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2024-06-05 15:23:04刘瑾楠
今古文创 2024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人世间

【摘要】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将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东北地区,讲述了周家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命运沉浮录。该剧在持續更迭的社会框架之下,对国民的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具象化,并在国史与家史并行的叙事里,书写了一部属于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从记忆的角度出发,分析电视剧《人世间》对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的重构,有助于探寻该剧书写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之方法。

【关键词】《人世间》;中国百姓;生活史诗;社会记忆;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31

2022年1月28日,由李路执导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电视剧《人世间》全剧共58集,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该剧以生活在“光字片”的周家三兄妹作为叙事的主要人物,讲述了他们近五十年间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书写了一部属于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所公布的“收视日历”[1]显示,电视剧《人世间》自开播之日起,便稳居同时段收视第一,集均收视率高达2.85%。在该剧的收官之夜,更是以3.784%的收视率,刷新了2019年以来所有上星电视剧的收视纪录,创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近8年的最高收视纪录。电视剧《人世间》以温暖的现实主义故事,重温着受众关于过去的记忆,使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由于社会的历史框架持续更迭,人们对于属于过去的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也不断重新构建。因此,从记忆的角度出发,分析电视剧《人世间》对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可以探寻该剧书写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之方法。

一、社会记忆下的命运沉浮录

哈拉尔德·韦尔策在《社会记忆》一书中,将社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总和”[2],这可以贴切地表示为“制作历史”。然而,“制作历史”并非在一张白纸上的随意书写,而是“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基于客观的社会框架,对属于过去的社会历史记忆而重新“制作”。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记忆的构建。

(一)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电视剧《人世间》将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新时代,在这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越中,中国先后经历了高考的恢复以及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开放。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父亲周志刚参加西南地区“大三线”的项目建设,长子周秉义则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为了追随她的诗人冯化成而远赴贵州山区,进行插队支教。家里只留下“老疙瘩”周秉昆,一直陪伴着周母。1977年高考恢复后,周秉义与周蓉一起考入了北京大学。毕业后,周秉义被分配到省文化厅工作,周蓉则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周秉义的政治生涯里,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从一位政策研究员升至“吉春市”市长,但也因此陷入长期的应酬之中,导致了胃癌。在患病晚期,周秉义仍忙碌于“光字片”的拆迁一事中。然而,利欲熏心的曹德宝却不顾昔日的好友情分,以周秉义“贪敛钱财”为由,不实举报。虽然,周秉义最后得以洗清冤屈。但是,这一冤案的发生却使周秉义的生命濒临死亡;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冯化成失去了诗人的“光环”,生存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只能以“送礼”的方式,向他人求得一份工作。然而,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周蓉眼里,这一行为是十分鄙夷的。过于自我的性格,促使她与冯化成从山区的相爱夫妻,变为了城市中的分道扬镳之人。周蓉在经历情感的背叛与自我审视后,与一直默默守护她的蔡晓光结为夫妻。周蓉在重组的家庭中,学会了“下凡”,懂得了理想是要位于生存之后的人生道理;而冯化成也在江郎才尽之时,与自身的情感分离,从昨日的著名诗人,变成了今日的普照法师;而周秉昆也从之前的酱油厂工人,变成了出版社饭馆的总经理。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却因与骆士宾的私人恩怨,不小心过失杀人,锒铛入狱。在经过漫长的牢狱生活后,周秉昆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早已脱轨。但是,这无法磨灭他对生活继续奋斗的信念与信心,并选择创业来开启属于他的新的人生。

周家三兄妹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凭借个人努力,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不断赋予着人生新的意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空跨越中,周家人书写了属于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同时,在艰难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沉浮录也构建起观众对于历史的社会记忆。

(二)社会记忆的唤醒

在历经五十多年的岁月沧桑中,周家父母相继去世,留给周家人最大的遗憾便是一直未拍成的全家福,而这一遗憾也为剧情更增添了几分生活的酸楚和无奈。在1969年春节,一向简朴持家的周志刚在应援建设前,带着家人去拍了弥足珍贵的第一张黑白照片。“全家福”这一意象,本应是团圆的象征,却在剧中变为了离别的隐喻。由于每次春节时,总会有多样的“意外”发生,使周家人无法团圆。因此,周家人的第一张全家福,却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张全家福。然而,剧中的这一遗憾,正如社会中的一面“镜子”,见证了周家人在时代变迁下的重逢与离别。

作家梁晓声生长于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同生于东北的导演李路也与梁晓声一样,都将自我的思乡之情寄于这片黑土地之上。在电视剧《人世间》的叙事文本中,周家人所生活的“光字片”,同位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中。该剧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故事时间线里,使叙事文本呈现出史诗性的叙事风格。这正如导演李路,在谈及电视剧《人世间》改编时所自述的那样:“我想做的作品,一定是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发展和变迁”[3]。电视剧《人世间》采用“以小切大”的方式,以平民化的叙事角度,通过周家三兄妹的人生沉浮录向观众呈现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历史轨迹,展现着当代中国百姓的人间百态。同时,电视剧《人世间》以真实的、现实的情景再现,重构着属于过去的社会记忆,使观众在被经历的时空中唤醒个人记忆,以引发自我认同与民族归属感。

二、文化记忆中的中华人世情

“文化不是静止、固定、封闭式的系统,而是流动的、充满活力、‘前赴后继的过程”[4]。而文化記忆则是“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借助文字、图像、纪念碑、博物馆、节日、仪式等形式创建的记忆”[5]370。这种记忆,涉及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信息。同时,属于这一社会或时代的文化记忆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得以重温这些记忆。阿·德芒戎曾说“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不论何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总包含着他们和地域基础之间的一种必然的关系”[6]。基于中国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由此而产出的文艺作品必然会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于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思想观念,使国民培育出了与人向“善”的意识。梁晓声谈及《人世间》的创作时提及,“‘善可以跨越民族与国家乃至时代的变迁”[7]。

(一)含蓄与深沉的父爱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当周蓉甘愿放弃所有、一心追随冯化成时,周父不忍自己的女儿去贵州山区吃苦,与周蓉大发脾气,甚至以不认周蓉、不让她回家过年、不让家人前去探望的“命令”来表明自己态度。周蓉认为父亲无法理解自己的青春和理想,因此也与父亲赌气,并履行了来自父亲的“命令”,常年没有返还家中。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终究无法割舍。在周父与周蓉赌气的几年里,二人都通过周秉义与周秉昆,来间接打探对方的消息,以确定家人是否安好。在经历“冷战”数年后,周父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只身前往贵州山区,看望他那曾经百倍疼爱却又与他赌气的女儿。当周父找到周蓉,看到她在村中辛苦劳作的那一刻,泪水不禁涌出眼眶,父女也因此而冰释前嫌。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一角通常被视为家庭“脊梁柱”的象征,为妻子和孩子们筑建“避风港”,担负着整个家庭的重任。他们不轻易地、直接地表露自己对孩子的疼爱,而是以一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呈现着。其实,这也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所关联。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志刚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的形象。周父对孩子们的爱如同大山一般深沉,却又深藏于浓烈之中。他虽不像周母一样,心切地外露于对孩子们的关心。但是,他却有自己独特的、含蓄的示爱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孩子的爱,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一切。同时,周父所代表的,亦是中国万千家庭中父亲的缩影。

(二)“知足”与家园意识

“知足”是周父教导儿女的第一家训,正是这颇具分量的俩字,支撑着周家五口在经历动荡的岁月后,能够得以重逢,可以与曾经历劫的自己和解,继续为父母尽孝。在“孝”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电视剧对此词做了两种诠释,一为“养心智”,二为“养口体”。前者是指孩子为了个人理想而远走高飞,在他乡获以成就,以此让父母为荣;后者则是偎于父母身旁,尽心地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义与周蓉属于前者,而周秉昆属于后者。然而,不管是身在他乡的周秉义和周蓉,还是守在父母身边的周秉昆,周家三兄妹始终都是周父与周母所牵挂的孩子。同样,周父与周母也是周家三兄妹最为惦念的家人。当周父在家中突然病倒时,周秉昆不顾阴雨天气,用人力板车拉着父亲就往医院跑。周秉义也放下公务、连夜从外地赶回周家。周蓉也将攒了许久的钱换成飞机票、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中。在医院苏醒后的周父,深知自己的身体情况,“落叶归根”的传统意识让他执拗于回家。因为,家是他的心系之处,那里有他的孩子们和妻子。周父最后在家人的陪伴下,于“光字片”的周家离世。已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周母,也在周父去世的第二天,紧握着周爸的手相继去世。因为,这对于周家的父母而言,一家人团圆就已知足,他们已了无牵挂。匈牙利文学理论家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有着一种必然联系,两者密不可分”[8]。现实主义电视剧《人世间》以周家父母相继离世的叙事情节,向世人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家园意识。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思想观念,一直凝聚于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中。在电视剧《人世间》中,这一民族精神也有所体现。例如,周秉昆和他的工友在国营商店内,遇见蛮不讲理的哄抢份子时,即使他们无法买到缺货已久的猪肉,也会为了心中正义,勇于挺身而出,帮助工作人员守住了商店内的物品: 又如,郑娟为了感谢周秉昆对她的帮助时,即使需要同时照顾她的盲人弟弟和孩子,也会分出时间,每天坚持去帮周秉昆给周母进行按摩。由于郑娟的每日按摩,周母也从“植物人”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又如,当周秉昆的朋友因为生活困难时,郑娟身为周秉昆的妻子,毫不犹豫地应允他们,将自己曾经的房子过户给他们所用。即使过户需要去很多地方办理手续,她也不与之计较,更不去考虑利益关系。因为,在郑娟的意识中,朋友就是相帮相助的。除此之外,“光字片”作为贯穿全剧、最为重要的场景之一,却是以“穷人窝子”的标签存在着。那里的房屋低矮、道路交错纵横,没有自来水、没有私人厕所,到处充斥着贫穷。“光字片”是由五条主街道所构成,这五条街道的名称分别叫“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光智街”“关信街”。“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提倡“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同时,这也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这表明,在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里,即使“光字片”作为贫穷的代名词,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也仍坚守着做人之本。

在电视剧《人世间》里,周家三兄妹“孝”于父母,“悌”于兄长,对他人尊“礼”,以知足“恕”以岁月,“勇”于助人,坚守着做人的“信”与“义”。同时,周家父母也对三兄妹倾以全部“仁”爱。周家人在代际的传递中,深化着与人向“善”的道德意识,秉持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思想观念。

“在无文字的文化中,文化记忆并不是单一地附着在文本上,而是可以附着在舞蹈、仪式、韵律、饮食等形式之中”[5]54。“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早已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电视剧《人世间》作为这一文化记忆的具象物,向受众传播着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向受众传播着互帮互助、人心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结语

“一个电视文本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能被不同的受众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经验,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此时的受众被赋予能力,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享受到了‘语义民主”[9]。电视剧《人世间》之所以能获得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这与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所塑造的叙事文本密不可分。在时代的洪流中,受众透过电视剧《人世间》的叙事文本,可以看到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国,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人对道德坚守与对命运的抗争。青年受众可以从该剧的叙事文本中,找寻父辈的人生故事,以了解到中国由贫瘠走向富强的成长史。而中老年受众群,则可以从该剧的历史变迁中,找寻个人记忆和自我认同。同时,受众在代际传递中,会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为下一代拓宽社会发展的认知疆界,以引发共通的情感共鸣。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周家三兄妹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沉浮录,向观众构建起属于过去的社会记忆,并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向观众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性的温暖和世间的真善美,激发个体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电视剧《人世间》以最为真实的人间百态,书写了属于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参考文獻:

[1]CVB收视日历:《人世间》《光阴里的故事》[D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877353274367625&wfr=spider&for=pc,2022-03-10/2024-1-20.

[2](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代序)[A]//(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3]吕佳音,邓静.电视剧《人世间》的“平民史诗”建构与抒写[J].当代电视,2022,(03):36-39.

[4](英)克里斯·任克斯.文化[M].纽约:路特勒基出版社,1997:157.

[5](德)杨·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法)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葛以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10.

[7]王驰宇.梁晓声谈《人世间》:想为年轻人补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DB/OL].https://m.gmw.cn/baijia/2022- 03/02/35558289.html,2022-03-02/2024-1-20.

[8](匈)乔治·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00.

[9]张锦华.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M].台北:正中书局,1994:32.

作者简介:

刘瑾楠,女,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聊城人,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与批评。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人世间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6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40
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0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新闻界(2016年15期)2016-12-20 09:40:56
浅谈传统文化精神力量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29:18
浅析哲合忍耶的苦难记忆与心灵皈依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1:42:02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43:21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6: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