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1.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客至》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
2.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词赏句,了解文本批注、旁笺等鉴赏方法,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感知诗人的真率之趣与人格魅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待客”文化,传承诗人“众生平等”观。
1.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客至》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
2.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词赏句,了解文本批注、旁笺等鉴赏方法;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感知诗人的真率之趣与人格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待客”文化,传承诗人“众生平等”观。
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好,谭宗对杜甫的《客至》一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无意为诗,率然而成。”“增损一意不得,颠倒一句不得,变易一字不得。”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杜甫的待客诗《客至》。
二、诵读目标
三、情境任务
为下一届同学学习杜甫的《客至》,提供一份注释较为全面的学习资料。
学习活动一:我注杜诗——注释诗句解景语
请你仿照课本已有的注释,另外选择首联和颔联的词语为其作注。
明确:(一)首联:
1.皆:表示“都是”。草堂南北到处都是春水,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心机,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伴侣。由此得知,群鸥愿意在此处停留,说明诗人也是一个没有心机、内心平静的人。
3.日日:按照我們日常经验,鸟只要听到人的脚步声、吵闹声便会飞走。鸥鸟日日到草堂附近,说明此地偏僻幽静、少有人往。
总结:“皆”表明诗人居住空间环境单一,“但见、日日”是时间上的单调重复,只有鸥鸟与自己相伴,诗人将自己置身于单调的时空之中,孤独之感、盼客之意跃然纸上。
(二)颔联:
1.花径: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逐“花”而居,如“东篱”下的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无不暗示着主人高洁、坚贞、不同流俗的品格与追求。“花”是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载体。同样如此,杜甫此刻虽贫困潦倒,但仍在草堂小径种上鲜花,我们看到他不乏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志趣高洁。
2.蓬门:意为草搭建的门,足见其房屋简陋。
3.不曾,今始:可能是因为诗人远离故乡,此处没有朋友来访;也可能是诗人从未为朋友的到来打扫过花径。但是今天却为崔明府做了这些事,可见诗人迎客之热情。如果是诗人没有做这些事情,又能很坦率地告诉朋友,足见两人之间关系之亲近。
总结:花径扫与不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品读诗词,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诗人迎接老朋友的喜悦之情、真挚之情。
学习活动二:我注杜诗——再作旁笺探人情
请你与所在小组同学合作,为颈联课本中的注释做笺(笺就是在注的基础上,再去作思考)。课本上已有注释“盘飧”“无兼味”“旧醅”。请大家参考《宾至》及其注释,对比分析“无兼味”和“腐儒餐”的不同之处。阅读“浊酒”有关诗句,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浊酒”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1.对比分析“无兼味”和“腐儒餐”:我们在招待客人时常常自谦,“没有好的饭菜”“没有丰富的菜”,此刻我们知道杜甫身处异乡、生活贫苦、条件有限,对友人表示歉意,且不乏真诚。而在《宾至》中用“腐儒”,二字本指“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以此自指,自谦之中还有自伤之意。且读来就是生硬地告诉宾客,我这里食物倒是有,不过只是“腐儒餐”。更多的只是应酬。
2.浊酒:代表了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一杯旧醅,不光读出诗人此刻的窘迫、歉疚、真诚,也读出了诗人经历世事后生命的沧桑厚重。从一些“浊酒”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既表达一种个人情绪,也呈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学习活动三:杜诗注我——赏句联读品人格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举动是否符合传统待客礼节?试分析杜甫为何这样做。你从中看到诗人什么形象?
明确:诗人的做法不符合传统的待客之道的。崔明府出自名门世家,老翁来自蓬门荜户;一位在朝为官,一位乡野村夫;一位劳形于案牍,一位耕耘在乡间。用世俗的眼光看,两人之间有天壤之别,并不适合在一起喝酒。古时等级森严、不可逾越,人与人之间因属于不同的阶级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杜甫打破常规,邀请隔壁老翁来与崔明府对饮。我们曾经学习过《琵琶行》,白居易与琵琶女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经历相似、同病相怜,震撼人心。同样的,此时,三人因为真诚的友情聚在一起,开怀畅饮。“隔篱呼取”看出,邀请隔壁老翁喝酒是他经常做的事,两人之间的友情已经到了熟不拘礼的地步。
此外,杜甫也走进底层,为仆人写诗,如“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心怀悲悯,为万物写诗,如“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打破了阶层、门第、文化、礼俗、客套,发自内心地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平等对待世间万物,散发出真诚的人格魅力,是大写之“人”,诗圣之“圣”。
四、课堂总结
我们曾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读出他治世安邦的理想;在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看到他体会到自身的虚弱与渺小,感伤于时事的艰难与民生的苦难。
今天,我们通过品词赏句,文本批注,把握情景关系,在他的待客诗中读出了另外一位杜甫,读出了他丰富的情感。我们读出了他的孤独、他的喜悦、他的率真、他的至情至性,看到了他心中众生平等、爱人爱物。这便是“沉郁顿挫”的“沉郁”,情感茂盛而浓郁,这是杜甫一段人生的注脚,一个也识人间烟火的“性情中人”站在了我们面前。
读诗,就是以他的生命,来触动我的生命。面对前人的诗句,我们大胆猜测,用我们今天的心与古人的心形成时空的碰撞,以诗为镜,照出诗人、照出自己、照出时代,最后才能完成一个详细的注解。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认真整理课堂学案,形成一份完整的学习资料,以备下一届高二的同学们阅读使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