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声,杜鹃绽放。继安徽宣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广德成功举办首次学术交流会后,根据六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协议安排,今年由芜湖市承办第二次会议。4月25日,新四军暨“探寻根据地走进三公山”学术交流会在无为市昆山镇圣大农宝农庄举行。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领导、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的领导和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的领导及六市县研究会的领导、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领导等60多人出席会议。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肖本如主持会议。
三公山又名三官山、东顾山,位于长江北岸,枞阳、庐江、无为3县交界处,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抗战时期,它既是巢无根据地的对外屏障,又是新四军七师向西、向南发展联系五师的纽带,与皖中、皖赣、皖鄂抗日根据地遥相呼应,因为它的战略地位重要,一直是新四军和日、伪、顽必争之地。
无为市组织部长陈兆强首先致辞。他代表无为市委、市政府向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无为是红色热土、英雄故里。在这里走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成就了一位抗日名将戴安澜、输送了两名“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和红色作曲家吕其明。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房列曙以题为《从皖南事变到艰苦抗战中的辉煌战绩》作了主旨报告,他从5个方面介绍了新四军成长壮大的历程、皖南事变的背景和重要的历史节点。他说,用好用活新四军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我们应担当的时代重任。
会上,芜湖市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戴尉华的研究成果介绍和影像短片,使主题研究元素丰满,视觉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陈为民以题为《皖南事变与宁国》、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以题为《关于新四军皖南游击队绝地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与细节评述》、铜陵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傅凯以题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铜陵突围》、池州市东至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办公室主任章龙林以题为《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在沿江抗日根据地的灵活运用》、马鞍山市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调研员沈隆坤以题为《烽火1941:困难与斗争》、无为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以题为《无为“皖南事变”突围将士的集结地》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此次活动,以《皖江风云》为书名集结合编了37篇学术研讨论文。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魏志光在发言中说,此次学术研讨会开得很好,首先是会议主题选得好,其次是会议会址选得好,再次是开门办史形式好。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路奇在会上发了言。他说,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出发地、首战地和主战场。如果说1938年6月17日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江南“处女战”的话,那么一个月前的5月12日巢县蒋家河口战斗,则是新四军在江北对日军打响的第一枪。展开于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有力地消灭和牵制敌人有生力量,配合了正面战场,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我在《抗日战争史——新四军卷》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无为地区大作为。”这是对无为抗战的历史定位和高度评价。近年来,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编纂《新四军在芜湖》的基础上,注重在红色史料挖掘整理上下功夫,与无为研究会一起着重搜集整理三公山抗日根据地历史,取得了明显成果。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戴安澜烈士故居和陈列馆、抗战时期地下情报站、昆山镇三公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革命史迹陈列馆。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