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旺原为第二十一集团军六十一师一八二团,即著名的“铁锤子”团特务连侦察排班长。他服役7年,习武精武,成为部队训练尖兵。
他退役回乡后,部队传统不丢,军人本色不变,艰苦创业,偿还父债;卖房救母,养嫂送终;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创办保安学校,免费培训退役士兵,成长为一名退役军人优秀标兵。
张志旺出生在河北冀州一个红色家庭。冀州是革命老区,抗日时期属冀南抗日根据地。父亲张彦春15岁参加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负伤,为了不拖累部队,回乡养伤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奶奶焦大金一辈子追求进步,战争年代是支前模范,和平时期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老人家70岁的时候,还志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红色家庭的耳濡目染,让张志旺从小就有一颗报国之心。
1989年3月,17周岁的张志旺应征入伍。车站送行时,老父亲摸着他身上崭新的军装落泪了:“志旺啊,别忘了你是一个八路军老兵的儿子,什么时候也不能给你奶奶和我丢脸!”
就这样,张志旺来到了甘肃兰州军区某快速反应部队。在团史室内,他看到了那面血红的“铁锤子”大红旗,知道了这是一支新四军的老部队,知道了前辈的光荣。1941年11月中旬,部队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路西地区进行的大桥镇战斗中担任主攻,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1100多人,被新四军二师授予这面“铁锤子”大红旗,叫响了“铁锤子团”的称号。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先后隶属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和平时期,该部多次执行维稳处突、抗震救灾等任务,部队秉承了能战能胜的优良传统,十进贺兰、三上高原,亮剑洮南,扬威藏北,为强军事业续写了光辉篇章。
张志旺下决心当一名“铁锤子”战士。他的父亲张彦春天生就力气大,曾经一拳打死过一头发疯的毛驴。张志旺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力气大得吓人,部队标准重量的哑铃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训练需求,他在哑铃两头分别焊上了一个2.5公斤的铅球,这样一来,他的哑铃就比别人的重了10斤。他冲班长憨憨一笑:部队配的哑铃太轻了,这样练,才过瘾!
张志旺人高马大,又是从农村出来的,吃苦耐劳不在话下。训练中,他主动给自己加码,别人做一遍,他做两遍,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处处是伤。一觉醒来,没有结痂的伤口渗出的血会和被褥粘在一起。第二天听到起床号的时候,他跳起来整理内务,伤口被被褥拉扯的剧痛一阵阵袭来,可一上训练场,张志旺就完全忘记了伤痛,动作一丝不苟,训练毫不含糊。淤青挨着淤青,伤口叠着伤口,和伤痛一次次地拉锯过程中,张志旺练出了一身钢筋铁骨。凭借顽强的意志,刻苦训练,他被部队树为训练标兵。1991年5月,19岁的张志旺入了党,年底被任命为班长。
从1991年到1995年,张志旺连续5年拿到了全师侦察兵专业比武第一名,获得了全军优秀侦察兵、兰州军区优秀士兵、优秀班长等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两次,他终于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个响当当的特种兵。
他参与过地方造纸厂的火场救火,冒着被烧伤的危险带头冲进火场灭火,事后受到团部嘉奖。
1995年5月,张志旺当兵7个年头了,部队为了留住这棵好苗子,向上级提出申请,准备给他直接提干。这时,家乡传来父亲因脑血栓、肺心病离世的消息。那段时间,张志旺正带队参加全军的军事比武。噩耗传来,如同五雷轰顶。张志旺记得最后一次从部队回乡探亲,到了归队的时候,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非要亲自送他去车站。路上,老父亲花了7角钱,买了10个烧饼,让张志旺带在路上吃。张志旺却要把烧饼留给父亲,两个男人推让了半天,最后张志旺带着3个烧饼上了火车。火车缓缓驶离站台的那一刻,从车窗里朝外看去,老父亲花白的头发、弓着的腰是那么显眼,张志旺望着捧在手里的3个热乎乎的烧饼,泪水止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那一刻,他才发现:那个曾经跟锄奸队长两个人就敢下伪军头目枪的父亲,那个曾经骑着战马在枪林弹雨中向敌人冲锋的父亲,那个忍受枪伤复发一声不吭的父亲,这次,是真的老了!现在老父亲离开了,母亲体弱多病,大哥、三哥都不在身边,二哥从小多病,家里的天塌了,娘可怎么办啊?
部队首长希望他留下来,张志旺却主动提出:放弃提干,退伍还乡去照顾老娘。
他对部队首长说:“请首长放心,我永远都记着自己是红军师铁锤子部队出来的兵,从部队到地方,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哨位继续执勤。将来如果部队有需要,一声召唤,我一定马上归队!”
1995年底,张志旺退伍还乡。
家里为父亲治病、办丧事和母亲治病,一共欠下了3万多块钱的债务。2000元的退伍费一下就花光了。张志旺拿着账单,挨家挨户去登门感谢借给钱的人家,重新打了欠条,说:“父母留下的债,由我张志旺来还!”
为了还债,张志旺带着邻居大娘给的10块钱,辞别了母亲要去石家庄打工。凭借双手能举起200斤圆木的一身硬功夫,应聘成为一名公司的保安。此前他在石家庄火车站已经滞留6天,没能吃上一顿饱饭。应聘成功后,张志旺终于吃上了7天以来的第一顿饱饭,2斤大饼、2袋方便面一扫而光。很快,他就当上了保安队副队长、队长。他按照部队的训练要求,训练保安。经他训练出的保安个个生龙活虎,纪律严明,其他单位有事的时候,都会到这里来借保安,甚至还有人专门过来挖墙脚。几个月后,老板看到张志旺专业技术过硬,为人正直朴实,于是推荐他到深圳的一家公司担任高管的安保助理,月薪1万元。
深圳方面给他汇来3000元机票钱,张志旺汇给母亲2000元,给体弱多病的二哥500元,自己拿着500块钱坐硬座火车到了深圳。
在深圳,他用4个月的时间还清了父亲看病时欠下的3万元债务,兑现了与乡亲们的承诺,他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让他每一个汗毛孔都感到清爽。
张志旺在深圳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深圳大干一番。此时却得知母亲病重,张志旺是个孝子,当即辞去深圳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公司老总再三挽留,无奈张志旺去意已决,老总对他说:老人病好了,你随时可以回来,要是有和你差不多的退伍军人推荐过来,公司将给予同等的待遇。
这让张志旺突然想起:自己的老部队每年都有不少战士退伍,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没找到工作,没找到工作的这些战友,会不会也和自己刚退伍时一样,正在苦苦寻找出路?如果自己能够办一所学校,把这些没有找到工作的战友集结起来,统一培训,统一给他们推荐工作,那不就解决大问题了?
说干就干,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创建培训学校,办执照,找场地,聘教官,招学生……1998年9月,冀州士心职业培训学校在冀州市杨孔五村附近成立,“士心”的意思就是战士的初心,张志旺对外宣布:退伍兵学员全部免费,而且帮助就业。
但办学之初,免费也没人来,为何?不相信呗!免费,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冀州区码头李镇王明庄村退伍军人王延臻就让张志旺三次登门相请。
第一次张志旺来到王延臻家,告诉他免费培训并介绍工作时,让王延臻的父亲王铁岭给“请”了出去:培训技术介绍工作还一分钱不要,上哪儿找那好事儿去?去去,别骗咱老百姓了!张志旺却不生气,第二次又拎着礼品登门,还带来了一些学校的照片,父亲王铁岭看了照片,依旧不同意,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太老实,外出打工容易上当受骗,不如在家种地。
一连两次吃了闭门羹,张志旺的倔劲儿上来了,第三次上门,这让王铁岭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把张志旺让进屋。王铁岭吭哧了半天才说:“张校长,你以后别来了,实话告诉你,我不可能让你把我儿子带走!”张志旺笑眯眯地看着王铁岭问:“老哥,没事儿,您不同意,我是不会带走你儿子的,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王铁岭看了看张志旺说:“那我可就实话实说了,我可听人家说了,你只会冒傻气,干傻事,当傻人,别人提干你退伍,别人发财你吃苦,我儿子本来就老实,跟着你学,还不越学越傻了?”张志旺一听扑哧笑了,说:“王大哥,既然你说到这里了,我还真得跟你多唠叨两句。有人说我傻,我认,可我傻有傻的道理,自己提干和照顾老娘,哪个重要?帮助战友过上好日子,我有什么错?要是说这么做是傻,那我还真不当什么聪明人。”王铁岭听后有些动容了,他惭愧地说:“兄弟,俺看出来了,你是真心实意想帮俺,我不该听风就是雨,像你这样有情有义的汉子,把儿子托付给你,我一百个放心!我这就打电话让他回来,跟你去上学!”王延臻进入了士心学校后,在张志旺悉心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保安的基本技能。张志旺专程去外地几家保安公司考察,最终帮王延臻选择了天津的一家保安公司,带着给王延臻买来的崭新被褥,张志旺亲自开车把王延臻送到天津。工作后的王延臻每月四五千元工资,管吃管住,还给交保险金。父亲王铁岭高兴得合不拢嘴儿,专程登门感谢张志旺。
这些年张志旺先后帮助过5000多名战友就业,资助了40多万元帮助战友创业。不论是新兵入伍、老兵退役,还是每年的“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要回到部队参加活动,为新兵做报告,为将要退伍的战士谋出路。
张志旺说:“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退役军人,一名普通百姓,兼具三重身份,在推进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方面我有着最大的优势,我会尽自己所能,让老部队的战友都安心服役,让每一名战友退役后都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保安培训之外,张志旺还举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为父老乡亲开辟出一条科技致富的道路。他买来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喷洒农药无人机,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困难学员减免学费。他中午对学员全部免费管饭,馒头、猪肉粉条大锅菜随便吃。不但学员们吃,许多来回路过的村民也来吃,张志旺笑脸相迎。每天100多人吃饭,看他们吃得高兴,张志旺感到由衷的幸福。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25年来,士心职业培训学校举办各种培训300多期,培训安置各类农民技术人才3.6万多人,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张志旺的母亲每年都因哮喘住院两三个月。张志旺每次都陪在身边,悉心照料。
张志旺陪护病重母亲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二哥二嫂。张志旺的二哥和二嫂是一对特殊的组合,二嫂比二哥大20岁,只比张志旺的母亲小1岁,他们一生没有子女。那年,年长他16岁的二哥突患中风瘫痪在床,二嫂又得了气管炎、肺心病,二哥一家陷入困境。那时,张志旺的培训学校刚刚搬迁回村里,开销很大,可就是这样,他给二哥二嫂准备的生活用品从来没有少过。夏天,他买来电扇;刚一入冬,就拉来了煤,安上了暖气,尽量让他们生活得舒适。他还从村里雇了一名妇女来照顾二嫂,为方便治疗,同时在村卫生所立了账户,不论他在不在,只要二哥二嫂需要治疗,诊治费就直接从账户里支取。
2005年冬天,二哥、二嫂相继去世,特别是二嫂去世时,负责安排丧事的人犯了难,按照乡里规矩,父母去世,得有子女打幡抱罐,但二哥二嫂膝下无后,张志旺想都没想就说:“二嫂岁数大,像长辈一样,我来为嫂子送终。”但这话却惹得母亲不高兴了,哪有兄弟给嫂子打幡抱罐的道理?为了说服执拗的母亲,张志旺在母亲面前整整跪了一上午。给二嫂送葬时,一手打幡、一手抱罐的张志旺让在场的乡亲们无不动容。
2016年9月10号,母亲哮喘病再次复发。住院期间,张志旺没日没夜地照顾母亲,给她喂饭、擦脸、洗脚、按摩、端屎端尿,无微不至。后来,母亲病情加重,医生建议必须住进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的费用惊人,一天就要将近一万元,后续治疗费用成了难题。母亲的妹妹主动劝张志旺放弃治疗,小姨说:“小旺啊,你对你娘够一百一的好,这些年要不是你出钱出力,我姐恐怕早就过世了。我刚才问过大夫了,你娘就是救过来,也恐怕支撑不了多久,我看,咱就放弃吧,你放心,我们娘家人不怪你!”张志旺坚决不同意,“我就是卖房,也要给母亲治病!”他低于市场价把石家庄的一套住房卖掉,这让小姨等亲友唏嘘不已。
城里的房子卖了,还是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但张志旺并不后悔,他说:假若时光倒回,我依然选择卖房救母。
张志旺还把这份大爱延伸到周边乡邻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2016年夏天,王明庄村村民王明坤得了一场大病,家里债台高筑。次年王明坤女儿高考结束,就想劝女儿放弃读大学,早点打工挣钱。张志旺听说后,来到王明坤家说:“明坤,你放心,这学费我来负责!”此后,张志旺承担起王明坤女儿4年的大学学费。为了帮王明坤早日脱贫,张志旺还借给王明坤启动资金,帮着他承包起了村里的50多亩土地,种起了油葵。
那年初冬,一位住冀州镇闺女家的70多岁的内蒙古老大娘,赶集回家迷了路,晕倒在王明庄村村口。张志旺发现后把老人背到自己的学校,收留老人在学校吃住。老人说不清自己家在何处,直到半个月后,才联系上老人的亲人。老人的女儿、女婿拿出2000元钱表示感谢,被张志旺婉言谢绝。
张志旺视村里的五保户和贫困户如亲人,每年过年过节都带礼物和生活用品去看望,那年春节,张志旺在老家待了18天,看望了12户困难村民。
张志旺热心公益事业,不仅帮助销售村民滞销的100多万斤玉米,而且拿出10万多元修缮村里的灌溉水渠,解决了村南5000亩耕地的灌溉难题……
一桩桩,一件件,张志旺做的好事被乡亲们记在心里,到处颂扬。
从2017年始,张志旺先后被相关部门授予“河北好人”“中国好人”“第七届河北省道德模范”“诚信之星”“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农民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退役,只是换了一个哨位,我永远是红军师铁锤子团的一名特种兵!”面对荣誉,张志旺这样说。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