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1906—1941),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宝庆县梅神村袁家台(今属邵东县)一个棉絮手工业者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毛泽东、田汉为学习榜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来,率部在海陆丰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赴湘鄂赣苏区工作;1929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起,他历任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第八军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参加长征,翌年到达陕北。1936年后,曾任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大政治部主任、抗大二分校政委等职务。1938年3月起,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委员等,协助叶挺、项英,组织部队向敌后挺进,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壮大部队,建立抗日根据地。他十分重视党在新四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组织开展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政治工作、教育宣传工作制度等,主持编写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受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英勇自尽。2014年9月,入选中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
醉如兄鉴:
元月十三日来信收悉。
粤汉失陷,意中事也。数月来一切均在好转之中:国内团结愈坚,国外援助益多,惟危机尚未渡过,抗战正待长期坚持。我们对中日战争之认识及前途之预测仍是乐观的,详见解放报□期之《论新阶段》①,请兄购阅研究便知。我军在江南作战,历十个月,先后作战二百余次,均获胜利,故士气益胜,武器人员均有补充,特别在江南人民中,已树立坚固不拔之信仰,如果不是因环境之某种限制与困难,则江南寇焰之扫荡,亦非难事也!
江南之敌正嫉视吾人如眼中钉,现在沪集会,[承]认过去进攻江南游击队完全失败,拟重新增调兵力,大举进攻,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应付中,我们有十年长期的斗争锻炼,加上一年来对日作战之实际经验,任何困难均非我们所畏惧,我们正准备在今年给敌人以更大之打击,不久当续有捷报奉告也。
家中常通讯,惟此间经济困难异常,对家中仍无法在物质上有所帮助,殊为抱歉。中国正在伟大的转变时期,最近数年将决定民族的生死存亡,家中如能勉强从节俭中渡过此困难时期,即是万幸,殊不必为个人与家庭将来之温饱计也。因此仍望吾兄能独立支持,但至万分困难时,弟自当视力之所及,分任艰巨也。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移驻宝庆,负责人王凌波为弟之同事,曾去信联络,并嘱便中照料家事。现敌以权力窥伺西北和西南,从两翼包围中国,企图在截断中国之一切外援路线,故华中战事沉寂,宝庆更无顾虑,此点请兄放心。
付上敝部出版之《抗敌报》②数期,籍知此间之概况。此后并当继续寄奉。
一涵已有孕,大约五六月分娩,此间后方环境仍安静,甚适宜休养,女伴亦多,一切自知珍重,请勿悬念。
西北情形正紧张,西安是经常在空袭威胁中吧③,今日之战争是立体性的,在对空方面说来,恐怕我们前方还较后方安全,因此弟甚担心及此,望为珍重是视!
子荷兄及贵署同事,近况若何,便中烦致意问候。
弟醉涵
2月19日
解读:袁国平的这封家书写于1939年,他在信中向哥哥袁醉如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分析了形势,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希望。信中说,尽管由于敌强我弱,广州、武汉失守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几个月以来,形势在逐步好转:国内各党派的团结大局在逐步加强,国外的华侨捐助和苏、美、英等国的援助在增多,只是目前中华民族还处在危机之中,抗战需要长期地坚持。我们共产党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就像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所阐述的那样。
二是面对现实,介绍了新四军艰苦抗战的情况。信中说,10个月来,新四军在皖南先后作战200多次,获得了胜利,鼓舞了士气和民心。武器和兵员得到补充,在皖南人民心中逐步扎下了根,树立了坚固不拔的信念。目前,长江以南的日军正从上海会集军队,大举进攻新四军,对此,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抱有必胜信心。
三是得知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得到兄长的支持;并对自己无力报效家庭感到惭愧。当时,新四军经费不足,物资匮乏,实行供给制。全军指战员只发少量薪饷,每人每天1角钱菜金、1斤8两米(旧制1斤等于16两)。米、钱不发给个人,只发给连队,由事务长安排使用。袁国平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不贪污、不舞弊,刻苦俭约与士兵同艰苦”,身无分文,实在无力资助哥哥持家。袁国平为了革命,把子女寄养在乡下。两个女儿,1个死于贫病无医,1个给人做童养媳;儿子幼年贫困失学,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
四是惦记家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问候平安。信中提到,妻子邱一涵怀孕了,五六个月后即分娩。邱一涵,比高大消瘦、戴着眼镜的袁国平小一岁,湖南平江人,个子矮小,当时体重不足80斤,穿着朴素,工作积极,胸襟开阔,待人宽厚。她出生在革命家庭,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土地革命。她是埃德加·斯诺笔下的参加长征的30个女红军之一。袁国平改名袁裕,字醉涵。“涵”字,也许就暗示着妻子邱一涵。袁国平和邱一涵,夫妻恩爱,伉俪情深,是1940年新四军军部表彰的艰苦奋斗、生死相依的3对“模范夫妻”之一。两人于1928年在湘鄂赣工作期间相识、相知、相恋,1929年经组织批准结婚。袁国平曾赋诗曰:“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好比茅台酒,醇芳与日加。”除了提到妻子,还因为西北形势紧张,西安多次被空袭,袁国平还时刻惦记着哥哥,希望哥哥在西安注意安全。哥哥也时刻关注弟弟的安危。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哥哥袁醉如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询问弟弟袁国平的下落。办事处主任伍云甫请示八路军总部后,受叶剑英委托,告诉袁醉如:“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英勇自尽,壮烈牺牲。”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进行疯狂围剿,袁国平大义凛然,他在动员部队时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新四军经过几天几夜的誓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仍然指挥部队继续突围。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激烈战斗中,袁国平不幸身中4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饮弹自尽。这位年仅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更将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他用生命谱写出了一曲优秀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雄凯歌。
注释:
①《论新阶段》是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报告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总结抗战以来15个月的经验教训,着重讲述了统一战线问题及战争和战略问题,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和步调。
②《抗敌报》,是袁国平1938年5月主持创办的新四军机关报。三日刊四开,报头由周恩来题写。皖南事变前,刊出了221期,发行8000多份。
③袁国平写此信时,身在皖南泾县云岭,胞兄袁醉如在西安。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三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