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2024-06-06 10:16陈双轲
天津教育·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素养

陈双轲

史料是初中生还原历史真相,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提升学生搜集、辨析、分析、应用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聚力量。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化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应具体分析当前课堂现状,明确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策略,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营造优质的课堂环境。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堂容量呈现单薄性

充实的课堂容量是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初中历史需要以丰富的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延伸学生的探究深度,然而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容量总体呈现单薄性的特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师依据教材的设计决定课堂中所传授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历史教材内容是通过高度凝练总结而成的,因此对历史主题的诠释并不全面。紧紧依靠历史教材,学生无法具體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各层面,无法对历史主题进行深度探究。单薄的课堂容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

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整体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投入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中,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侧重引导学生以机械的方式记录历史课堂所学内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给学生设置一些经典习题,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解题能力训练,锻炼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堂封闭在有限的空间与形式中,导致初中生只能以被动聆听、机械记忆、反复做题的方式进行历史学习。在封闭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很难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历史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封闭性的历史教学模式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未能重点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薄弱,习惯了以被动的学习方式获取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较差,互动效果也不够理想。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初中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受到限制,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无法实现对历史课堂的深度探究,难以构建符合自己的认知体系或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容量

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需要强化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重视程度,组织学生探究丰富的历史资料,并对历史资料展开深度探究,利用史料具体解释课堂中的历史问题。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课堂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状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在历史现象的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丰富的史料,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选以及整合,利用真实、丰富的历史资料探究历史规律与真相,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引入丰富且真实的历史资料,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依据。

(二)提升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单一讲述式教学方法的限制,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历史研究天地。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讲授法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探究新型多元的教学方法,增加历史课堂的开放性,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融入学生思维。课堂上,教师会从历史真相、本质与规律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以开放性的新型教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在搜集与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初中历史课堂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在空间及形式方面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三)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够激发初中生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历史资料,了解更多真实的历史事件,满足学生挖掘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大量的史料不断地为历史课堂注入新鲜元素,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会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建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并整理史料,提升其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历史课堂展开探究,并在运用历史资料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史料情境,强化学生搜集史料的意识

当前初中生对史料的搜集意识较弱,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史料灌输,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实证素养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强化学生搜集史料的意识,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意识到史料的重要性,从史料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学情境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重要组成。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熏陶下对历史知识展开深度探究。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引入相关史料,借助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熏陶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对史料的重视程度,强化学生搜集史料的意识。

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先秦时期社会状况的视频,使学生借助影像史料具体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形式,然后与秦朝的历史形态进行对比学习,从而深刻理解秦统一的价值。这样的史料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资料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遇到历史问题时产生搜集史料的想法,强化搜集史料的意识。

(二)布置历史任务,提升学生史料收集能力

史料收集能力是影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关键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史料收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史料的能力。悠久的历史文明创造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的历史资料体系。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人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初中生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不仅应掌握多渠道收集信息的方法,还应懂得去伪存真,甄选史料中的精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史料。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布置具有开放价值的历史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对历史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收集史料,锻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通過布置历史任务,教师能够明确学生收集史料的目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史料的空间,促进学生史料收集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唐的盛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探究唐朝盛世与汉朝盛世分别对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围绕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大量搜集关于两个盛世的史料,并从中提炼与任务相关的内容,从而掌握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史料收集能力。

(三)引入历史议题,锻炼学生史料辨析能力

史料是一个内容多样、体量庞大的知识体系。由于史料是经人们逐代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或偏差。学生在挖掘应用史料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思考及辨认史料的真伪以及可用价值。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帮助学生搜集到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并运用所选的史料解决课堂中的历史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引入一些有价值的议题,组织学生对历史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推理及设想搜集大量的史料。在议题分析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之相关的史料,并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思考,剖析史料是否合理,辨别史料的真伪性。在长期的史料辨析能力锻炼中,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议题:对比13到15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社会形态变化,具体分析晚清时期中国被列强瓜分是否是必然的。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具体分析中国同时期的相关史料,通过辨析史料的可用价值筛选出合适的史料,支撑相关议题的论证。锻炼学生史料辨析能力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组织历史实践,发展学生史料运用能力

史料运用能力是学生搜集、分析、整理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史料运用能力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落脚点,能够赋予学生学习行为以实用价值。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组织学生探究史料的正确应用,充分利用史料解决现实问题。历史实践活动是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学生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搜集丰富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整合,探索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加强对史料的具体运用。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史料的运用不再停留于口头交流讨论中,而是真正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阶段性地组织历史实践活动,为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五 聚焦文化软实力》教学为例,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安排各组学生以实践表演的形式介绍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各组学生需要共同搜集关于传统文化介绍的史料,以表演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这种历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以史料运用的形式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借助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整体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开展教学评价,完善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评价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上,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教学评价的力量,发挥以评促学的功能。教师应明确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展开全面评价。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史料搜集、筛选、整理、分析及运用等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并给予学生相关的教学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评价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史料探究过程展开全面评价。

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五四”运动》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以学评单的形式明确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明确学生史料探究应达到的标准。学评单完成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采用自评以及小组互评的方式对史料探究行为进行多元化评价,以检验学生史料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调整方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史料的机会,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及运用,使学生充分利用史料解决历史课堂中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历史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素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