生活组织,而小学注重知识学习与纪律管控,因而双方在幼小衔接上达成联合参与意识存在困难;最后,幼小衔接工作以幼儿园与小学为核心但不仅限于二者,目前幼小衔接缺乏对各方教育资源的整合,行政、教科研等其他方没有真正深入到科学幼小衔接中,多数是在幼儿园或小学组织一场活动,即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幼儿家长方则过于重视幼小衔接,曲解幼小衔接的意义,一味对幼儿传授学科知识,这并非所谓良好学习习惯、规则意识的培养方式。

(二)幼小衔接所需专业人员匮乏,联合教研不深入

幼儿园与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两个实施主体,由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担负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然而,对教师本身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幼小衔接存在着幼教活动质量低下、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许多小学教师对幼教活动规律掌握不够,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不够了解,教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学习习惯很陌生,不能制订正确的活动目标,改进教学大纲。[2]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仍未达到应有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混乱。

一方面,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着日常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形成了一种无法轻易化解的矛盾。教师无法付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幼小衔接工作。研究者通过对多位在职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多数教师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已经承担了大量的责任和任务,无法额外投入科研项目中。科学幼小衔接的实施取决于各幼儿园是否有相应的项目支持,即使某些园所开设了幼小衔接课程,但幼儿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缺乏个人深入钻研和调整。

另一方面,幼小衔接实施主体之间存在着付出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也缺少专业领头人带动科学幼小衔接教研的双向深入。许多幼儿园园长认为,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往往缺乏积极性,小学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升初阶段的衔接上。[3]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合教研不深入,联合教研程度较差,只有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带头开展科学幼小衔接的效果不佳。

(三)幼小衔接联动方式较单一,策略不系统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十分重要,而其科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联动方式的高效多样性。有学者认为,联动方式实质上是贯彻实施幼儿园、小学科学衔接的关键。[3]幼小衔接中最多的联合形式就是参观小学,其次是依靠教学观摩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联动方式相对单一,观摩讨论缺乏规律性和持续性,且联动缺乏创新性,加上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导致幼小衔接工作未能深入展开,联动方式难以有所突破创新。观摩后的经验反思是否得以充分落实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幼小教师在观摩教研时能展开讨论,但真正在观摩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师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幼小教师鲜有制订好的衔接策略,沟通观摩后的想法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幼小衔接联动后缺少系统的策略方案和专业的指导。例如,幼儿在参观小学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表现。接着,幼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参观中遇到的问题,制订出可行的策略方案。这些方案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后再次运用,并且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渗透多种方式的联动。除此之外,幼儿园与小学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应该要做到有组织、有系统。例如,针对幼小衔接组织的家长开放日,应该避免走过场,注重实质性内容。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小两个学段之间的差异,需要制定长期且深入的计划,并持续进行系统性和实时的改进,以确保幼小衔接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幼小衔接联动督导未落实,体系不健全

在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高水平教育并推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行政力量在突破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不断提升其在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引领地位。与此同时,教科研在其中也发挥着愈发关键的带头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时并没有得到及时督导。管理学上认为,督导是具有一定权威的人或组织,对其下级或相关人员、组织的监督、指导和启发。[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幼小衔接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而幼小教师往往处于日常工作等多重压力下,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缺乏时间、精力、状态和经济支持等因素,成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无法圆满解决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幼小衔接工作进程受阻。幼儿园与幼儿教师肩负的负担过重,幼小双向衔接缺乏明确的规范,家园共育体系不够健全,多方教育资源的整合欠缺协调与组织。除幼儿园外,小学、行政部门、教科研组之间的联动工作与任务也未得到及时督导和规范。幼小衔接各方联动开展工作的状态缺失督导与管控,督导监管体制体系未健全。幼小衔接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虽然政府层面已有相关思考和想法,但在实践层面,建立幼小衔接的专职督导或动态监管机制仍任重道远,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中的任一方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与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做好区域间资源的协调整合。

《意见》中指出,设立幼小衔接实验区,各省(区、市)要以县(区)为单位确立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遴选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先行试点,分层推进。[1]2021年玄武区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作为实验区率先实践,开展了行政推动、教研支持、家园校协同共育、全域推进的区域幼小科学衔接的行动探索。[5]此外,上海、郑州等地也开设了区域幼小衔接试点,为区域内实行科学幼小衔接提供了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进行整合,以推动科学幼小衔接的实施。

(一)行政引领:行政驱动以健全幼小衔接体系

行政力量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实现高水平教育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通过利用区域内部已成立的行政部门,可以有效组织和管理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协同机制,搭建服务于区域内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代表的可供交流探讨的平台。定期组织会议,推进区域内幼小衔接工作定时、定点、平稳地持续开展。其次,建立衔接反馈机制。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期有效发展离不开及时的问题反馈和针对性的解决。只有不断地收集、分析和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衔接方案,确保工作持续向前发展。通过部门跟进了解家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有效提供解决方案,保障衔接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最后,教研部门收集整理教师和家长提出的方案策略,统筹各方面专家资源对方案进行优化,制定出可实施的幼小衔接方案。行政带头引领,与教研部门双轮驱动发力,既保障了幼小衔接体系的健全,又能有效推动幼小衔接工作持续发展。

(二)合力共育:家园校三方共育以完善协同机制

日本在幼小共育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了促使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合作,专门成立了“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委员会,共同商讨合作策略,增加交流与合作的频率,促使开展各种合作活动。[6]在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还需要增加合作方,将区域内的家庭、行政机构、高校教研方面也组织起来,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小衔接方面,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之间的深入协作机制,形成良好的三方协同机制,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然而,目前家园校三方合作协同机制并不完善。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和小学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联合参与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小衔接的有效性。三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在没有充分沟通下,三方协作不仅降低衔接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的沟通矛盾,教育观念产生分歧,对幼儿教育有所影响。长此以往,会不断打击三方中任一方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三方无法协同合作。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动,最终都会走向不联系不沟通,走向衔接工作无效的结局。调研显示,在幼小联动时,教师之间沟通讨论十分热烈,在联动过后,双方教师不会再互相联系。[3]因此,需要明确三方责任,幼儿教师要从体、智、德、美、劳各方面为幼儿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小学教师要了解大班幼儿学习特点,打通幼小两个学段之间的联系,根据两个学段学习特点为幼儿制定合适的小学学习计划,定点开展幼小衔接教研活动,主动参与双向衔接工作。家长可以作为幼小双方的协作桥梁,主动提出自身的教育意见和想法,积极参与幼小教师的衔接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幼小衔接发展提供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三)教研支撑:资源整合以确保联合教研深入持久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7]一方面,课程资源对幼儿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课程资源包括良好的环境、温馨的氛围、丰富多样的材料等。幼儿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幼儿的主动性,与幼儿共建学习活动环境,让幼儿决定材料的投放,参与活动主题的选择。同时,在区域内建立幼小学教师线上联络群,通过小学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与幼儿教师充分沟通,在大班幼儿环境创建中渗透小学段学习环境与特点。如在班级中设置阅读书写区、时间管理区,让幼儿提前感受看书写字的乐趣,通过计划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提升计划意识、时间管理意识。也可设置规则区,增强幼儿自主管理意识和规则意识,以便较好适应小学没有更多规则的环境。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或创建环境时,在幼小教师联络群及时沟通,促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研部门与幼小教师和家长代表建立联络群或组建区域衔接小组。教研部门统筹区域内各方面专家,针对衔接过程中的开展方式、困惑和难题,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复盘反思等问题,给予适时的指导。此外,教研专家还应针对家长融入衔接工作的日常教育活动,提供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有效地开展家长思想工作。教研人员可以是来自学前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包括高校教研工作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做好幼小教师、家长的教研后备军,是幼小衔接工作持久深入、科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四)研磨推敲:研讨链条持续推进构建衔接策略

大班阶段,教师与家长之间本应有着持续的沟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长“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有苦难言”的情况在游戏到衔接过程中频繁出现。例如,幼小衔接班、识字班、算数班、拼音班等的普及,都指向家园共育中普遍存在的无效、低效、频率失衡等一些问题。[8]愉快有效的合作沟通能顺利推进工作的开展。因此,反复的研讨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研”在于由专家带头,依然是教研部门与幼小教师和家长代表建立联络群或组建区域衔接小组,以促进科学幼小衔接教育。一般情况下,专家更具有话语权,由专家带头推进工作更具说服力,这有助于减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自信、对幼小教师的质疑以及对错误教育观念的执念。自幼儿小班下学期始,定期定点举行讨论会直至幼儿度过小学一年级。各方针对幼小衔接问题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进行讨论,家长提供适合家校共育的幼小衔接策略,幼小教师根据各自学段提出合理建议,共同确定幼小衔接的方案策略,最后由专家进行专业整理提升,依照“调研—讨论—整理—实践—反思—完善”的行动线路,保证研讨链条持续发展,以各方参与共促衔接策略。

四、结语

高质量幼小衔接工作的达成仍需各方长期的努力,要遵循政策指引,不断地探索,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共建,深入教研持续推进,完善体系机制,创新区域联合教研制度,推动幼小衔接工作优质长效进步。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教师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