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亮剑苏北

2024-06-06 00:00:00夏学海
铁军 2024年6期

钟伟

主动请缨

1942年11月,苏北日军发动了第三次大“扫荡”。在这极为严峻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发展地方抗日武装,更加灵活地开展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陈毅提出“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武装主力化”这一特殊的建军、扩军办法。

常言道,不经巨大风浪,不会有伟大事业。在空前险恶、残酷的形势下,从红军时代起就一直担任政治宣传干部的钟伟多次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杀敌,终于如愿以偿。

1942年11月下旬,钟伟从抗大五分校代校长的岗位上调任新四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四支队支队长,转为军事指挥干部,可谓临危受命。

四支队主要力量是由淮阴大队、涟水独立团和涟水县总队等地方抗日武装与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一部组建而成,武器装备差,亦无正规作战经验。这样的队伍怎么能肩负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呢?

钟伟上任的第一天,就开始盘算如何“磨剑”,提高部队战斗力。首先,他以身作则,狠抓部队的政治教育、军事整训,组织编写军事训练教材,组建教导队,开展大练兵运动,快速解决指挥员“只会当兵,不会当官,只会自己冲锋,不会指挥战士们协同冲锋”的状况,以每一个单兵的技能本领,汇聚成高效战斗之势。二是千方百计改善武器装备,改造迫击炮,制造“土坦克”,这些花钱不多的新式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三是创造了“挖沟近敌”“麻雀战”“臭狗战”“火牛战”等民间战术,对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攻击的成功率。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四支队边训边战,辗转于宿迁、涟水、阜宁、淮阴等地,很快地成长为苏北新四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

智取不蛮干

1943年3月,日军侵占苏北高沟、杨口后,大肆筑碉堡、建炮楼,以高沟、杨口为主要据点,在其四周又建立了20多个小据点,严重威胁新四军三师的安全,给四支队的抗日斗争也制造了很多麻烦。

钟伟琢磨着拔掉高沟、杨口这两个大钉子。但是,日伪在高沟工事修得十分坚固,而且其守卫兵力雄厚,武器装备精良,对外狂妄地吹嘘“铁打的高沟”。

钟伟在办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钟伟多次派侦察员潜入高沟镇内,将高沟四处地形和兵力部署、火力配备摸得一清二楚。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部队攻打大炮楼的训练,比如,爆破、爬云梯、坑道作业等。

1944年4月19日晚,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钟伟率领四支队与淮涟地区的地方武装对高沟发起突袭,拉开了高沟、杨口战役的序幕。

四支队十一团在团长彭金高、政委王成美的率领下,扫清张庄、伏村等高沟外围据点的战斗进展顺利,几乎没有费什么大的周折。接着又连续攻占敌人13个炮楼,不到一天就拿下了高沟的南门、小北门和水潮门。北门系高沟守敌的防御重点,是一个非常难啃的硬骨头。支队警卫连专门组成了奋勇队,使用“土坦克”,三次猛攻均未成功。警卫连长打红了眼,立即要组织第四次强攻。

关键时刻,钟伟召开支队作战会议,和大家一起总结这几次进攻的经验教训。大家一致同意不再强攻,而是改用“挖沟近敌”的战术。钟伟随即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要求各团都要不怕疲劳、不怕麻烦,花大力气突击挖沟。

此时,高沟附近的新安镇、杨口和丁头庄的日军、伪军都出动了,他们兵分3路,共2000多人杀奔高沟而来。

钟伟命令各部“保持沉着、冷静,不要急忙开枪!”当把敌人放近到只有20余米时,钟伟一声令下,十团的枪炮一齐开火,大把大把的手榴弹扔向敌群,日伪军瞬间死伤一大片,其余的都吓得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这时,钟伟命令,摆开“火牛阵”。突然间,四支队的阵地上冲出几十头大水牛,水牛的尾巴上燃烧着蘸满了汽油的棉花,在剧烈疼痛的刺激下,这群水牛扬开四蹄狂奔,咆哮向前,在敌军中横冲直撞。日军哪里见过这阵势?猝不及防之中,有的被水牛踩踏在蹄下,有的被水牛的犄角顶上了天,余者无不魂飞魄散、抱头鼠窜。

至25日晚,高沟战斗全部结束。乘大胜之威,四支队十二团与涟水总队又拿下了高沟东面敌军的灰墩据点。十旅领导遂调集部队,乘胜攻占杨口。

高沟、杨口战役历时16天,击毁敌炮楼150多个,歼灭伪军2200余人,击毙日军144人,缴获各种枪支1164支,机枪11挺,炮3门,掷弹筒31个,收复了六塘河两岸的广大地区。

新四军三师授予四支队十团“攻必克”、十一团“守必坚”的奖旗各一面。同时,四支队有50余名指战员获得三师授予的“战斗英雄”“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1945年4月中旬,三师领导遵照党中央关于“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示,决定集中十旅的四支队、一支队、八旅3个团和三师特务团等部11个团攻歼阜宁之敌,以实际行动迎接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当时阜宁城由伪军孙良诚部第五军的四十二师和暂编三十三师等5600多人据守。伪五军军长王清翰得意地吹嘘:“阜宁城防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24日深夜,十旅四支队迅速地将阜宁城东北大顾庄之敌紧紧包围,以雷霆之势连续摧毁伪军7个炮楼及其主要火力点。听到大顾庄被新四军围攻,王清翰亲率3路兵马1000余人赶来援救,当即遭到四支队十一团的迎头痛击,一支队和八旅二十二团也从敌军侧后杀上来,援敌唯恐被断了后路,遂仓皇窜回阜宁城内。

4月25日下午,十旅四支队和八旅二十二团等部对阜宁城发起总攻。有了高沟攻坚的经验,此次四支队信心十足,在炮火的掩护下,一举攻占了城东的敌军重要据点三官殿。随即,又从南北两面向水龙局发起猛攻。四支队的指战员熟练地使用“挖沟近敌”战术,节节向前推进。战斗持续到26日凌晨,水龙局残余之敌全部缴械投降。

阜宁之战,击毙敌军300多人,俘虏伪三十三师副师长邓立东等近3000人,缴获迫击炮7门、轻重机枪47挺、掷弹筒27具和大量枪支、弹药。

1938年,钟伟(左一)、苏振华(左二)、张政光(右一)在延安抗大合影

新四军军部首长通电嘉奖三师,延安新华社和《解放日报》也高度评价了阜宁战役的深远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出手就是两大胜仗,不久,钟伟被提拔为新四军三师十旅副旅长。

淮阴立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出于反共打内战的需要,迫不及待地将淮阴伪军潘干臣部改编为国民党第六军第二十八师,任命潘干臣为“国民革命军先遣军司令”。

新四军三师命令十旅旅长刘震任前线总指挥,钟伟为副总指挥,统一指挥十旅、三师特务团和苏北军区新二团等部攻打淮阴城。三师参谋长洪学智也亲临前线指挥。

从8月27日开始,先后奔赴淮阴的十旅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和三师特务团,以及淮海军分区新二团等部,经过几天激战,至31日晚已扫清淮阴城外围的杨庄、王营、西坝、码头等34个敌伪据点。淮阴城已经被新四军十旅等部包围得水泄不通。

这边,三师攻打淮阴城的各项战前准备工作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那边,潘干臣也命令部队在城墙上赶修大量工事。潘干臣狂妄地宣称:“淮阴城固若金汤,新四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奈我何!”

新四军三师特务团等部队两次攻击淮阴南门均告失利,伤亡较大。前敌总指挥刘震压力很大。看着旅长在焦急地苦思破敌之策,钟伟待不住了,他主动请战,对洪学智、刘震说:“让我带人去打!保证3天之内拿下淮阴!”

这时的钟伟刚刚30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

三师参谋长洪学智和十旅旅长刘震对钟伟和二十八团团长彭金高、师特务团团长郑贵卿等人说:“你们担子很重!回去要好好准备,一定要打个漂亮仗,打出我们新四军的威风来!”

此时,钟伟已经胸有成竹,他直接指挥他的老部队十旅二十八团,即原来的四支队主攻淮阴,十旅二十九团和师特务团担任助攻,射阳独立团和新二团在城西北佯攻,并采取3条攻城措施。一是选择合适的突破口。避开大片的开阔地,弃敌火力弱的南门,选择敌火力强,但面临繁华商埠,运河码头,便于隐蔽行动。二是挖地道近敌。钟伟亲自指挥,在离城墙50多米的一座小平房内,挖一条地道通敌人东门的一个大碉堡下面,在里面装满炸药,实施重量爆破。三是采用三国时“官渡决战”之术。在靠近城墙的一些楼房上,用装满泥土的麻袋和门板等,搭建十几个比城墙还要高出几米的火力发射台,居高临下,有效地发挥火力攻击作用。

总攻前,二十八团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动员。钟伟强调:“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二十八团能打硬仗的光荣传统,真正打出威风来,一举拿下淮阴城!”他号召全体官兵上了战场要敢于拼杀,敢于刺刀见红。他提出的“谁是英雄,谁狗熊,战场见分晓!”“解放淮阴城,活捉潘干臣!”“坚决当英雄,决不做狗熊!”等口号,成为激励全体指战员的精神动力。

总攻时间定在9月6日下午2点,这是完全出乎敌人预料的时间。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妙招。

6日的一早,天空乌云密布,蒙蒙细雨不停。上午9点,突然枪炮声大作,敌人立即轻重武器一齐开火,疯狂地进行还击。后来看到新四军的炮火越来越弱,潘干臣认为,这是新四军虚张声势。并说:“就是借他们10个胆子,新四军也不敢在大白天向我坚固城防发动进攻。”

下午两点,总攻的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震响,一股巨大浓烟飞卷着无数沙石直冲天空,只见淮阴东门旁的大炮楼一下子被炸飞,两旁的城墙瞬间也被炸开了十几米的大口子。紧接着,二十八团架在射击高台上的改装迫击炮,轻、重机枪居高临下,一齐猛烈轰击扫射,炮弹、子弹倾泻而下,如同暴风骤雨,打得敌军根本抬不起头来。

一营二连五班班长曾家良一马当先,把红旗插上了淮阴城东门。这时,钟伟看了看手表,才刚刚过去5分钟!二十八团突破东门后不久,其他部队也分别从淮阴城东南、西面和北面杀入城内,双手沾满了苏北人民鲜血的大汉奸潘干臣被当场击毙。仅1个多小时就全歼守敌近万人,结束了整个战斗。

当时的《苏北报》热烈赞扬此战“创造了迅速解决战斗的光辉范例”,是新四军“苏北首次光辉战绩!”

攻克淮阴不久,钟伟即升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旅长。后来在东北战场上,钟伟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第十旅和后来改编的二纵五师,叱咤风云,屡建奇功,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中赫赫有名的头等主力师。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