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讲“小张的故事”

2024-06-06 00:00:00秦宁丰
铁军 2024年6期

邓子恢的部下廖卓之原任新四军四师九旅统战科长,此前还担任过联络科副科长,长期在国统区做统战工作和沦陷区敌伪军工作。后来旅部调其担任民运科长,他思想上有疙瘩。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四师政委的邓子恢知道后,找廖卓之谈话,像拉家常一样,讲了他的警卫班长小张的故事。

1939年7月,小张所在的游击队在睢溪土型村和日军打了一仗,战斗中小张负伤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4位老乡抬着他在迅速赶路。小张吃力地问:“你们抬我到哪里去?”老乡一看小张醒过来了忙安慰说:“小同志,你放心,咱们自有安排。”一夜之间,翻山涉溪,把小张抬到了萧县的上桥村。谁知刚到上桥村,发现一小队日军向村子走来。一位大娘急忙把小张他们拉进屋里,并说:“用不着慌,我有办法。”一会儿日军闯进了村子,就在这紧要关头,不早不迟,村里突然飞出了七八只鸡到处乱窜。日军一见,垂涎三尺,呜里哇啦四处撵鸡,捉到手后嘻嘻哈哈扬长而去。这时大娘急忙引着小张他们转移到隔壁一个村庄。

萧县人民救了小张,泗县人民也救过小张。有一次,小张所在的游击队准备攻打泗县关帝庙据点,上级派小张先去侦察。小张摸到关帝庙时,天刚放亮。当小张躲在圩子外的麦垛边细细观察时,不巧被圩子里站岗的伪军哨兵发现。“干什么的?”伪军哨兵吆喝道。就在这紧急关头,一位老乡走上前来,很快地扫了小张一眼,高声答道:“喊什么,这是我的喜娃呀。”接着老乡假装生气地向小张大声喊道:“你懒得皮上出油了,还不赶紧把草给我拾去。”说着向小张丢了个眼色,小张急忙卷起一捆麦草跟他走了。老乡把小张引到村口,紧紧握着小张的手说:“小同志,你赶快离开这里,以后要小心呀!”当小张说明了来意,那位老乡欣喜若狂:“总算盼到你们了!”接着便详细地向小张谈了据点里敌人的情况。3天后,游击队顺利攻克关帝庙,一举歼灭敌200多人。

讲完这两个故事,邓政委接着说:“淮北地区人民不但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我们的抗日战士,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游击队,保证了我们游击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邓政委继续讲小张经历的一件事:那是1939年,小张和两个同志在宿县陈村一带养伤,当小张他们伤愈返回部队时,附近七八个村的老人纷纷带着儿子找来,一定要小张他们带孩子们去打日军。不少人还随身带来了枪支,这是国民党部队溃败时遗弃下来的。这次小张他们伤愈回部队,整整带了100多人,100多条枪,后来正式编为一个连。

随后,邓政委继续讲述小张的故事。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领导一再要求小张他们坚持潘山游击区的斗争。当时,游击队的生活极其艰苦,能喝上一碗照见人影的稀糊糊就算改善生活了。当地群众宁愿自己吃野菜、饿肚皮,也要把省下来的粮食给游击队。最感人的是,周围敌占区的人民常常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重重封锁,把自己平时省吃省喝积攒下来的粮食送到游击区。潘山南部有个小村庄,只有7户贫苦农民,听说游击队生活艰苦,一下就送来了200多斤粮食。

邓政委最后转入正题,说:“我们的队伍所以能成为铜墙铁壁,就是因为有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民运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所以希望你们全心全意把这个工作做好。”廖卓之听得津津有味,思想疙瘩无形中就解开了,自此愉快地干起了民运工作。几十年后,廖卓之还清清楚楚记得当年邓政委找他谈话的场景。

(责任编辑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