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素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

2024-06-06 14:06程英俏
师道 2024年5期
关键词:交际生活化同学

程英俏

随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普遍应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生活化素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愈加受到重视,语文与生活相融合已渐渐成为常态。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素材的引入,有助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阅读与理解的情感共鸣,触发表达与交流的真实欲望,使得语文课堂变得亲近而有实效。但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呈现于我们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得,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最在意最关注的事情。

一、被拒收的“音乐会门票”

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理,生活化素材在教学中的运用也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来作为教学辅助内容,对所储备的素材资料进行精细化甄别和加工,使其在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试教《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自然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想象丰富,将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比作大自然的音乐家和歌手,用拟人化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走进课堂,我先是用一段声情并茂的情境描绘作为课前导入,以“风儿、雨点儿、小动物们音乐会的邀请”作为打开本节课大门的一把钥匙。接着,按照课文表达的顺序陆续播放“微风、狂风、下雨,小溪、河流、大海,鸟、虫、青蛙……”等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听声音,猜画面”。我想,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这样精心剪辑的音视频,皆是学生听过、看过、体验过的生活素材,定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正当我沉浸其中,一个顽皮的学生唤醒了我,“老师,没意思,刚一听就能猜到,音乐会的门票我不要啦!”这让我不禁感慨,其他学生内心里是不是也在“拒收门票”? 为此,下课之后我就进行了现场“采访”。“课文我们早就看了好几遍了,老师设计的游戏,我们对照着一猜,很容易就能猜出答案!”“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做‘讲解员, 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让我们做‘导游,现在又给我们假音乐会‘门票……没有什么吸引力。 ”

学生们的反馈不无道理。新课标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当下语文教师致力追求的学习样态。尤其是新课伊始,对于生活化素材的选用,如果只是用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音像视频”式的转换,只是运用生活中的“行业角色”创设一个浮光掠影的情境,即使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视听觉形象,也难免会遭逢“拒收门票”的学习心理,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联系同学们的反馈信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精选了一段名为《孩子们的INTRO》的视频(主要内容为敲打饮料瓶、玻璃瓶,拨动教具算珠,拍打篮球等校园生活和自然界风、水、禽鸟等发出的声音制作成的动听音乐),先引领学生倾听,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待学生满心好奇地思考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音源来自何方时,我再揭示画面,使得学生恍然大悟——身边平凡的事物照样可以奏响动听的旋律。由此,生活化素材导入课文,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学生也从根本上感受到生活素材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既能发现课文中所描绘的声音之美,也能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二、让学生“点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离不开从“师者”变成“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挖掘出最适用的生活素材,进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在教学内容的取材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需要,体现更大的灵活性。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基础上,生活化素材的延伸将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这一语言活动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为此,教师可以提供生活化素材的话题“菜单”,让学生“点单”,这不仅有助于创设生动逼真的交际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促使素材效益最大化。

《劝告》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生活化场景,导入场景是“有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级的同学看到了,劝他别这么做。”训练场景有两个选择,“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劝他们?(1)有的同学乱穿马路;(2)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一般情况下教师们会想,教科书所提供的三个交际素材本身就是生活化素材,这节课的训练应该费不了多大功夫。 备课前,我对同学们做了次询问,却有着不一样的反馈:“学校里同学们都很文明,没有滑楼梯扶手的现象,去劝谁呢?”“我在家里劝过打游戏的表哥,他不仅不听,还要打我呢。”“同学们基本上都是家长接送,乱穿马路的人很少了。”

在此基礎上,我先是展开了次小调查,让同学们说说最近遇到了什么小烦恼,遇到了哪些想要劝告同学或家人不要去做的事情?再按照学生关注的层度,列出了调查结果的素材“菜单”:“劝告爸妈不要给自己报那么多辅导班”“劝告老师不要布置太多作业”“劝告同学课间不要太吵闹、就餐不要挑食”等,让学生分组“点单”,选取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作为口语交际话题素材给本节课开个好头。由于上述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每位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借助生活经验使用对应的劝告方式,并推测可能遇到的交际困难,在此基础上选择劝告时机,商讨劝告用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紧接着,引领学生回顾教材中“滑楼梯、穿马路、打游戏”的生活情境,进行技巧运用。课后再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作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小烦恼”,尝试实战地“劝告”同学和家人,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在新课标不断改革下,语文教学愈加要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提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需要语文的教学素材既要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在教师的梳理引导下,让学生“点单”,把素材选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得课本中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相辅相成,使得教材中的“同学”、课堂中的“同学”、生活中的“同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三、生成语文学习的“连续剧”

生活化素材既要发挥短期性使用的优势,更要在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持续性的开发应用。通常,生活化素材指的是与学生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本、图片、影像等符號资料。但从语文学科本位来说,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家庭环境、学校场地、社会资源等也可以开发为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素材,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语文生活空间。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化素材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特质,一座好的场地场馆足以成为生成语文学习“连续剧”的素材基地。

就拿我所任教的学校示例,在校园的一隅有一座十亩地的“小农庄”,田边栽有多种果树,田里种有多种蔬菜,另外还开辟了中药园,这里是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课外实践场所,也是各学科生活化素材的“资源库”。随着四季轮回,“小农庄”像魔术师般千变万化,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现场办公”,结合“小农庄”的水土环境,让学生说一说:“人造溪流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水流浪费的问题?”;学习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可以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好地方”,尝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农庄,以及它的特别之处”;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可以在农庄的凉亭下开展赛诗会,将大自然当做开放的课堂;或是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时,将“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变更为参观“小农庄”,引导学生绘制参观路线图,从而加深教材内容与实践生活的关联性,最大化地降低学习门槛,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消化和吸收。

用好一个学习场域,就是建构了一个丰富的生活化学习的素材库。无论是学生们在其中的课间活动和自由玩耍,所进行的观察思考和生活发现,还是老师引领开展的主题活动、综合性学习,并由此而产生的观察日记、活动笔记、活动图片、活动作文、微信报道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素材。如果把课本比作一部语文学习的“剧本”,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内景地”,那么生活化场域则是语文学习的“外景地”。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素材蕴藏巨大的教育财富,为语文学习的创意生长、自然生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荀子在《儒效》篇中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他教授了我们一个道理:真正全面的学习不仅限于听老师讲授的“闻之”,更应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见之”“知之”,乃至“行之”,在生活中践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这也告诉我们:生活化素材,不是仅仅“贴”在课堂上,“粘”在学习中,而是要从生活中撷取,在学习中扎根,在实践中生长。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素材,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思考,去打开,去呈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

猜你喜欢
交际生活化同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