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4-01-05
[作者简介]孙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健康服务业园区是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旨在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服务,促进健康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为样本,选择五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园区,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不同价值驱动下医疗服务、转化服务、研发服务、综合服务的园区演化路径、生态体系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医疗带动产业发展”是健康服务业园区演化的重要特征;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开发平台当前多由国有资本运营,通过适度的约束性规范,保证服务的品质和创新的纯化;健康服务业园区通过集聚建立起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网络,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促进信任与联合关系。得到三点启示:上海要推动多层次、多维度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为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发展演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园区,演化,价值共创,上海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4)02-0037-13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健康服务业园区是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旨在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服务,促进健康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意见的深入推进,各地规划建设的健康服务业园区多已初具规模,一类医疗服务产业园导向于临床需求,在诊疗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康复疗养、健康旅游、健康教育等新型服务业态。另一类健康科创、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区更侧重科技创新,涉及医药制造业的“上游”研发服务业态及衍生出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等。
学术界对健康服务业及其集聚业态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产业的内涵界定、业态模式、政策体系、创新网络等。在概念认知方面,国家统计局在对健康产业13大类1000多小类的分类基础上,确定了健康服务业的统计范围涉及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胡琳琳和兰宗敏(2014)提出,健康服务业涵盖了以“健康”为核心的服务提供、筹资、生产、研究等功能,形成了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体系,如规模化运营的专科民营医院和医生集团、高端医疗服务、移动医疗等,都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政策研究领域,健康服务业政策大致分为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等类型(车峰,2018)。环境型政策工具包括目标规划、法规和管理制度、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供给型政策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型政策包括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消费市场培育等。监管政策方面,提出了对新技术、新服务、新内容的监管需求(夏莺歌等,2018)。在创新网络研究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尤其涉及转化医学的创新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从个体角度来看,转化医学创新主体包括患者、学术界研发人员、产业界研发人员、商业化团队、投资资本、管理机构,从机构角度来看,则涵盖了高校、研究院所、醫院等多个创新主体,涉及的各类创新主体及相关协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如美国由各地临床和转化医学中心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每个中心都由中央政府(NIH)和其他政府机构、卫生保健机构和社区机构、产业界三部分组成(程燕林和李晓轩,2020)。也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转化医学面临的问题深入剖析,科研人员能力不足,科研项目忽视市场需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政策及法律尚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等都是影响国内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盛文奇等,2020)。不同创新主体的成果、理念存在差异,影响了其参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程度(徐宏和李万春,2020)。
当前健康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产业内涵、特点与新业态,对其空间集聚及内在运行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涉及的健康服务业园区研究多立足于转化医学视角,有较多的医学学科文献支撑,尚缺乏科学管理视角下建构理论分析框架对健康服务业园区演化过程的审视和内在机理的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价值共创理论框架的构建
价值共创研究已经兴起二十多年。最早源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创造”的思想(Ramirez.R,1999),认为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知识、经验、动机和诚实程度(Fuchs著,许微云等译,1987),形成了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另有学者认为价值共创的实质是从“企业作为价值创造者、客户作为价值消耗者”的产品主导逻辑向“企业与客户均作为价值创造者”的服务主导逻辑转变的过程(Vargo,Lusch,2004;Michel et al.,2008)。
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观念能够有效推动价值共创(Ketonen-oksi S, Valkokari K.,2019),实现价值驱动多种角色主体的共同参与。这种协作模式能够帮助克服资源和技术短缺劣势(Kahle J H, Marcon ?, Ghezzi A,2020)。价值共创成为不同主体基于共同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王发明,朱美娟,2019),它主要聚焦资源流动的渠道,可通过共创关系的建立快速有效获取多元化的创新资源,实现价值创造(王丽平,栾慧明,2019)。价值取向、共享制度、对领导企业的信任程度和环境驱动因素等各个环节均能够影响价值共创(王发明, 朱美娟,2018)。构建价值共创理论框架,旨在探讨健康服务业及其空间载体形态如何在价值驱动下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并最终实现共创目标的路径与机制。
图1 研究的价值共创理论框架构建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上海早在2018年就率先出台了“健康服务业50条”,扶持高水平社会办医品牌化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在政策的助力下,健康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空间载体也呈现出多业态、个性化的格局。针对各类健康服务业空间载体基于不同的价值驱动下的发展态势和路径,选择多案例的比较研究方法,原因在于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代表性意义和特殊的启发性(Robert K.Yin,1994)。多案例能产生比单案例研究更可验证的理论,检查多个案例是否共享有更普遍、更一般的规律。通过案例的重复支持研究结论,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和反映案例的不同维度、不同路径,形成更完整的理论并且提高研究的效度(Eisenhardt K.M,1989)。
研究选择的五个园区案例包含三种类型,一是以浦东国际医学园为代表的综合性健康服务业园区,这类园区业态丰富,规模效应较为显著,辐射面广,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二是广慈-思南转化医学园、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为代表的区域型健康服务业园区,这类园区多由区属国企运营,并结合区域的特点和定位,有各自的聚焦和侧重;三是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第十人民医院医学科创园为代表的功能性健康服务业园区,前者作为国家级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了多元办医格局,后者成为实现临床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反哺临床的新型医院附属型基地。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先后赴五个健康服务业园区实地调研,走访对象主要有:园区运营方管理层、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服务平台负责人、入驻的医药龙头企业和研发类中小企业代表、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临床监察员和协调员等,形成原始数据。
对调研过程中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与整理,梳理关键事例并贴上标签,形成基础数据库。对搜集到的二手资料如公开发布的信息、行业分析报告、企业内部资料等进行数据整理,总结出一系列健康服务业园区发展演化过程中符合价值驱动、技术关联、供需关联、制度关联、网络关联的事件,在持续比较的基础上生成一级编码概念。在编码方式上,对于调研访谈获取的数据编码为A,来自公开文献获取的数据编码为B,通过内部资料获取的数据编码为C。
第二阶段,在一级编码概念的基础上,利用主轴编码聚合为二阶主题。在与文献对话的基础上持续比较,形成医疗专业技术要求高、满足特殊需求医疗服务、提供高端消费型医疗服务等多个二阶主题。
第三阶段,通过文献、资料间的反复对比,在二阶主题基础上提炼出园区演化过程中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特征属性。一是基本医疗和消费医疗不同市场驱动下的医疗服务范畴,专业化和消费型医疗服务趋向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其中的医疗属性强调科学严谨的实际疗效,消费属性突出功能价值和服务体验。二是通过组织协调促成的成果转化范畴,具有“临床—实验室—临床”的闭环特征,在临床阶段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需要合理的组织设计链接医院资源、专家资源和医药企业研发资源,经过一系列的研发—中试—转化等环节后,最终需要有机制保障能使新药物、新疗法顺利反哺于临床应用。三是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研发服务范畴,医药产业链上的研发服务是药械创新的关键环节,投融资保障、人才支撑、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平台搭建都是医药企业研发不可或缺的要素。四是战略导向下的综合服务范畴,涵盖健康服务众多业态的综合服务,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完备的产业链,在空间腹地上往往也更有延展性,能够辐射周边。
(四)研究发现
案例研究发现,健康服务业园区在价值驱动下的演化有四种不同的路径趋向。一是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如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构建了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公立医疗资源为主的华山医院(西院),国际品牌办医的泰和诚肿瘤医院、新加坡百汇医院等,社会资本办医的星晨儿童医院、慈弘妇产科医院等。社会办医、医生的多点执业是园区提供多样化、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关键,医技共享平台的搭建为各层次医疗服务机构的协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侧重转化服务,如广慈—思南转化医学园、十院科创园,是分别以瑞金医院和第十人民医院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的“前院后厂”式园区。产业和资本回归创新本源,关注临床出发的早期项目,创新范式从过去“引进国外产品—仿制某代产品—进行国产化的探索和制作”,转变为“立足临床需求→医工融合进行产品研发→形成知识体系→实现创新迭代”,更有利于实现成果转化和产品更新。三是集聚产业链上的研发服务,如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集聚了各类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企业(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也有成熟的孵化器运作体系,涉及众多Biotech生物技术类的医药公司,规模体量不大,但是技术创新突出。由于研发技术类人才的选择偏好,这类园区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地段,拥有发达的公共服务业以及高端消费性服务业,医疗、教育、金融、商业资源丰富。四是趋向综合服务,涵盖了健康服务业的众多业态,功能更加复杂多样,如国际医学园。各类市场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参与合作创新,既有医药制造、器械制造类企业,也有研发服务类企业,既有参与临床试验的医院和研究机构,也有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支撑平台等,是门类最为齐全的健康服务业园区,带来显著的跨部门集群效应。
三、价值共创视角下健康服务生态体系的生成与内在机理分析
(一)上海健康服务业园区演化与健康服务生态体系的生成
医疗服务、转化服务、研发服务和综合服务四种健康服务业园区的路径趋向带来各类差异化健康服务业态的集聚,最终演化生成“联结多元创新主体”、“促进多边资源互补”的健康服务生态体系。
其中,空间分化带来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健康服务生态,这一演化过程也是不断细化和聚焦的过程。在需求层面,随着严肃医疗、消费医疗等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多样化的市场迅速涌现,医疗服务载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分布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业集聚的互补性,满足各类健康需求。园区作为空间载体通过集聚学习和创新环境,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健康解决方案,增强用户体验、不断创造新经济价值增长点是其价值主张。在技术层面,随着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技术复杂度与产品知识密集度提升,复杂创新越来越依赖开放式创新资源,从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剥离出来的研发服务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往往仅在医药研发的某个环节或领域具有竞争力,集聚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人才、政策等共性服務在内的正外部性。攻克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技术是其价值主张。在组织协调层面,医学成果转化涉及医生、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科学体系和语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与组织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动医生在临床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案顺利进行试验,最终转化为产品。在空间层面,是战略规划引导下的整体布局,促进了各类健康服务业态的融合集聚,市场需求、资源要素、创新主体得以有效整合,形成更为多元综合的健康服务生态体系。
(二)演化的内在机理
健康服务生态体系的演化是在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驱动下,价值创造主体、研发推动主体和服务提供主体参与构建共创关系,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协同合作,实现共创目标的过程。
医疗服务机构、医药研发企业是这一生态体系中的价值创造主体,提供诊疗服务、医药和器械研发服务;临床研究中心、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是重要的研发推动主体,关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底层技术的革新以及临床需求层面的迫切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园区运营企业和各类服务平台,如技术支持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试服务平台等是不可或缺的服务提供主体。
在健康服务生态体系动态演化过程中,各类价值共创主体间关系的“变化驱动资源整合—知识交换—制度安排”多元策略产生相应的动态更迭,最终支撑价值共创得以持续演进。
一组策略涉及市场和技术,通过资源互补,形成供需匹配;通过知识协同,实现技术创新。前者主要涉及多元化健康服务市场需求、丰富的用户服务与体验等,需要广泛依靠外部力量支持;后者涉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医药研发与技术创新等,主要依靠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支持,知识协同在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辛冲,李明洋,2022)。在市场主导和技术主导的生态体系比较中,驱动价值共创的核心条件有所不同,市场主导的健康服务生态体系中,关系嵌入为核心条件,市场价值共创来源于医疗服务机构等主体间互动与互补效应的发挥;技术主导的健康服务生态体系中,医药研发企业、临床研究中心、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创新能力是核心条件,提高内生性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
另一组策略是制度安排,包括制度对接和制度共建两个层面,通过制度对接达成共识,实现组织协调;通过制度共建集成各类功能,实现网络链接。前者是构建医生、科学家、企业家之间的对话机制,参与主体的跨边界协作将价值创造转变成更为开放的过程,价值产出逻辑从单独创造逐步变成与其他资源拥有者的共同创造。价值不仅局限于“企业—用户”二元交互,而是由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交互所创造,由此可能出现基于不同渠道的价值共创模式(万兴,邵菲菲,2017)。后者叠加了更多的功能和业态,多样化种群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元的合作关系、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异质性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实现创新能量的同化、吸收和利用(解学梅,余佳惠,唐海燕,2022)。从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等核心服务,到健康相关的健康人才教育、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健康技术服务等,各种健康服务业态体现出的多元逻辑关系是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必然选择,其中既有同种行业的集聚,也有异种行业的集聚,相互间有竞争关系和互补关系(吕拉昌和阎小培,2005)。运行模式或运行机制的交互组合是实现健康服务生态体系价值共创的最优选择。在交互组合过程中,会出现多重逻辑,可能对组织行动目标一致性带来影响,但是有些被认为是合理且重要的,即会在演化进程中被逐渐吸纳、兼容,最终形成被认可的制度,制度安排又进一步协调、促进健康服务生态体系中的各种行为。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是,“医疗带动产业发展”是健康服务业园区演化的重要特征,医生要从源头介入参与转化全过程。在医学院校、医院附近建设产业园区,引入资本、研发、转化等各类企业,促进医生与科研人员之间对接各类服务。医疗机构活跃在创新疗法的最前沿,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为患者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为医药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最新的应用场景,临床医生从源头介入参与转化全过程,和患者、科学家、研发人员等共同合作,创造新经济价值增长点。成果的转化也不是简单的转让技术,而是由临床医生与企业一同完成临床试验,直到最终拿到医疗产品注册证。在这一过程中,多样化联系空间包含着与创新、选择和反馈的互动、协调,从而激励和适应新知识的出现、扩散和采用(吴磊等,2021),园区的发展演化也从点状到区域化连片式发展和产城融合式发展转变。
二是,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开发平台当前多由国有资本运营,通过约束性的规范运作,保证服务的品质和创新的纯化。案例提及的五个健康服务业园区均是由国有资本运营的开发项目,这些市属或区属国有平台开发的园区多为标杆项目,引进了优质的创新企业。对于健康服务这类既涉及民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又具有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领域,以及涉及颠覆式技术的尖端创新领域,需要通过适度的约束性规范保证健康服务的品质,同时防止非创新功能挤占创新空间。
三是,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各类主体有分工定位,通过集聚建立起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网络,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促进信任与联合关系,以最终实现价值共创。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和服务机构有各自的分工定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以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共创。最终目标是个体在系统中的贡献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回应,即输出共同利益,包括企业获得经济回报和占有医药、医疗器械市场,医学科技、诊疗技术取得进步,同时也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提升了民生福祉,其结果表现为系统创新成果产出及系统的不断演化。
(二)三点启示
一是,上海具备满足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临床资源,可以通过健康服务业园区的演化发展,推动多层次、多维度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诊疗中心。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个体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上升,正在从被动到主动、从治疗到预防的方向发展,也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化和高品质化,有效激发了市场供应主体增加产品供给。上海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办医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外资吸引力度,放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通过公立医院、外资医院、医生集团等多元化发展路径满足需求端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加强消费医疗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商业医保支付体系建设、医疗旅游等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设定及人才认定等方面积极探索。
二是,上海要进一步强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药研发产业链。科研机构、医院、专家体系是发现靶点的人,进行前期分子的构建、靶点的评估,但他们离不开产业界的助力,只有在不同領域的科学家,产业界的技术员、技术工人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完成新药生态圈建设。当前,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权责已经逐步下放到医疗机构,减少了临床医生在规则层面的顾虑和担忧,但鼓励医院和医生承担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仍待完善。瑞金医院的“作价入股”、中山医院的“自研自用”已经走通了上海产医融合实践的示范路径,但成果转化没有固定范式,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摸索适合自身的路径。上海仍需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创新水平和医学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上海要为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发展演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政府通过税收、补贴以及提供研究经费等方式来增加科技投入,但创新活动主体对政策要素的敏感性有降低可能(唐永伟等,2021)。因此,政府发挥更重要作用是促进建立健康服务园区中各主体之间的信任、联合与协同关系,以最终实现价值共创。科技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对创新活动给予的制度激励,主要是为了培育与创新源发生复杂交互作用的创新土壤(张京祥和周子航,2021),将政策资源供给转向创新服务提升与营商环境优化,比如为多样化医疗服务创造更加健全的市场环境和监管体系,为医学科研松绑、加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保障和激励举措,为药械创新构建多元支付、科学监管等更完善的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532-550.
[2]KETONEN-OKSI S, VALKOKARI K. Innovation ecosystems as structures for value co-creation[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9, 9(2): 25?35
[3]Li P F, Bathelt H, Wang J. Network dynamics and cluster evolution: Changing trajectories of the aluminum extrusion industry in Dali,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2(1):127-155.
[4]Menzel M P, Fornahl D. Cluster life cycles—dimens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1):205-238.
[5]RAMIREZ R. Value co-production: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49-65
[6]Robert K.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1994
[7]Yeung H W, Coe N M.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J].Economic Geography,2015,91(1):29-58.
[8]车峰.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健康服务业政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6):75-81.
[9]程燕林,李晓轩.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理念:网络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0(21):197-201.
[10]郭小婷,谭云清. 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政策资源依赖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1):54-62.
[11]胡琳琳,兰宗敏.发展健康经济:中国的战略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5-58.
[12]解学梅, 王宏伟.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5): 912?924
[13]刘可文,车前进,王纯彬等.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联系、尺度与形成机理[J].科学学研究,2021,39(4):622-631.
[14]吕拉昌,阎小培.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1):117-120.
[15]罗胤晨,谷人旭,王春萌,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方产业集群研究的演进及其新动向[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6):96-107.
[16]蒙大斌,張诚,李宁. 空间交易成本对创新网络空间拓扑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医药产业为例[J].软科学,2019,33(11):22-28.
[17]切萨布鲁夫, 范哈弗贝克, 韦斯特. 开放式创新: 创新方法论之新语境[M].扈喜林,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8]盛文奇,祁琪,张雪静等.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20,101(6):574-578.
[19]唐永伟,唐将伟,熊建华.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内生逻辑[J].经济地理, 2021,41(1):58-65.
[20]王发明,朱美娟.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5) : 71-79
[21]王丽平,栾慧明.组织距离、价值共创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J].管理学报,2019,16(5) : 704-711
[22]万兴,邵菲菲.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研究进展[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7,19( 5): 89-97.
[23]吴磊,张可云,李贵才. 多样化联系空间与集群发展:基于“中观轨迹”的演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1(4):71-79.
[24]夏鶯歌,赵晓娟,陈庆锟,张福康.新型健康服务业的主要特点及监管策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10):72-75.
[25]向希尧,裴云龙. 集群企业非本地创新的空间束缚: 接近性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9):72-78.
[26]辛冲,李明洋. 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基础关系特征与价值共创[J].管理科学,2022,35(2):16-28
[27]徐宏,李万春.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研究,2020,38(3):2-7.
[28]许倩,曹兴. 新兴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知识协同演化的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1):85-92.
[29]张京祥,周子航. 创新竞租与制度激励:城市创新空间锚定的经济地理学解释[J].经济地理,2021,41(10):165-191.
[30]赵艺璇, 成琼文. 知识网络嵌入、知识重组与企业中心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 42(10): 88?10
[31]周来新.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
Sun Jie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020)
Abstract: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as a sample, five representative parks are selected, and a cross case study method is use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paths of parks under different value drivers, including medical services, transformation services, R&D services,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s. Further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a health service ecosystem that connects multiple innovative entities and promotes complementary multilateral resources.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value co-creators drive dynamic changes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knowledge ex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ultimately supporting the sustained evolution of value co- creation. A set of strategies involves market and technology, forming supply-demand matching through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achie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other set of strategies i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which includes two levels: institutional docking and institutional co-construc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docking, consensus is reached and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is achieved. Integrate various functions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to achieve network connectivity.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medical driv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and doctors should interven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entir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he source.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are currently mostly operated by state-owned capital,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restrictive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s. The various entities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 ha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ositioning, and establish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stakeholders through aggregation.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s to promote trust and alliance relationships, ultimately achieving value co-creation.The study provides three insights: Shanghai need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medical service system,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chain guided by clinical needs, and provide comprehensive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Key Words: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Evolution, Value Co-creatio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