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彧 陈姣
摘要: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是对其理论教学的有效提升,是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管理学,从以政治导向之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以思想引领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道德升华之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以法律约束之法治意识和劳动权益保障四个方面,探讨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旨在通过知识传递实现核心价值培养的深远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元素;管理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5-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自贸港旅游创新业态与消费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HNJMT2022-105)、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编号:hnjmk2022114)“课堂革命视域下高职财经商贸大类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体营销与运营策略研究”(编号:hnjmhx2021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管理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边界、研究目的区域和研究方法的逻辑体系,对受教育者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和管理学是两个自成体系的领域,但两者相关联、有共性,突出表现为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都是人和人的社会活动,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的共通性,可以将管理案例作为桥梁把管理理论与思政理论联系在一起,用管理案例承接管理知识和思政教育。本文对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政治导向,是课程思政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找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根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两个方面。
1.政治认同教育
政治方向包括阶级、政党、政治集团及其成员前进的政治道路及其发展指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开创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追求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政治方向正确与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在加强政治认同中,教师要重点把握好管理学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联系。如在引导学生总结管理概念时,教师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让学生明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递进关系,小到个人自律、家庭伦理、班集体管理、企业管理,大到国家治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管理学中都有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务实、求真、担当、共享、为民为国意识[2]。在企业管理认知中,教师可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为案例,利用PEST分析法,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的思想高度和势能。在管理思想发展理论中,教师可引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让他们从国学中参悟古人的管理智慧,提高文化自觉性,树立文化自信心。
2.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3]。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其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联系[4]。家国情怀传承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凝练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公民意识提升、成就幸福家庭、凝聚家国一体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家国情怀教育意在使学生形成对家国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之情,形成对家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学生要从自我管理做起,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立足社会实践,培育勇于创新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格局,放眼世界,认清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
思想引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价值旨归。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使其融入、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管理学课程思政结合课程目标,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措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6]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为人文价值取向,逻辑上把管理学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相关性与协同性融入教学实践。如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各小组要设立团队建设目标,进行团队规划,从个人饮食起居的自律,到组织纪律、课堂纪律、学习方式与方法,都要参照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内涵,领会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这样,能解决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迷惘和懈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利用学习型组织资源建设的能力和高度。在文化讲解中,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到现代商业社会的经典案例,都要请每位学生现身讲解,深谈体会与认知,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还可以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为实例,向学生弘扬诚信为本、“为人民服务”,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这样,通过对学生的一系列正确引导,能让学生把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有机融入学习中。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的内心,为学生提供精神力量,助力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教师还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管理思想上的智慧结晶,向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7]。如讲述管理思想发展史时,教师可通过深入讲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璀璨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管理思想百家争鸣,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可以儒、法、道三家为代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治国之道、为君之方、做吏之规。再如管理者章节,教师可引入《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学生明白:大地是包罗万象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生于这里、长于这里,最后还是要回归于土地。土地本身是无私而伟大的,从来不会厚此薄彼,它施予万物同样的恩惠,也给予同样的惩罚。作为管理者,也要有这样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管理者心胸有多大,企业的舞台和未来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还可引入《易经》中关于领导者的智慧“明体达用”,让学生明白:先天为体,由非理性上升为理性信念;后天為用,由理性上升为务实信念。领导强而管理弱,容易出现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资源流于失控状态,组织目标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管理强而领导弱,则会使组织陷于僵化,没有创新精神,不能产生冲破现状的力量,在战略上无法应对环境的变化。先天、后天的逻辑展开,各有其领导学意义,大势看先天,详情看后天,要懂得综合运用。
道德升华,是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道德与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将道德教育与管理学理论知识一体化,能实现对学生的道德熏陶,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道德影响。依据管理学课程“实现自我”与“管理他人”的属性,道德升华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教育两个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包括胜任能力与责任心、职业操守与自律意识,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应具备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敬业和诚信。教师可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及事迹为题材,深挖“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典型案例,阐述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从而体现强大的道德人格力量,以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高度。在企业文化解读中,教师可以互尊感恩守信爱岗的企业职业道德观为例,倡导建立相互尊重的氛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恪守信用尽职守则,履行诺言,用道德和职业精神约束自己;积极弘扬正能量,以快乐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
2.个人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立德修身。《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领导者管理者素质理论中重点强调几个方面: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试金石”,爱国奉献是新时代奋斗者的自觉价值追求,勤劳善良是个人品德最基本的涵养途径,自强自律是个人品德的一种内在性要求。而立身行善,则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引经据典,如范仲淹心系天下、李士谦乐善好施、张良拜师尊老敬老、荀巨伯舍身救友情深义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法治作为一个独立部分,专门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头一次。由此可见,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管理学课程思政中,教师要通过内容向学生传递管理法治化思想,并围绕管理中法治与人本的基本精神,着重从法治意识和劳动权益保障两方面强化法治的约束力。
1.法治意识教育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企业也同样如此。结合管理学课程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者素质,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法治意识。这里讲的法治,除了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包括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更离不开规章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很多时候,管理者认为规章制度是人制定的,往往制而不用、制而乱用,甚至有时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久而久之,规章制度就失去了“公信力”,管理措施自然而然就会流于形式。国家和企业都会面对人治、法治的问题,人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人治是一把双刃剑,而法治则是国家和企业管理的根本。
2.劳动权益保障教育
开展劳动权益保障教育,是管理学课程培养的专业要求。一方面,劳动权益保障教育要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让学生进入社会后知道自身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懂得依法解决劳动纠纷中诸如假期、工资支付、工伤、工时等方面的冲突和保障办法,进而认识到法律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学生作为求职者,申请入职和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时,也要懂得在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与企业建立合法和谐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在践行与理解管理学和管理者的关系中,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教师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选、育、用、留”四个环节,讲解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学生能够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除此之外,作为学生,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劳动服务后,是否受到保护、能否合理维权也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权益保障教育的“一体多面”性,要求学生具备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让学生掌握员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能够凸显管理学课程思政开展劳动权益保障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语境下,劳动权益保障教育突出强調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性质,能使学生从内心认同法律,在生活与工作中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除自身与法治的“距离感”。同时,劳动权益保障教育能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任务、方法和步骤,培养和提升学生正确处理、正面应对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总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应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以政治导向之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以思想引领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道德升华之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以法律约束之法治意识和劳动权益保障四个方面。教师还要结合管理学课程特点,以案例为着眼点,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融入知识逻辑的认知和思考,旨在以知识传递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提升、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方向,进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母小勇.课程立德树人:铸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6):89-96+111.
[2]李妍.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历史意义及对青年工作的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2022(03):8-12.
[3]崔丽芳.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24(02):29-32.
[4]范淑华.唐宋爱国诗词涵养家国情怀的四种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41-43.
[5]李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J].民族研究,2021(05):1-9+139.
[6]王炎.宪法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体系与释宪功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1.
[7]王中男.价值引领:教育领域基础研究的应然指向[J].教育伦理研究,2021(00):91-100.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 Chen Jiao
(H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and cultivate it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is a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management studies, exploring the ways and mean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from four aspect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guided by politic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uided by ideolog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character sublimated by morality, legal awareness and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constrained by law, aiming to achieve the profound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values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anagemen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