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七七日报》成立,它由1939年7月7日鄂豫边区党委创办的《七七报》和1940年2月创办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后改为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报《挺进报》合并而来。
从历史沿革来看,《七七报》和《七七日报》一脉相承,是基于鄂豫边区革命形势的变化对根据地的文化宣传机关所作的调整,是鄂豫边历史最长、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报纸。这份报纸后来被李先念誉为“我们的政治大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9年7月7日,鄂中区党委决定创办《七七报》,同年11月,鄂中、鄂豫边、鄂豫皖等区党委撤销,成立统一的鄂豫边区党委,《七七报》成为边区党委的机关报。从1939年7月7日创刊到1946年6月24日中原突围前夕停刊,其间《七七报》改编为《七七日报》,前后出刊共有7年时间。
1946年元月10日,国共停战命令下达。中原局决定将《七七报》改为《七七日报》,第一三两个印刷厂和印钞厂、部队的制图所也都集中合并,担负起《七七日报》的出版任务。
1946年元月14日,《七七日报》第1期(总第374期)出版,每天出一期,从未脱期,为四开两版白报纸两面印刷,报头在一般顶端居中,整个版面具有大报的气派。直至中原突围前夕6月24日停刊,总计162天,共出版了162期。这段时间不长,但却是报社组织最健全、阵容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阶段。
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宣化店处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笼罩着蒋介石正阴谋发动内战的乌云。《七七日报》鲜明地宣传我党我军的和平诚意,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的阴谋,国内和国际上都密切关注。
1946年4月11日,《七七日报》在发表“中原军区不顾反动派的阻挠,仍坚持执行整军复员方案”消息的同时,刊发了《谁在忠实执行整军方案,谁在破坏整军方案》的社论。6月12日,该报在发表揭露国民党“对执行组调处阳奉阴违,蒋军又犯路西及(黄)陂安(陆)南”消息时,刊发《决不容好战分子燃起中原战火》的社论,指出“中原军民现在是到了应该更充分地加强自己的力量与准备随时自卫的时候了”。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区武汉的进步报纸,也用消息和言论的武器进行巧妙的舆论战。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悍然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原部队被迫突围。
1946年6月24日,《七七日报》第535期发表了“停刊启事”,就地销毁了报纸、文件和印刷机。26日,报社全体人员随主力部队投入悲壮的突围战斗,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之中。
《七七日报》当年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报社担任过编辑和记者的有马剑平、李凌、甄劲虎、易史、李游、雷迅、祝季伟、高晒、赵季等几十人,所有的报社成员都是党的新闻战士,整个报社是党委机关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战火纷飞、孤悬敌后的条件下,坚持出报,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报道当地军民最关心的重大事情,为我党的舆论宣传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