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洒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和个性风格来反映他所感知到的社会和人生,是写作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题。
抒情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我们可以把情绪和感受建立在对人、事、物的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变化,并产生共鸣。
从内容来看,抒情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以事抒情
人的情绪一般是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讲述事件时,或情随事转,或因事缘情,如家常便饭,清清淡淡,却滋味悠长。在叙述事情的基础上抒情,事是情的“根”,情是事的“果”。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虽简洁朴实,读来却让人潸然泪下。肥胖的身形,爬上爬下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而作者在看到这个背影后,“眼泪很快流下来”。这些情感缘于作者对父亲买橘子一段的详细记叙,包括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以及对父亲中年失业、祖母去世、变卖家产等情况的简述,此时,读者和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产生了思想共鸣,情感的抒发自然水到渠成。
有时,人物情感的表达也会融于叙事之中,随着读者的渐入佳境,情感自然发生变化。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是这样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此时,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少年正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捕鸟的过程,其对百草园的向往之情自然由心而发。
二、以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各自独立,又难舍难分。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夜下的庭院,与好友悠闲地散步,此情此景,怎能不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抒发情感,继而感染读者,使之印象深刻。如莫怀戚的《散步》中,“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气氛,使春日的景致更显生机勃勃。
三、以物抒情
即通过对具体物件的描写,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态度。运用这种方法行文,关键是找准物件的特点与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件与感情相统一,亦使感情有所依托。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这两篇文章中的主要“物件”就都具有承载情感的作用。紫藤萝和小桃树虽都是顽强生命的载体,但二者在情感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上、表现方式上大不相同。《紫藤萝瀑布》通过看花、忆花、思花的过程,采用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这种依托紫藤萝今昔状况而生发的情感让人感觉真实自然;《一棵小桃树》则叙述了小桃树的生长经历,特别是文中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为它下文在风雨中挣扎,高高的枝上仍保留一个欲绽的花苞给人带来的震撼蓄势,这样构思,体现了小桃树的坚强不屈。此外,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以物抒情时,要抓住所咏事物与所抒情感的相似点,或运用联想和想象,或利用回忆、插叙,搭建情感桥梁,将眼前的物与心中的情勾连在一起。如《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就借助菊花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与对生命的渴望、眷恋之情,这样的情感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生活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是我们写作的材料与抒情的载体。找到這个载体,把情感融入其中,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