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林
于熙攘人群中,你是否渴望一片独处的天地?于嘈杂人声中,你是否听到心灵无声的呐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难免会失去自我空间,内心却渴望有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空间——可以是一间安静的读书室,可以是一片宁静的田野。我想,无论这片空间是大是小,令“吾心安处”的心灵原乡,便是“静土”。
“吾心安处”是“静土”,让梦想在静谧里滋养出沉淀自我的根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成长的勇气。黄国平在他的博士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他就是守著这片心灵“静土”,沉下心积淀自己,从炬光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绵阳南山中学,到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心灵“静土”给了他不断提升自我的勇气。
“吾心安处”是“静土”,让灵魂在静谧里生发出修养己身的繁茂枝叶,为成长带来如盖浓荫。杨绛先生认为我们寻求的至理应是“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合”,她自己亦是如此处事的。世人皆知她生前拒绝采访的事情,却鲜有人知道她临终遗言不设灵堂,一切从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她与钱锺书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令我们敬仰,她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对宁静灵魂的追求更是值得我们追随!成长中的青年啊,名利或许总为人所追逐,但这种淡泊宁静的高贵灵魂,总能为我们带来成长的养分。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追求宁静,并非“与世隔绝”,我们依然有与他人互动、交流、合作的必要性。长期囿于自我内心的一方小小天地,很有可能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因此,不随大众而失去自我、不因独处而孤僻难处,是我们每个青年都要完成的人生课题。
周国平有言:“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愿每个青年都能寻得“吾心安处”的“静土”,拥有面对困境的勇气、独处的智慧,长成一棵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
【河南淇县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标题化用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且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用“吾心安处”把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文气流畅,转折自然,浑然一体。文中引用黄国平、杨绛和周国平等人的事迹、名言,用表示过渡的词、句、段使上下文连贯,从而使得论证更加令人信服。文中多处使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向青年发出号召,不仅在内容上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而且体现出了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观点突出,论述流畅,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