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英译本《马桥词典》研究

2024-06-05 07:18:55兰博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图里翻译策略

兰博

【摘要】寻根文学作品《马桥词典》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代表作,用115个马桥方言词条勾勒出我国湖湘地区乡村生活的全貌,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将其译介到英语世界,并受到广泛喜爱,无疑与蓝诗玲在翻译过程中因遵循某种翻译规范而选取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在整个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对于译本的呈现。本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探究汉学家蓝诗玲翻译《马桥词典》过程受到预备规范、初始规范、操作规范怎样的制约和影响,译本起到了再现源语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助益跨文化交流传播等文化功能,使其在传播中国特定地区方言、构建中国乡村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外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蓝诗玲;《马桥词典》;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10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3

一、引言

中国文学作品因其文化基因赋予的鲜明特色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导致中国文学作品很难走进西方英语世界读者的视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A Dictionary of Maqiao)与其他中国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它借鉴了西方拉美文学《百年孤独》的那种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用词典式叙事手法,借用115个方言词条为线索展开,讲述地道、纯粹、富有中国乡土味儿的故事。正是这样新颖的创作理念与形式,使得《马桥词典》在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2003年汉学家蓝诗玲在机缘巧合下承担起翻译《马桥词典》的任务,一经译介,受到无数好评,并于2011年获得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12年《华尔街日报》向英语世界引介的五部中国作品,《马桥词典》是其中之一,推荐词对该作品评价颇高:“与大多数陈腐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不同的是,《马桥词典》可谓是一部清新之作。整部作品运用一系列题材略为厚重的马桥当地人小故事来讲述史诗般的历史,节奏紧凑,语言精练、警醒。用词典的叙事形式使得这本书别具魅力。虽多部中国作品都自诩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但《马桥词典》才是真正算得上运用得体到位的。”

随着蓝诗玲译作《马桥词典》在海外受到广泛喜爱,关于蓝诗玲的翻译观及《马桥词典》的译介也受到国内学者的注意。学者吴赟(2014)认为《马桥词典》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之路的一个窗口,对该书的英译和接受进行研究后表示:蓝诗玲译本是“创造性直译”“忠实化再创造” 的译本,是一部“融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佳作”,为中国文学走出世界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关注、讨论较多的内容为汉学家蓝诗玲的翻译观,译作《马桥词典》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生态翻译学(马雅群,2022;熊紫沁,2021;余三三,2018)、关联理论(吴金茂,2022)、译者行为(周子淳,2019)、翻译策略探究(卢晓娟,2018;牛美书,2018;魏家海、李正林,2014)等,目前关注《马桥词典》翻译规范及翻译策略的研究较少。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描写翻译学奠基人之一的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系统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论,用非规定性的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制约翻译选择的“规范”(norms)。图里将“规范”定义为“某一群体共享的普遍价值观或观念——如对‘正确与否、是否恰當的看法——这些观念转化为适用于特定场景的行为指南。”

图里提出了三种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分别是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他认为这三种不同的翻译规范分别在翻译的各个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预备规范主要聚焦于翻译的直接性和影响翻译活动的翻译政策;初始规范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取和译文的整体风格以及特点,因为译者要在靠近源语文本文化和靠近目的语文化之间做出抉择;如译者选择靠近源语文本文化,采用“充分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反之,译者选择向目的语文化靠拢,则采用“可接受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操作规范则影响着目的语文本的呈现以及篇章语言规范等问题。

三、图里翻译规范下《马桥词典》英译研究

《马桥词典》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特定时期湖南的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采用独特别致的词典条目形式,用一个个条目为线索的方言词条勾勒出了湖湘地区的民俗全貌。因此,对于译者和英语读者而言,全面、透彻、准确地获取原文传达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具有中国本土语言特点的湖湘方言无疑对于异域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更是晦涩难懂的,从初始规范上来看,蓝诗玲选择译介《马桥词典》是出于作品本身“寻根文学”的特质,以及她研究韩少功作品后对其的喜爱;初始规范上,蓝诗玲秉持的是“忠实化再创造”的翻译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将读者考虑在内,保证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向目的语读者靠拢;操作规范上,蓝诗玲不用脚注进行解释,采用替换、直译、意译、加注、音译、省略、使用斜体等翻译策略。

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究蓝诗玲在初始规范、预备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下翻译寻根文学《马桥词典》为了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而选用的翻译策略,对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感悟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传播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蓝诗玲成功译介该作品,对于构建中国乡村形象、助益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传播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预备规范——译者选材

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在翻译活动正式开始前发挥作用,预备规范是指特定文化在不同时期受到翻译政策、文化立场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直接性上的影响。翻译直接性上,自16世纪晚期,西方各国学者、汉学家等为了解与传播中国文化,开始译介中国文化典籍,《马桥词典》是众多作品之一,直接由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从汉语翻译为英语。

出生于1975年的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20岁开始学习中文,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学习一年,现任职于伦敦大学克勃利学校。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一起被誉为“英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双子星座”(覃江华,2010:117),可见蓝诗玲译介到海外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内外享誉盛名。作为致力于专门从事研究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投身于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汉学家之一,蓝诗玲在近十几年来,译作成果颇丰,译作包括:2003年出版韩少功寻根文学《马桥词典》(A Dictionary of Maqiao)、2007年出版朱文《我爱美元》(I Love Dollars and Other Stories of China)、2007年出版的张爱玲《色·戒》(Lust, Caution: The Story)、2007年出版的阎连科《为人民服务》(Serve the People!)、2009年出版《鲁迅小说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以及2021年出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猴王:西游记》(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其中《鲁迅小说全集》《色·戒》收录于“企鹅经典文库”,《猴王:西游记》也是受企鹅出版社委托出版。

蓝诗玲自学习中文以来,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吸引,无论是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都让她十分感兴趣,所以她从事中国文学外译工作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张泊,2019:111)。蓝诗玲在挑选中文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她更多考虑的是她自己的喜好以及她正在研究的内容,而非迎合读者的口味。翻译《马桥词典》正值她在硕士攻读期间,此时的蓝诗玲正在写一篇与韩少功相关的论文,在研究与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她发现其作品的思想性与故事性很符合她的口味,随即联系韩少功老师授权翻译;而翻译朱文的《我爱美元》也是以做博士论文相关的研究为契机,阅读大量朱文老师的作品后,蓝诗玲对朱文老师的作品颇有兴趣,随后走上了翻译《我爱美元》的道路。

“忠实化再创造”是蓝诗玲提出的翻译观,她注重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忠实原文和顾及读者阅读体验之间找到平衡。2009年蓝诗玲出版了《鲁迅小说全集》,她在《翻译札记》(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中提到“总体上,我是忠实于原文的,但所谓的忠实并不是愚忠,并不是绝对的、机械的”。因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因此在翻译《马桥词典》时,难免有一些内容是无法百分百忠实原文来翻译传达的,蓝诗玲在征得韩少功老师同意并与之商议后,对原文进行了删除和修改,目的是更好地向英语读者呈现可读性更强的译本。蓝诗玲诚言,对原文进行删除和修改,是自己在尝试了其他有可能的方法之后的无奈之举(张泊,2019:112)。由此可见,蓝诗玲是十分尊重原作的。但翻译诸如《西游记》此类因年代问题无法与原作取得联系的作品,蓝诗玲表示,《西游记》内容繁杂丰富,如出现无法翻译的文本内容,她会选择不翻译,因此她选择翻译的是缩略版本。选定好翻译的缩略版本如遇到无法翻译的术语,她会采用“加注释”这一解决办法,或与研究《西游记》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询问他们该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藍诗玲认为作为译者,保持对原作的忠实非常重要,但同时也需要忠实于译文读者(张泊,2019:112)。

(二)初始规范——英译本《马桥词典》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在初始规范的影响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选择倾向于“充分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或是“可接受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即靠近源语或靠近目标语。充分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指译文应尽可能地贴近源语文化的规范,使得源语文化可以充分再现给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是指译文应尽可能地接近目的语文化规范。以蓝诗玲所翻译的110个条目即副标题为例,根据其翻译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可洞悉蓝诗玲在翻译《马桥词典》条目时遵循的初始规范。

《马桥词典》作为一部创新型“词典”类小说,涵盖115个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在马桥内外流通使用的词典条目,英译本为110个。这些条目除了出现在条目列表(List of Entries)外,每个条目都是一个副标题,对于故事开展来说,副标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对于故事梗概的概括,以及110个词典条目之一,词典条目的翻译在激发英语世界读者阅读兴趣、理解故事梗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整理分析110个词典条目,可发现蓝诗玲基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控,尽可能地向目的语文化靠近,主要的翻译策略选取了直译、直译加注、意译、以及意译加注四种翻译策略。

直译的条目有:《△晕街》:* Streetsickness;《△撞红》:* Striking Red等,此类条目因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是马桥人特定的说法,直译言简意赅,最能传达源语文本信息;直译加注的条目有:《△醒》:* Awakened (Xing);《△觉》:* Asleep (Qo)等。因为这类条目是原文故事中的主要线索方言,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一方言条目展开的,文中也会多次出现这个条目,因此该条目的直译是为了让英语读者理解后面加注的拼音的意义,便于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这一方言条目。从初始规范来看,直译、直译加注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取,译文是靠近源语的文化的,体现了充分性翻译,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马桥人的方言,又留给读者异域文化的神秘之感,引发读者继续探索外来文化的兴致。

意译的条目有:《△乡气》:* Rough;《△打醮》:* Daoist Ritual等。“乡气”是马桥所流传的方言,故事围绕“希大杆子”展开,马桥人都说说他说话“打乡气”,意思是就是说他说话有口音,而这个口音并不是指“accent”,而是指他说的话文绉绉,不能被当地人理解,所以对于当地人来说,他的话很“rough”难以理解。“打醮”是文中人物“马疤子”的一种佛像前打坐的行为,因此蓝诗玲将其译为“Daoist Ritual”向西方读者具体地解释了这个条目的意义,更易于理解。蓝诗玲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时,是基于充分理解原文中马桥人的文化、说话习惯、受教育程度等以及该条目使用的语境、场景、频度等,结合标题的作用、双语文化差异以及读者接受体验等因素,选取了最终呈现的译本。

意译加注的条目有:《△肯》:* Will/Willing (Ken)和《△渠》:* This Him (Qu)等。“肯”在马桥是情愿动词,表示“愿意、许可”,在马桥这个词用法非常广泛,不但可以形容人,还可以形容事、物,如“这条船肯走些”。(This boat ken go quite a ways.)如直接用“will、can”这类的情态动词代替,则失去了“肯”这一方言的意义,因此译者在原文中保留“ken”并用斜体标注强调,还原了这一方言意义的同时又在标题处解释为“will/willing”,不但不会难以理解,反而保留了原文方言的味道。“渠”在马桥人口中,是代词“他”的同义词,指的是距离近的“他”。马桥人和英语思维的人不谋而合,把远近的“他”分得很清楚,如果不基于对于文章的理解,很难知道“渠”到底是什么,如果直译那么意思将会大相径庭。因此,蓝诗玲在对于一些特定的副标题条目翻译时,选用了意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既能向西方读者解释方言的具体意义,又能保留马桥方言的特定语言运用。

蓝诗玲副标题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可接受性翻译——采用了文内加注的意译策略,具体为“音义解读”,音义解读类注释是译者为了保留像中文这类语言的源语特定词汇,或因该文化负载词在源语语境中反复出现,是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音译策略,同时加以注解,向读者解释该音译内容的内涵。这样不仅保留了源语一些特定词汇或文化负载词的风貌,还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源语文本的文学特点。可接受性翻译下的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即使是难以理解的中国湖湘地区小众方言的翻译,也不会给读者增加阅读障碍。

在蓝诗玲翻译的110个条目中,基于对于条目即副标题的充分理解,遵循初始规范,采用了充分性翻译和可接受性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正如她所秉持的翻译观“忠实化再创造”,尽可能保证传递源语文化的同时,创造性的采用其他翻译技巧使译本更为接近目的语文化。蓝诗玲采用的翻译策略选择也正如图里所认为的: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充分性翻译和可接受性翻译两种方式时常兼有。而大部分译作都是不会处于这两个极端,这些译作既不是遵循源语文化规范的“充分翻译”,也不是较多保留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可接受翻译”,而大多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译者在犧牲某些源语文化“规范”的同时也尝试打破某些译语文化的“规范”。

(三)操作规范—— 《马桥词典》翻译策略的选择

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主要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母体规范与译本的完整性以及译文的排版布局相关。蓝诗玲在翻译札记(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部分,向读者交代了她与作者韩少功沟通的始末,她找到了199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完整版《马桥词典》进行翻译,同时说明,因5个条目(《△流逝》《△现》《破脑(以及其他)▲》《△怜相》《△罢园》)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双关”,对于英语读者而言很难理解,因此在于原作者韩少功商议后决定不译。因为本部著作为“词典”,蓝诗玲还在文末设置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术语表(Glossary)方便读者随时查阅一些不熟悉、不理解的中国特色词汇术语;同时也配备主要人物介绍(Guide to Principal Characters)帮助读者优化阅读体验。

篇章语言规范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译者的措辞,如对词、短语的选择和句子的衔接处理等。《马桥词典》因其寻根文学的特质,篇章中充满了代表湖湘文化的方言词语和中国特色表达,对于这些内容的处理,蓝诗玲基于对语境的理解以及对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考量,采用了采用替换、直译、意译、加注、音译、省略、使用斜体等翻译策略。基于正文第二个条目《△罗江》:* Luo River进行分析:

例1:原文:……这叫发大水财。

译文: ...was called “making a flood fortune”.

《马桥词典》是基于使用在马桥地区的115个方言条目展开的独立故事,在每个故事中,充斥着一些当地的方言和俗语,显然这些内容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恰好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因此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便于读者理解这些方言、俗语的意义,因此在例1中蓝诗玲将“发大水财”直译为making a flood fortune,保留原方言的特征,因为在《△罗江》这个条目中,马桥人会趁着发洪水,来“钓鱼”,钓上来的都是被大水冲过来的来自上游的死猪、死鸡、破桌子或旧木盆等物品,越是发大水的时候江边人越是多,大家把这些“宝物”捞走,发大水财。基于语境其他信息,直译的making a flood fortune既不丢失其特定文化方言属性,又便于读者理解。

例2:马桥人的“江”,发音gang,泛指一切水道,包括小沟小溪,不限于浩浩荡荡的大水流。如同北方人的“海”,把湖泊池塘也包括在内,在南方人听来有些不可思议。(韩少功,1997)

译文:The word for river(jiang in Mandarin)is pronounced gang by Maqiao people(in southern China)and refers not just to vast bodies of water,but to all waterways,including small ditches and streams.In northern China,on the other hand,the word“sea”is used to cover everything from lakes to ponds,which must seem equally strange to southerners.(Julia Lovell,2003)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系统千差万别,同样,普通话与方言的语言系统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对于西方读者而言,理解特定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普通话已实属不易,更别谈及理解马桥人专属的方言了。马桥人使用的汉语并非标准普通话,即使是同一个汉字,在马桥人口中发音是不一样的,因此蓝诗玲在翻译此类方言类发音时,采用了文内加注的翻译策略,提高了翻译和阅读的流畅性,如在底部加注,读者不能立即理解此处的意义,寻找注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因此在处理此类源语信息时,蓝诗玲采用文内加注的翻译策略,通过阐释自己的理解来帮助读者阅读。例2中的jiang in Mandarin和in southern China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帮助读者厘清某些汉字在马桥是区别于普通话的,并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发现广泛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是有别于马桥的中国文化的。

例3:原文:马桥人后来也明白了大小,只是重视得似乎不太够,仅在声调上作一点区分。“江”发平声时指大河,发入声时则指小沟小溪,外人须听得时间足够长了,才不会搞错。(韩少功,1997)

译文:Although Maqiao people later on became more specific about size,they still didn't seem to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it,only differentiating it slightly by tone.Gang pronounced in a high,level tone refers to a large river,and in a rising tone to a rivulet or stream;it takes some time for outsiders to attune their ears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Julia Lovell,2003)

除了采用直译、文内加注的翻译策略外,蓝诗玲还会采用同义替换(paraphrase)的翻译策略。有时因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过大时,很难用直译、意译等方式进行翻译,此时加注会将目的语文本变得繁重,反而失去了加注的意义,不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处的中国特色文化。在《马桥词典》中有些汉语表达是没有具体指向性的隐喻式表达,直接翻译反而会丧失其本身的韵味,因此同义替换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做法。在例3中,“平声”和“入声”是汉语特有的语调,因为英语的音调特征,英语读者对此是没有概念的,所以蓝诗玲通过采用同义替换的翻译策略用“in a high,level tone”和“in a rising tone”向读者解释了“平声”和“入声”这两个汉语特有的语调的发音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四、结语

21世纪的今天,随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崭露头角,近年来地位也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中国文学仍处于世界民族文学的边缘地带。中国文化外译在不断推进,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除了华人译者参与其中,包括蓝诗玲在内的了解中国文化、渴望将其传播海的外汉学家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蓝诗玲秉持的“忠实化再创造”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预备规范,选择了适合的译本;遵循了初始规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质,充分考虑读者体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找到充分性翻译和可接受性翻译之间的平衡的翻译方式;在操作规范上,基于母体规范,蓝诗玲与原作者沟通后进行“再创造”删减了一些因文化差异无法翻译的条目;在篇章语言规范上,将文化异质摆在首位,通过采用直译、文内加注、同义替换等翻译策略便于读者在语境中走进源语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与海外传播过程中,体现深度翻译策略的副文本,对于通过文字来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了解中华文化、和体验中华民族生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等内容的翻译提供了积极范式。中华文化外译之路漫漫,要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成功案例,结合利用汉学家们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翻译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少功.马桥词典[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HAN Shaogong.A dictionary of Maqiao[M]. LOVELL J,Tra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3]王昌志.译者风格研究的新探索——兼评《汉学家蓝诗玲译者风格多维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11):94-98.

[4]吴金茂.蓝诗玲译本《马桥词典》使用的独特策略——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22,(05):22-125.

[5]吕奇,王树槐.蓝诗玲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主题隐性偏移[J].外国语言文学,2022,39(02):113-125+136.

[6]王洪涛,王海珠.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文赋》两英译本比较研究[J].外国语文,2021,37(05):110-118.

[7]郝军.文化传播中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的体现——以汉学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87-191.

[8]吕奇,王树槐.过犹不及——汉学家蓝诗玲“保姆式翻译”指瑕[J].翻译界,2020,(01):6-22.

[9]吕奇,陈绍琦.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译作误译举隅[J]. 现代语文,2019,(10):91-96.

[10]张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译者主体视角——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访谈录[J].外语学刊,2019,(01):110-115.

[11]郝军.文化传播中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的体现——以汉学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21,23(02):187-191.

[12]卢晓娟,岳霞.寻根小说文化特色词英译过程研究——以蓝诗玲版《马桥词典》英译本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2(04):89-97.

[13]魏家海,李正林.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的翻译风格[J].东方翻译,2013,(04):51-55+60.

[14]覃江华.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观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05):117-122.

[15]吴赟.民族文学的世界之路—— 《马桥词典》的英译与接受[J].小说评论,2014,(02).

[16]闫露瑶.从图里翻译规范看陈根生西译《儒林外史》 [J].今古文创,2022,(17):105-107.

[17]常红婧,邓艺璇.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3):105-109.

[18]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3-57.

猜你喜欢
图里翻译策略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