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中有一种颇受好评的冲突处理策略,名为“见守”。它是指教师在课室或园区其他地方发现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停下手头具体的工作,站在与他们有一些距离的位置注视之,让孩子们注意到自己正在认真地观察他们,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言语指导通常也较为简省。冲突中的小朋友意识到老师正在不远处打量自己,会处于“被凝视”的压力中,开始注意到自己行为可能的失当,并尝试通过沟通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见守”都能收到圆满的结果,毕竟小朋友之间闹矛盾,背后是孩子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然,往往是因为不能互相理解和迁就而让彼此处于不和的状态,教师的守望有时恐难使他们自行从胶着的对抗中松驰下来。虽然一束关注的目光能否成为孩子们矛盾松动的契机还是因人因事而异,但教师这种“轻声”的介入确实会引发“场的改变”,最明显的是构成了新的互动氛围,至少老师的眼光是对孩子们的一份善意提醒。
在日语中,“见守”这个词汇可以拆为“见”和“守”两个动词,前者意为注目,目光所至,后者意为带有距离的看护、守护。这个词语也会令人想起《道德经》中的“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虽然此处句意并不贴合“见守”的含义,但也为之添了几分奥古的滋味。若进一步挖掘“见守”背后更深刻的理念,从教学日常应察见细微,持守柔弱,不以强力干涉学生等进行诠释,似乎也不算牵强。总之“见守”无论是从字面的联想,还是教师们由此累积起来的丰富调停的经驗来看,都有智慧的闪现。“见守”中所体现的给予学生关注、相信学生潜能、为学生进一步交流留取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以权威进行压制、不草率解决问题等教育品质,尤为可圈可点。
在“见守”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巧妙的点拨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延时的观察中把握良机进行干预,从而让事情得到解决,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研究琢磨。若“见守”时间过短则不足以令孩子们自己摸索到适当的方式,若时间过长则可能会令委屈的一方备受煎熬或过多浪费时间。在这个充满变化的“见守”时段中,教师的表情或者点醒的话语作为催化剂是令人期待的,它既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殷切的期盼,又让学生们觉得有自由的空间。循着教师眼神和话语的准确指引,孩子们如攀藤一样找到阳光的方向,确是“见守”最美好的发挥了。
设想一下,孩子们正处于各执一词的争吵状态或赌气、“摆烂”的坏情绪中,教师急需充当法官的角色,但这时他/她不是火急火燎的扑救的样子,而是和谐安定的陪伴和扶持的形象,其实这种“自我静置”已经提前预约了耐心的降临,更可从容冷静地照望摩擦中的相处,于一定宽裕中寻求有分寸的指导尺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