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双视角下幼儿园大班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2024-06-08 04:35张译方徐银平
教育观察 2024年9期
关键词:绘画创设儿童

张译方,徐银平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北京,100094)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幼儿进行社会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众多游戏类型中,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角色游戏以游戏为教育载体,鼓励幼儿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社会经验转化为游戏内容。通过角色游戏,幼儿能够创造性地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角色区作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平台和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角色区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社会性的发展机会。

但实际上,幼儿园角色区的主题、内容及材料准备大多是教师基于自身教育教学需求,在独自评估后进行创设的。这种环境创设方式不仅颠倒了主客体关系,更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和参与权。[1]随着儿童权利运动的发展、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人们的儿童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儿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能力的主体,是一个活跃的社会行动者。[2]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以“儿童的视角”为主题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论性的框架探索上,实证研究比较匮乏且不充分,尤其是从儿童角度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进行研究的案例不足。[3]鉴于此,本研究拟从师幼双视角出发,通过马赛克法收集幼儿绘画、幼儿集体访谈以及教师访谈资料,对园内角色区的环境创设进行实证性研究。

二、研究现状

儿童的视角研究源于“儿童研究”从“人类研究”中的脱离,其兴起主要基于三股力量。第一,儿童权利研究,强调应该重视、理解和应用儿童的视角。第二,新童年社会学,认为由于文化、社会、阶层的不同,童年具有多样性,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是积极的构建者和行动者,塑造着自己童年。第三,现象学,强调个体的生活经验是由自身直接获得,他人无法真正地与其感同身受。儿童的视角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近五年的学前教育领域,开始逐渐兴起一种不同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趋势,而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研究,这一用词的改变体现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客体到主体的变化。[4]

通过儿童的视角探究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将游戏等同于玩耍,将其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的形式。幼儿认为游戏的主要价值在于发展,但并非所有游戏都具有价值。这一理念有助于成人基于幼儿的体验创设既满足其需求又促进其发展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行自主学习。202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要坚持儿童为本和科学评估等基本原则,并明确规定环境创设是评估内容之一,幼儿园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5]然而,在组织活动或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往往会依靠自身认知、感受、喜好进行布置,忽视从幼儿的视角去审视环境的影响,过于追求装饰性、展示性,甚至使环境创设出现小学化的倾向。[6]在设计和制作环境时,教师往往偏重于绘画、手工和玩具作品的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教育基本理念的理解和内化,以及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引导和教育。[7]教师倾向于以包办代替的方式进行环境创设,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因此,作为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应在教学中摆脱自己的预设,保持对教育场景的敏感性,积极与幼儿互动。随着幼儿的观点与想法被发现,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应真正地理解幼儿的视角。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了解教师视角与幼儿视角下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的异同,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北京市海淀区X幼儿园一个大班的全体25名幼儿(15名男童,10名女童)和该班三名主配班教师(3名均为女性,2名主班教师,1名副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使用马赛克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不能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想法。[8]研究中以“我最喜欢的角色区”为主题,通过幼儿绘画和访谈相结合,运用混合多元的方法充分激发幼儿对自身观点的表达。这种方法可获得幼儿不同角度的观念或看法,综合起来便可获得幼儿的完整看法。使用访谈法,访谈提纲参考赵桂葶在幼儿园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制定。[9]访谈提纲包含角色区物质环创的概念、价值、布置、规则和策略等九个问题。

(三)实施过程

本研究的调查实施时间从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历时三个月。以“我最喜爱的角色区”为研究主题,让幼儿进行绘画,过程中除了题材,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教师不参与其中或做出指导。绘画结束后,幼儿首先自愿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接下来研究者在以集体访谈的形式引出角色区相关问题后,鼓励幼儿自由交流。先后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色彩、线条,以及整体绘画出的结构效果和访谈内容对幼儿心中角色区的特征进行分析。教师观点的研究通过与教师单独进行访谈,从而了解教师眼中的关于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在创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资料处理

本研究共获得了25幅绘画作品,其中4幅作品内容不符合研究主题,不予采用,剩下的21幅作品主题清晰、色彩鲜明、线条流畅、内容完整,选为有效绘画作品用以研究。绘画结束后通过录音笔对幼儿作品的分享自述及集体访谈进行记录,随后转为word文档。通过访谈教师获得3份文字资料,之后将转录后的全部资料整理归纳并进行横向比较。

四、研究结果

(一)教师与幼儿对角色区环境创设的相同点

1.结合幼儿兴趣

通过幼儿绘画作品“我最喜欢的角色区”的展示发现幼儿选择绘画主题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超市、娃娃家、医院、餐厅、银行和花店。针对绘画主题及该主题如何开展游戏,对幼儿进行了集体访谈得到了如下回答:“是超市,可以扮演成顾客假装在超市里挑选东西”“是玩娃娃家,可以假装成爸爸妈妈”“是医院,可以扮演成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开药”“是餐厅,可以当小厨师做食物”。从幼儿的绘画主题及回答中可知,幼儿倾向于根据自身经验和兴趣选择喜欢的角色区主题进行游戏。同时发现,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是模拟游戏,是在扮演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在回答时会提醒成人不应该将他们在游戏中使用或制作出的事物当真。

通过教师访谈,得出3名教师关于创设角色区的看法如下:副班教师表示,会布置幼儿比较喜欢的、感兴趣的主题。主班教师A认为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以及符合幼儿的兴趣,进行角色区的主题布置。主班教师B认为,角色区主题的选择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比如超市、餐厅等都是幼儿很喜欢的场景。其次应是他们所熟悉的,当角色区的主题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贴近时,幼儿能够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应用到角色游戏中,从而更好理解游戏的规则,并且能够运用材料创造性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从教师的回答中可知,他们在创设角色区的主题时会考虑内容是否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贴近、幼儿是否具备相关经验。角色游戏是通过幼儿自己的经验对角色或人物形象进行扮演、模仿和创造,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还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丰富游戏材料

通过幼儿集体访谈中关于角色区的玩具是否够用、是否需要更换等内容的提问,幼儿做出如下回答。“想要很多(类型)的玩具并且每样都很多,这样小朋友们就都能玩上了”“想要有小医生的衣服,我觉得那样更帅”“想要很多的蔬菜和肉还有香肠,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多菜”“想要很多漂亮的衣服给娃娃穿,给它梳头发、化妆”。从幼儿的回答中可知幼儿很享受操作、探索的过程,如他们很喜欢剪东西、画画等。同时,幼儿多次提到“很多”“漂亮”这两个词语,从而可知幼儿很在意材料的丰富性和美观性。

与此同时,在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也验证了这一点。本研究选取6幅主题图(文后延伸出版二维码)作详细说明。图1和图2分别为男女两名幼儿所画的医院。图1的内容是“医院里有很多很多病人,他们排着队拿药”。图2的内容是“医院里有很多医生和病人,还有很多打针的地方,上面红色的是医院的灯,黄色的是手术室的灯,医院里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灯”。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幼儿对这两幅绘画结构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样都体现出了对材料丰富性的诉求。在图3花店主题的图画中,幼儿表达了“这是自己最喜欢的花店了,因为很漂亮,有很多不同的、漂亮的、五颜六色的花,还有小金鱼,这里还有给花浇水的”。在图4超市主题的图画中,幼儿表达了“这是我画的小超市,这里有蔬菜和水果,还有一个小人要去买蔬菜,上面的是小云朵灯和挂着的小星星,就是在超市顶上面挂着的,很漂亮的”。这些不同主题的图画都展现出幼儿丰富鲜艳且多元化的审美情感,并且在角色区域环境的布置上他们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奇思妙想。比如图5中的银行带有烟囱,这种听上去有可行性并且创设难度也不高的布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布置。再如图6中的医院带有火箭电梯,幼儿将普通游戏的主题加上了新的设定,极具想象力,丰富了医院主题游戏的情节。

通过教师访谈得出三名教师关于布置角色区及材料投放的看法如下:“根据班级环创以及区域位置来布置角色区。在保障材料安全、美观、耐用的情况下,减少限制,让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感受(副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喜爱程度决定投放材料的多少,比如儿童喜欢做饭,可以在小餐厅多投放各种蔬菜、肉类等材料。再比如幼儿很喜欢给娃娃打扮,可以在娃娃家投放很多娃娃衣服、化妆的物品等(主班教师A)。”“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满足好奇好动的心理,提升动脑动手的能力,增加与人协作互动的机会。只有让幼儿沉浸于材料的操作,才能使其更加投入游戏(主班教师B)。”教师的回答表明,丰富多彩的、操作性强的材料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提供了物质需要和支撑作用。例如,操作性强的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出更多的玩法。大量、多样化、颜色鲜艳的材料则为幼儿游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较为简单的模仿、扮演游戏转变为难度较高的创造性游戏。

(二)教师与幼儿对角色区环境创设的不同点

1.游戏性与教育性

提问幼儿关于角色区的作用与价值等内容,幼儿做出如下回答:“可以玩游戏”“我喜欢玩注射器、听诊器……”“我喜欢当……”“我喜欢吃……”“这里好玩儿”“可以玩这个”“我喜欢玩……”从幼儿的回答可知,幼儿更注重活动的游戏性。在选择游戏时幼儿很看重游戏的内容、材料和过程,以及他们在游戏中能否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通过教师访谈,得出三名教师关于角色区作用与价值的看法如下:“角色区域活动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其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副班教师)。”“要考虑提供的这些材料能不能对他们有帮助,能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主班教师A)。”“在创设角色区时会考虑其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创设的现实条件是否能够实施,幼儿通过创设的游戏能否得到发展与提升等(主班教师B)。”从教师的回答可以发现,对于教师而言,角色区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为了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更是为了提升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即创设的活动内容是否具有教育性。

2.自主性与规则性

访谈幼儿关于角色游戏过程与规则等内容,幼儿做出如下回答:“我想要很大的地方来放东西和玩”“我想要……的玩具”“我想玩……”“我会拿……当……来干……”从幼儿的回答中可知,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选取什么材料、游戏及如何开展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幼儿认为自己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游戏内容,所以脱离原本的游戏内容转变为新的活动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通过教师访谈得出三名教师关于角色游戏过程与规则等内容的看法如下:“游戏的内容大多是教师策划的,幼儿很多自发性的内容并不一定具有相关的教育价值(副班教师)。”“规则的制定虽然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但其大部分仍由教师制定,因为幼儿有时想出的规则不太符合区域活动的要求(主班教师A)。”“大班幼儿是有能力参与到环境创设当中,但他们创设的内容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主班教师B)。”从教师的回答可以看出,在班级内,角色区的设定虽然会考虑幼儿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教师在设定该区域时主要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以保证教育性和游戏的合理性与规则性为前提进行制定。

五、结语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教师与幼儿一致认为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时应结合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经验,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其次,教师与幼儿存在部分不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对角色区的作用和角色游戏过程中活动规则的理解上。教师认为角色区的游戏价值和过程应该具有教育性与规则性,而幼儿认为角色区就是玩游戏的地方,选择什么角色游戏、该如何游戏取决于游戏的趣味性和自身的意愿。如果能完全以幼儿的角度去创设物质环境,将会极大提升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但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如果依旧以教师的视角进行物质环境创设,则忽略了以幼儿为本的原则。据此,可以遵循“视域融合”的方式进行角色区物质环境的创设[10],即教师与幼儿的视角相结合找出一个平衡点,在顾及教师意见的同时也遵从幼儿的实际想法和需求,进而促进幼儿发展,开拓教师思维,增加师幼互动,构建幼儿中心的课堂双主体。

猜你喜欢
绘画创设儿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