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谜语是以侗语表达的民间口头文学,以谜底内容可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三种类型。侗族谜语表现出内容题材的广泛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特色浓郁的民族性、语言诙谐的趣味性、特点鲜明的社会性的文学特征与艺术价值。侗族谜语发挥着彰显文化内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逻辑思维,传承民族智慧;增强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当代社会功能。
关键词:侗族谜语;文学特征;社会功能
从古希腊神话里的“斯芬克斯之谜”到我们今天的谜语儿歌,谜语几乎是每个文化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似乎也仅仅是将谜语理解为“民族的智慧”和“个体的幽默”,或者理解为谜语增强了人们的“能力技能、观察技能、规范技能、记忆技能和娱乐技能”。这固然没有错,但是谜语仅仅是这么简单吗?
本文所说的“谜语”专指“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多隐喻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常见的事和物的谜,亦称民间谜语”。国内较早的谜语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1925年,钱肇基在《歌谣周刊》第九四号和第九七号上发表《“俗谜”溯源》和《“俗谜”溯源补》;1928年,钱南扬在中山大学出版《谜史》;1933年,陈光尧出版《谜语研究》;1934年,杨汝泉出版《谜语之研究》。在欧洲,对谜语的民俗学研究始于1800年末。美国民俗学家阿切尔·泰勒从1930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951年出版了首部谜语专著《口头传统中的英语谜语》。Georges从结构视角讨论了谜语及其分类,对泰勒的分类提出批评。
总的来说,今天的谜语研究主要是两个倾向:一是将谜语作为民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出版;二是既有的谜语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如Christine Luz在研究希腊谜语时提问:“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谜语成为谜语”。作者从谜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谜语所采用的迷惑手段遵循某种可识别的模式。”这样的答案固然没错,但答案远远没有问题精彩。如果我们看到列维-斯特劳斯在讨论“斯芬克斯”之谜时,他是将其放到神话乃至文化层面来加以讨论,我们或许会在这个答案后再附一个“文化”的答案。进一步说,谜语关乎一个文化的范畴乃至世界观,是一面文化之镜。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谜语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具有口头文学的特征。钟敬文先生认为:“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吴直雄先生在《中国谜语概论》里对比前人对谜语的定义后,做出内容更全、概括更强的谜语定义:“谜语”条的定义,可以这样界说:谜是以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娱活动形式。侗族在生活中有很多谜语,往往以侗语表达方式出现,是一种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口头文学。侗族谜语根植于侗族人民的生活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侗族文化特色鲜明,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现实和思想感情。侗族谜语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侗族的居住环境、气候特点、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经济生活、社会教育、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等。侗族谜语语言活泼艺术、想象丰富有趣、修辞巧妙多样,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侗族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都拥有丰富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
一、侗族谜语分类
侗族是一个长期有着相对稳定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包括谜语在内的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侗族谜语秉承了中华文化脉络,取材极其广泛,从谜底内容归结起来无外乎物谜和事谜两大类。无论物谜还是事谜都来源于侗族的生活。生活中所见到的具体的物体,都属于物谜范畴,而以动态形式出现的谜底则归为事谜类。不过,侗族在接触到汉字后,取汉字音融入侗族语音,创造了汉字记侗音的记录方法。为加强汉字学习,增强学习情趣,侗族编排了许多汉字谜,也就有了字谜这个类别。
(一)物谜
把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作为谜底,再以合辙押韵的歌谣形式进行谜面表达,这类以具体物体名为谜底的谜语在侗族社会中广为流传,统称为物谜。物谜往往以静态物体为谜底,包括生活用品、生产用具、娱乐器具、人体器官、动物名、植物名,以及山体、河流、湖泊等自然物名,等等。主要从物体的外表、出处、用途、功能、形体、性质、色彩、音响等相对突出的特征上选题,通过拟人法、比喻法、形象法、指事法、启示法、会意法、连缀法、用典法、诡词法等手法,迂回曲折、拐弯抹角地描绘出来,使物体有一个相对形象化概念的谜面。猜谜者根据谜面所提供的物体线索,通过判断、推理、联想去猜中谜底。
1.生活用品类
以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为谜底,谜面描绘出日用品的外部特征、功能、使用方法、制作过程等。包括厨房用具、家具、照明用具、织物用品、衣物饰品、雨具、食品等。例如生活用具“坛子”的谜语:肚子圆圆好肥膘,一条水渠绕过腰;“筷子”的谜语:哥弟一样高,站起成一双,酸甜苦辣味,你尝我也尝。
2.生产工具类
侗族生产工具类谜语以传统生产用具为主。侗族传统社会是以农耕为主,兼作林业和渔业的农耕社会。因此,大多数生产工具类谜语都与农业、林业、渔业相关。比如稻作生產工具犁的谜面会这样讲:一物腰弯弯,耳朵在后面;尖嘴拱泥土,走时要牛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工具使用越来越普遍,谜语也有了新的创作。比如新型生产工具插秧机,在侗族的谜语创作中就有了“不用梭来不用纱,农民用它种庄稼;不在工厂在农家,织得农田美如画”。
3.文教体育类
侗族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文化、教育、体育等侗族特色活动,也吸纳现代文化活动。文教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也给谜语创作带来了广阔天地,这方面的谜语内容广泛,包括侗族传统乐器、体育用品、书画艺术、学习用具等。例如,传统乐器芦笙的谜面:六兄弟亲又亲,头插草花才出村,个个张口不说话,堵上耳朵出歌声;现代体育运动中的羽毛球谜面:有毛不是鸟,取名叫做球,来回都被拒,不知向谁求;文房四宝中的墨棒谜面:小伙子中邪妖,黑皮黑脸黑衣袄,搓手搓脚过日子,只见变矮不长高。
4.动物类
一般以侗族地区常见的动物为主,包括家禽、家畜、野兽、飞鸟、昆虫、爬虫、水族类等。侗族人通过仔细观察各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制成有趣谜语,供人猜射。例如:相貌丑陋又肮脏,嘴尖眼鼓胡须长,暗处蹿跳怕见光,爱在仓库偷米粮。这是把老鼠形体特征和行为特征结合起来描述。猫的谜面也如此:穿钉鞋走无声,上屋顶不用梯,白天仓头打瞌睡,夜晚仓脚瞪眼睛。
5.植物类
侗族生活在山区河谷地带,森林植被郁郁苍苍,植物类谜语也极其丰富。包括常见的花、草、菜、瓜、果、树、药材、粮食作物等。例如:一树没多高,背崽在半腰,头上长红毛,怀抱金珠宝。这则谜语形象地描述了玉米的生长特点。
6.人体器官类
人体器官类谜语是侗族最普及的谜语,以人体的各个器官为谜底,描述各器官的形态、作用等。这些人体器官谜语包括了人体的五官、四肢、内脏、生理现象等。例如耳朵的谜语:两兄弟住山两边,从小到老不见面;眼睛的谜语:开箱箱,关箱箱,里面有个小儿郎。
(二)事谜
事谜是一种以动态的行为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或自然的现象作为谜底,反映了侗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反映了侗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日常事务类
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务作为谜底。通过谜语的形象描绘,让平凡的劳动事务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描述纺纱:去时呜呜叫,来时呼呼响,来来去去肚腹胀;描述挑水:一对小姑娘,去时空荡荡,来时泪汪汪。
2.文体活动类
以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为谜底,展现侗族丰富的精神生活。例如打篮球:十个好汉满场跑,抢个柚子没完了;下象棋:有兵又有将,一河隔两旁,互吃不动嘴,互杀不开枪。
3.农业生产类
侗族喜欢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描绘某一农业生产活动场景,隐喻成谜,让人从辛苦的劳动中获得愉快感。例如关于插秧的谜语:十来个人进田块,弯腰后退来竞赛,若动作慢偷个懒,被围中间出不来;关于犁田的谜语:春雨过后家家忙,人喊牛走水翻浪。
4.手工劳动类
对某些手工劳动的场景、特点用比拟、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思索。例如:一片天空响沙沙,飘着雪片杂雪花,两个将军雪中舞,格斗比武不厮杀。谜底是指“锯木头”这种劳动。
5.自然现象类
侗族在长期与自然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积累改造自然的经验。用谜语这一艺术形式描绘概括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山河湖泊、日月星辰、风雪雨露、雷电光影等。例如露珠的谜语:小珍珠晶晶亮,不能摘采不能抢,清晨蹲在草叶上,最怕遇热遇阳光;下雨的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到土里看不见;闪电的谜语:天上有个老婆婆,拔根银簪把天破,娃崽吓得躲被窝;等等。
(三)字谜
字谜是侗族比较特殊的一种谜语。侗族以侗语为主要交流语言,但历史上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多采用歌谣传唱记录历史文化。明清以后,汉字逐渐传入侗族地区,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很快就认识到汉字对民族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学为己用,侗族文化精英层创造性地把汉字运用到学习和记录本民族文化之中,创造了用汉字记侗音的方法,变成了在自己族群里才能听得懂的文字意义,并成为用于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得以推广。学习汉字蔚然成风。这种氛围使侗族谜语在创作上有了新意,出现了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类别,即字谜。那些已熟练掌握汉字的侗族文人在探索学习汉字过程中,从汉字形体组合规律出发,采用青少年较喜欢的猜谜活动形式,将汉字编制成谜语供大家猜射。识汉字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活跃学习汉字的气氛。让学习者感受到识汉字的乐趣,真正喜欢上识汉字。制谜者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注重汉字形体的组合,强调合体字各部件搭配,从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汉字各个组成部分作多角度描绘。例如“茶”字的谜面就是根据笔画组合、摹状的特点来制作:下长树、上长草,人在中间嘻嘻笑。谜面根据“茶”字的形体结构特点,用形象有趣的话语对“茶”字上中下三部分进行描绘,为猜谜者提供线索。
二、侗族谜语的文学特征与艺术价值
侗族谜语产生的社会环境、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决定了它是一種用民族语言口头表达的民间文学。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1.谜语题材的广泛性
侗族谜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雕刻了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侗族谜语按猜射对象可分为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文体用具、自然现象、人体器官、生产劳动、文体活动等类别。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侗族独特的社会风貌、物产资源、生产活动、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侗族谜语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
生产生活内容入谜。侗族长期居于山地河谷,较早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山地环境的自然条件与我国南方林木产业的发展,使得侗族地区的林业在近代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整个侗族地区的农业和林业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谜语创作离不开社会生产劳动,离不开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侗族生产生活内容入谜较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侗族,女性负责种棉、纺织、靛染、缝制等。纺纱时,手摇纺车手柄转三周,可拉出一手臂长的棉纱,需反转半周把棉纱缠绕到纱锭轴上,如此反复纺成纱锭。同时,纺车带动绳与纱锭轴摩擦发出声音,形成有节奏感的纺纱旋律,夜深人静时,纺车传出的声音更婉转动听。这一劳动场景中的“纺车”便被编制成这样的谜:小水车蹲火塘旁,不靠水推靠手帮,前进三步退一步,入夜歌声更悠扬。谜面描述了纺车的外部形象、放置位子、手动的规律、操作时发声的特点,让猜谜者去分析判断,找出谜底。谜语很能表现侗族的生活。例如,泥鳅钻在前爬行,黄鳝探头随后跟。这是形容穿针引线的谜面。制作侗族“亮布”的过程中,要反复将新染的布卷成匹,铺在专设的石板上用木槌均匀地捶打使之发亮。“捶布石”的谜面:黄黄大猪睡巷中,到了秋天频频喊公公。秋天是染布的季节,侗寨到处有“叮咚、叮咚”的捶布声,远闻似娃娃在喊叫,去过侗寨的人会感到特别热闹和亲切。描述蓝靛草沤制蓝靛的谜语十分形象:种在园中绿油油,收割回家泡水头;浸过一夜叶溶烂,一把拧干甩骨头。
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人体器官可入谜。这类题材的谜语比较好理解,都是日常所能听到、看见、摸着的事物,一般都很熟悉。下面例举几个这样的谜语。
青蛙:肚皮雪白后背花,常在田间把虫杀,后脚老长前脚短,帮种田人保庄稼。
竹子:幼时头尖腹中空,长大头发蓬又松,哥兄下河去撑船,小弟钓鱼乐无穷。
影子:过火不燃烧,过水不湿身,太阳出来挤脚跟。
水:生可吃,熟可吃,不可用刀切。
眼睛:两个窗户一样亮,时常关闭也常敞,开窗能装无穷景,遇粒沙子却紧张。
随着侗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具逐渐进入侗族的生活之中并得以普及,文化用品的新谜逐渐多了起来。例如:
算盘:古老福桥人人爱,若干草墩两分开,上面人多墩少五人坐一个,下面人少墩多恰巧好安排。
砚台:一块田四四方,一半有水一半干,不种蔬菜和庄稼,独有乌鸦去滚翻。
侗族谜作题材广泛,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朴实无华,扣合贴切,妙趣横生,雅俗共存。
2.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侗族谜语的民间文学特征十分明显,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诙谐而有意境,质朴而又含蓄,形象而精凝炼,率真而超自然。在句式上有口头诗歌的表现形式,以五言、七言居多,往往以二、四句或一、三句为主体内容表达和押韵,古朴的咏物诗式的语言,总是异常顺口、节奏鲜明。例如蓑衣的谜面表达:不准进伙房,无脸上厅堂,雨天爱出门,回家泪汪汪。整个谜面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蓑衣的功能和侗族的存放习惯。再如捞网的谜面:有眼无珠长手臂,爱出村寨潜河溪,人不放心往回劝,频频摆头泪淋漓;还有“一只小狗人推走,迈出一步咬一口。”描绘的谜底是剪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剪刀比喻成一只小狗;“饭吃不进,潲吃不进,人人叫它是畜牲”。从谜面上看是一种不吃不喝的畜牲,但真正的畜牲不可能不吃不喝,就让人从具有畜牲的名字去猜想一种没有生命的用具,这就是木马。这几则谜语运用比拟手法,隐喻捞网、剪刀、木马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再看看下面这两条谜面。
侗族琵琶:四条金线架座桥,马坐平川少蹦跳;五个天兵来摆控,四个将军去守桥。
芦笙:六个腊罕走河畔,三人有妻子,三个单身汉,半夜三更响震天。
这两则谜面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侗族琵琶、芦笙的特点,使之有了特有的具象效果,又反映了侗族的风俗习惯,让猜谜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件更活泼、更亲近。锁头的谜面:一狗生来不划算,屁股总是被人钻。以狗做暗喻,既隐讳地描绘出锁头“看家”的特殊作用,又描写了开锁的操作情形。其刻画可谓活灵活现,可见制谜者的智慧、风趣和独具匠心。这些谜作形象生动,画面感强,语言合辙押韵,引人思考和联想。
3.特色浓郁的民族性
侗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风俗习惯保存完好,民族特色的物品随处可见。制谜者往往十分熟悉侗族文化,表现侗乡风物特色的侗族谜语在侗族社会中较为流行。这些谜语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侗族独特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场景等。鼓楼、花桥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是侗族最具特色的建筑。花桥也叫“风雨桥”,是侗族村寨出入的重要通道。以风雨桥为谜底的谜面完全是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好似撩开了一幅反映侗族人们生活场景和劳动场面的画图:上是几座鼓楼手牵手,下似弯弓方石大料磊砌成;出村上山从它上面过,打鱼捞虾从它下面去穿行。谜面先从概貌入手,用“几座鼓楼手牵手”表现桥面建筑“有几座鼓楼”的形,再用“弯弓方石大料磊砌成”突出桥基是由大块方石砌成,并有“似弯弓”的桥洞,使猜谜者从实景描述中去体会这件谜底的可观赏到的外形特征。为了进一步说清风雨桥,谜面又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上去制作。明确风雨桥是架在河沟上的,最大的实用功能是桥上与桥下的穿行功能,于是就有了出村上山可以“从它上面过”,“打鱼捞虾”得从“下面去穿行”。表述的是侗族人日常是“出村”才能“上山”劳作,说明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生产方式是山地农耕。同时,侗族人还善于“打鱼捞虾”的活动,反映了侗族渔猎生活场景。从谜面上就能感受到侗族文化,展示一种侗乡日常從容、悠闲、平静的生活场景。侗族特有的一些建筑和物品,如鼓楼、禾廊、木楼上的晒衣竿、天天使用的油茶滤等被制成谜语,也从多个侧面展现侗乡的风物。例如:上小下宽像棵杉,不做双层只要单;里面男女围圈把那耶歌唱,旁边搭台演出侗戏锣鼓喧。这是鼓楼谜面,突出了三个侗族文化特点:一是鼓楼的瓦檐层数是奇数。侗族鼓楼极富视觉效果,是一个村寨的象征,侗族先民认为奇数为阳数,象征着吉祥和兴旺;二是鼓楼的政治文化中心意义。每当侗族村寨有重大事情都会集中到鼓楼议事,或节日在鼓楼内围圈唱侗歌、跳多耶舞;三是侗戏文化。唱侗戏是侗族经常性的文化生活,几乎每个有鼓楼的村寨都会在鼓楼边上修建一个侗戏台。从这三个侗族特色文化上制作鼓楼谜面,突出的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生活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域的侗族人,长期习惯种植糯禾。为解决糯禾的长时间储存,侗族人民创造了“禾晾”这种用于凉晒稻谷的工具。家家在村边都修建有禾晾,是开放式的木质建筑,糯禾在上面可摆放晾晒1个月左右。制谜者根据“禾晾”的形制和功能,制作出“说是房屋人不住,说是仓库没墙靠;四面来风全畅通,层层禾把好干燥”这样的谜面。“高风峻节本清贫,嫁到咱家换装勤;绸缎亮衣频繁换,身败名裂不穿裙。”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日常生活用得最多的晒衣竿,用拟人的手法描述它的来历和功用,同时,也隐喻了侗族生活习俗。侗族社会有许多对文明生活认知的社会规矩,这些规矩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侗族人认为内衣内裤和妇女的裙子不能当众晾晒,否则会被视为不懂理或不懂规矩,必然遭到唾弃。这种习俗在这个晒衣竿的谜面上反映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用品走进了侗乡千家万户,对那些现代化的产品,侗族人在描述时也用侗族特有的民族用语习惯表达,体现了浓浓的“侗族味道”。比如制作“电视机”的谜面:家家都有摆客厅,四方房间没有门,男女围观非多耶,不看侗戏看新闻。谜中的“多耶”是侗族的一种经常性的集体舞蹈,即围圆圈边歌边舞的娱乐形式,民族特色深厚。
4.语言诙谐的趣味性
侗族谜语能够在侗族地区广泛流传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其语言的趣味性。因为有趣,才有吸引力,让人们容易接受并口耳相传,逐渐扩散、流传并不断发展。侗族谜语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反映种种现實生活,健康、积极向上。谜面结构多变,情节新奇,隐喻巧妙,语言诙谐,有时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例如:
挖柱头:修建鼓楼木板房,有样功夫真反常;想要长反而锯两端,想要宽反去削两旁。
蚊蝇:收拾它时要打我,为保护我要打它;打它时候我疼痛,打我才能消灭它。
鱼网:不用时当宝贝收,用时却往远处丢。
螺蛳:水中活物有一碗,生是一碗,熟是一碗,未吃是一碗,吃完还是有一碗。
戴手套:十个加十个,合共十个;十个减十个,还是十个。
刨子:肚子吃进去,背上屙出来。
手指:母亲两岁儿三岁。
牙齿:同胞兄弟三十个,先生弟弟后生哥。
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拿上手来看,扁薄圆乎乎。
以上这些谜面的表述十分有趣,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具象的事物活泼起来,耐人寻味,似有迷惑人的作用,却又不是那种俗不可耐、哗众取宠的语言,读起来兴味盎然,让人心情愉悦,别具风格。猜谜者不仅可以得到美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感受生活的乐趣,而且具有知识性,还能获得知识的积累。
5.特点鲜明的社会性
侗族谜语中很多谜面带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展示侗族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有侗族生活方式变化的表达,还有充满了善良、质朴、自然的审美情趣。侗族谜语借助自然之力表现民族朴素的宗教思想,歌颂着人间温暖、光明、祥和、美好等,表现出侗族人简单、安全、愉悦的情感世界,是侗族人民生活态度的体现。
侗族居住在山川交映之地,植被茂盛。每当炎炎夏日的午后,“吱了——,吱了——”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人们在这种无休止的烦燥声音中,会产生难忍的困倦和厌烦情绪。但是,侗族却用平静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烦燥不堪的蝉鸣,把蝉虫看成是会弹唱“耶歌”的可爱“小精灵”。还要跟着蝉虫学唱歌,创作出有名的侗族大歌《蝉之歌》。为表现蝉虫在树上鸣叫的情景,模仿蝉鸣声编唱的《五月蝉歌》,优美的旋律和令人遐想的和声把烦燥之音平静地演化为人人愿意学习的对像,有效化解生活中不愉快的因素。这种社会心态在谜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描写蝉虫鸣叫的谜语如下:
头圆眼睛鼓,绿衣住草坡;嘴拙不说话,振翅弹耶歌。
枝头有只小生灵,身材轻巧大眼睛;拖地长裙轻又薄,嘴不说话唱咛咛。
从这两条蝉虫谜面上不难看出,侗族已将蝉的鸣叫看成是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
侗族的生活离不开茶,除了个体饮用茶汤的习惯外,更多与群体的社会活动相关。比如“采茶”“煮茶”“敬茶”“打油茶”多为集体性的活动,社会性较强。“敬茶”是生活中的待客之礼。制作茶的谜语一定不会脱离这个礼仪的社会性:取来到家翠绿多,死入热锅渐变黄,请客到家它先上,酒席摆满站一旁。“打油茶”是侗族的一种生活习俗,侗语称为dos xeec。风味独特的油茶作为传统待客食品使之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性特征。而茶是“打油茶”这种具有社会性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为此制作了“山中有种叶,客来煮一锅,抓把炒米放,筷子变成单”的打油茶谜语。第二句从主人身份表现待客习俗,第四句从客人身份表现对主人油茶的喜爱。侗族吃油茶时只用一只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还筷子,表示还要再吃,反之则表示自己已吃好了,多谢主人。
侗族谜语是通俗的,也是充满哲理的,传递着为人处世之道,有社会教化作用。有一则谜语歌是这样问答的:
你说什么天样大?
你说什么海样深?
你说什么像树疙瘩那样硬?
你说什么棉花那样暖?
我说父母养育恩情天样大,
亲戚朋友情谊如海深,
兄弟团结力量强大硬过杉木眼,
夫妻说话贴心暖过棉。
一个简单的日常用具谜语或一条与汉语教化相关的字谜,都能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向孝。
筷子:一对正直好夫妻,酸甜苦辣一起吃。
直尺:生来就是直个性,从不肯做弯事情。
“父”字:今天猜字讲规矩,一字四笔无横竖;若你猜出就会写,这字恩深又尊贵;夫子遇见要作揖,皇帝遇到下马跪。
侗族谜语通过谜面的艺术形象反映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具有社会性特点,是侗族社会里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反映,蕴藏着侗族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和美德,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个人品格修养的精神财富。
三、侗族谜语的当代社会功能
谜语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在不同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发展。对于侗族谜语来说,它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侗族谜语通常以隐喻、比喻、象征等手法构建一种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幽默诙谐的口头文学。侗族谜语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富有趣味性,不仅能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提升智慧水平,丰富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还能以侗族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代价值观教育大众,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侗族社会和谐发展。
1.彰显文化内涵,丰富精神生活
透过谜语,可以了解到一方社会的民俗风情、历史地理以及民众的心理趋向、审美情趣等。侗族谜语是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非常丰富,包含侗族的生产、生活、历史、地理、民俗等内容,是侗族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歌舞文化、婚姻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的真实写照。“形似杉树顶尖俏,立在寨中最是高;里面美娘唱耶歌,外边腊汉吹着芦笙好热闹。”这是一则关于“鼓楼”的谜语,其间反映了侗族的很多文化。侗族主要聚居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种杉树是侗族林业生产的常态,“杉树”是侗族建筑的主要材料,也是侗族常见和常用的树木。“立在寨中最是高”表明鼓楼是侗寨中最为珍贵的建筑,表明其政治的中心地位。“唱耶歌”“吹芦笙”表明鼓楼的文化中心地位,同时也展示在鼓楼开展侗寨集体活动的习惯,生活气息浓厚。制谜猜谜已然成为侗族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谜底事物的特征、功能的选择性描述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的运用,已自然而然融入了侗族的生活和情感,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侗族文化内涵,体现侗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有益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培养逻辑思维,传承民族智慧
谜语是民众自发产生和流传的“智力测验题目”,最广泛的社会意义是怡情娱乐、陶冶情操,在活跃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民众心智。周作人曾大加赞赏说:“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幼儿知识初启,考索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侗族谜语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侗族谜语通过巧妙的语言形式,传承和解读了侗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是侗族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体现。制谜和解谜的过程可以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训练人们的思维敏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谜语还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促进侗族传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制谜者抓住侗族生产、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或事象,让猜射者从了解谜目限定的范围出发,对谜面表达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经过对可能的谜底的性质、特征、功能等层层剥开,逐渐理解内在含义,在分析、对比、筛选后,再“一箭中的”。每一事物具有多方面的性质、特征、功能等,有些是仅仅此事物独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这些事物独有的或者显著地拥有的“特质”,成为事物谜编制的客观依据,也成为猜谜者追求答案(谜底)的线索。这种智力游戏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于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保留并传承侗族的智慧财富。
3.促进交往交流,增进团结和谐
侗族谜语常常以幽默、巧妙的语言形式存在,猜谜和解谜成为一种有趣的社交活动,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互动成为必然,形成人际间自然的交往交流。通过猜谜的方式,还能增进友谊、消除隔阂。侗族常与汉族、苗族、瑶族、水族、壮族等民族杂居,相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谜语里往往以民族文化融合与融洽的平等关系反映出来。比如“舂碓”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在各民族中都存在,谜面有反映:一只蚂蚱身修长,人拿筷子它吃粮;侗苗汉水因它帮,得吃糯饭免吃糠。还有“砧板”:侗苗汉壮家家有,人人当靶打个够。”侗族谜语作为一种口头传统文化形式,可以通过跨民族交流带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参与谜语的猜测和讨论,可以拉近各民族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4.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侗族谜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游戏,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侗族谜语的传承也是侗族独特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的弘扬。侗族谜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侗族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不仅体现了侗族生存智慧和思维方式,也传递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通过猜谜和解谜的形式,可以传播和弘扬侗族的文化精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侗族把中华历史故事、传统工艺、生产生活工具等编入谜语,使之在侗族社会中广为流传。如历史英雄人物、墨斗、算盘、毛笔、砚台等等,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表达了侗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之关系,体现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热爱,成为侗族地区民族团结之本、社会稳定之根。
四、结语
侗族谜语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侗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幽默巧妙的方式传递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修养。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新时期侗族谜语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厚的的素材,为侗族谜语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格调更清新的侗族谜语进一步丰富了民间文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进和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曾祥慧]
收稿日期:2023-11-02
基金项目:2024年度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课题“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现实路径研究——基于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務示范点为例”(24ZLJD06)。
作者简介:谭敏,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贵阳,550004)。
Gemechu, Chala Dejene. "Census through riddle: the Case of Waliso Liban Oromo, Ethiop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8.5 (2016): 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