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以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为例

2024-06-08 02:23梁川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外事导师制

梁川飞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2)

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研究的“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双导师制”模式源于科研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这种育人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校内外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将企业导师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的实际应用,旨在探寻产教融合和职教深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该研究能够对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乃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1 产教融合与高职教育研究概述

1.1 高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理解高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需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高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的培养。高职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

高职教育的变革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教育方式引入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包括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职教育应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实践研究是基于以上变革与发展趋势背景开展的。

1.2 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教融合能够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

产教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用人标准,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产教融合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1.3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提出背景及含义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育人方式,学生有学术导师的指导,也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培养和学习指导,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培养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要求,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建议。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提出背景源自产教融合的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职业需求和市场情况,更好地就业。通过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提出,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3]。

2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实施

2.1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特色与情况介绍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外语和外事专业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学院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中,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积极探索,秉持与企业合作、与产业对接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2015 年获批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湖北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00 万元。然而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特色专业在验收合格后,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继续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充分发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的标杆作用,并以该专业为龙头,打造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群,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任务导向的“双导师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传统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难题,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和系统方法,巩固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成效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为了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引入了“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即以学院的教师为校内导师,外聘企业人员为校外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学院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

学院内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导师,负责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学术指导,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和技能培训,通过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实习和就业机会。

2.3 校内外导师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分析

2.3.1 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 年立项建设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名单的通知》,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成功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2.3.2 获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 年度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铁专业获批省级实训基地。

2.3.3 获批省级职业技能名师工作室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 年“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名单的通知》,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蔡霞工作室成功获批省级职业技能名师工作室。

2.3.4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专业构建具有“工学交替”属性的“四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即“四层面”(基本职业素质养成、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岗位技能拓展深化、独立胜任岗位工作)衔接;“三学段”(认知实习、跟车实习、顶岗实习)实习;“二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铁路客运段实习实训紧密结合),该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8 年湖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2.3.5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截至2023 年3 月,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已为各铁路局培养输送3 000 余名高铁客运乘务人员(5 名学生被首长专列录取),其中400 余名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列车长,学院被外界誉为“中国动姐的摇篮”。毕业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骨干,其中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 人,湖北省职教之星1 人,“优秀”列车长15 人,获得铁路局练功比武和技能大赛一等奖3 项,在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11 个奖项,其中一等奖8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自2012 年专业创办以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学生参加“创青春”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奖126 人次。

学院的“动姐班”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以《武汉一高校有个“美女动姐班”》《72 名学生签约武广动车组》《武汉高校学子“在路上”》《首批高铁乘务员,大学生动姐成最靓风景》等为题,对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动姐”进行了报道。

从实施情况来看,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了校内外导师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内导师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并对学生进行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校内导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外导师的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企业导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市场。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得到反馈和指导。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确保学生既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总的来说,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校内外导师的作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素养,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为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3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3.1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作用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与校内外导师的密切合作,学生能够开展更多实际操作。校内导师在学院的教学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校外导师能够向学生介绍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动态。通过这样的合作机制,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能够促使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更好地对接。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可以使学院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搭建起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校外导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可以为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校内导师制定学院的教学方向和课程设置,能够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5]。

通过“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践,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实践支持,指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编写简历和应对面试。导师还可以在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升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经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的方式和成效

高职教育的推动力在于与就业市场的紧密对接,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中,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与各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搭建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平台。学院与高速铁路公司、旅游企业等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业务操作,并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还开展了企业讲座、岗位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信息。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在培养学生时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要求。例如,学院与相关资格认证机构合作,对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专业认可和资格证书,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行业组织的竞赛和论坛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培养目标更加贴近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组织开展了行业调研,了解到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入实践教学和项目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上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并且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满意的岗位和薪酬。与企业的合作还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行业经验。

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的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学院持续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并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学院需要继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领域,开展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岗位资源。

在实践中,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岗位资源。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6]。

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职业资格认证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仍面临挑战,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3 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应加强产教融合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师生对其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学院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和校内外导师分享的经验和见解,引导师生深入理解产教融合的内涵和重要性[7-9]。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可以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意向和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合作计划和执行方案。学院还可以与企业共同设立实验室、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培训项目[10-12]。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应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培训与管理,确保他们的合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院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学院还应建立健全导师管理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13-14]。

通过以上的努力,学院可以有效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4 结束语

本文以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的实践活动为例,对“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导师制”育人模式通过企业导师参与职业技能训练,校内导师引领理论学习,两者联动指导完成创新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有着极大的实效性和价值。因此,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了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本文仅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进行了实证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探讨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外事导师制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