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是先秦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其君道思想既有孔孟思想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荀子看来,君主有着欲强恶弱、欲安恶危、欲荣恶辱、就利避害的心性,应践行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为君之道。荀子的君道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尊礼重法,礼法相融,是其一大特色。
【关键词】荀子;君;君道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22
一、就利避害的君主心性论
荀子对君位与君性的认识和论述,是其君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荀子认为君者,是法之原,是治之原,是民之原。君主有着欲强恶弱、欲安恶危,欲荣恶辱的心性。
(一)君位本原说
“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1]198君之位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地位,可见,君主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且关键的。荀子又说“君者,法之原也”“君者,治之原也”“君者,民之原也”,荀子认为君主是礼法的本原、是政治的本原、是人民的本原,从而确立了以君为本的君位本原说。
1.君者,法之原
“君者,法之原也。”[1]231法即礼法,君主是礼法的本源。在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因此要化性起伪,礼法的制定就是为了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社会混乱。
君主制礼法。“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1]145早期的社会因为等级制度。社会制度的不明确,造成了社会和国家的混乱。君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通过制定相应的礼法来规范人民、社会、和国家的生活。礼法的制定,离不开君主,君主是制定礼法的主体。
君主审之礼。“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1]235君主不仅是制定礼法的主体,同时也是审察礼法的主体。审察礼法是为了让人知礼法,敬礼法,守礼法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1]231有了君主,即使礼法不完善,但是礼法的作用依旧能够得到发挥,没有君主,即使礼法完备,但是实行的时候错乱颠倒,不能适应事情的变动,还是会影响社会和国家的安定。
因此,君主是礼法的本原,礼法的制定和实行,都依赖于君主。
2.君者,治之原
“君子者,治之原也。”[1]233治是政治的意思,君主是政治的本源。政治社会的构建和运行,国家的治理和建设,都离不开君主,君主是政治的本源。
首先,君主是政治的源头。“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1]233官吏掌握着政策条例的规定,而君主掌握着制度规定的本原,也就是说君主是政治的本原,任何政治制度,政治措施都由君主来做决定,君主是制定规则的人,掌握着政治的最高决定权。
其次,君主是政治的领袖。“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1]233君主是政治的本原,在上的君主能够好礼义,能够尚贤使能,没有贪利之心,那么在下的臣子就能夠相互辞让,尽忠守信,严守臣子之道。君主既是国家的领袖,更是臣子的榜样和领头人。君主贤能,那么臣子效仿君主,像君主一样贤能,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国家的政治才会越来越稳固。
总而言之,君主是政治的本源,国家的治理和稳固,都依赖于君主。
3.君者,民之原
《荀子》一书中言道:“上者,下之本也。”[1]344在书中另一处又言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1]238在上的君主是在下的人民的本源,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本源,是人民的源头。
君是民之源,民是君之流。君主和人民的关系是不可分的,君舟民水,君仪民景。君主和人民的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1]237君主和人民的关系就如同日晷的标杆和标杆的影子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君主是日晷的标杆,而人民则是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则标杆的影子也正直,君主正直,则人民也正直。
作为民之原,作为人民的榜样和领头人,君主要时刻保持德行与善良,因此要善于修身,保养身心,保持善良与正直,只有君主做到了善良与正直,成为一个有德的君主,那么在下的百姓自然的也会向君主学习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有德的百姓。
(二)君性恶欲说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1]245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的本性。而作为一个君主,也有其自然本性。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1]245就利避害是君主的自然本性。
1.欲强恶弱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1]245作为君主,没有不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的,欲强恶弱是君主的自然本性。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1]283为君者要想变强,避免变弱,就要好士爱民。如何快速的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呢,在于慎取相,谨慎的选择宰相,也就是要学会任由贤人,任用人才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君主不能要能群,能够将各类人才组织起来,还要明分,按照不同的人才区别出来,然后依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去任用人才,这样,才是善用人才。
“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1]206国家是强大还是破败,是光荣还是耻辱,在于人才的任用是否得当。君子自身有才能,底下的官员有才能,这样才能称王于天下,国家才会富强荣耀。
2.欲安恶危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1]208国家危亡,就不会有快乐的君主,国家安定,就没有忧患的人民。欲安恶危是人之本性,是君之本性,是民之本性。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得安去危呢?荀子的回答是,尊礼。“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1]382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必须服从礼的教导和约束,大家都尊礼而行,则天下就大治了,社会就安定了。“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1]383背礼而行,就会步入歧途,偏离了正道,重则身死国灭。
3.欲荣恶辱
“性者,本始材朴也。”[1]392人之性,是人最原始质朴的属性,“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1]54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有着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作为一国之君的君主,自然也有着欲荣恶辱的本性。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1]51荣辱是有很大的分别的,先行礼仪然后得利的是荣,先求利而行礼义的是辱。作为君主要时刻牢记荣辱之大分,先行礼义而后求利。治理国家和百姓,一定要把国家和百姓放在第一位,只有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了,才能变得强大。
二、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为君之道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1]239热爱百姓国家才能安定,热爱士人国家才能繁荣,爱民、好士也是为君之道也。
(一)爱民之道
1.节用裕民
爱民,要使民富,民富则国富。人民富裕,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安定。节用裕民是使国家富裕,使人民富裕的方法。
“节用以礼”,就是要通过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的标准来节制资源的浪费。“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1]175君主是掌管等级制度礼仪的中心,君主是礼之本原。君主能够将人民聚集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又能够依据人的不同才能划分等级,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是之谓能群明分也,能群明分亦为为君之道也。
“裕民以政”,就是要通过颁布惠民政策使人民走向富裕。例如减轻人民的赋税,减少人民的劳役,不夺农时,保农业生产得以顺利地进行,使人民有田耕,有衣穿,有饭吃。这就要求君主要有德,做一个有德行,为民着想的君主。君主亦要修身为善,修身以为本,乃为君之道也。
2.隆礼至法
爱民,要使民强,民强则国強。“隆礼至法则国常有”[1]243作为君主,要使民强,使国强,就要隆礼至法,只有隆礼至法,国才能常存。
“隆礼尊贤而王”[1]243尊崇礼法,尊敬贤才的君主,才能实现王业,隆礼,更是为君之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1]21国家的治理不能没有礼,礼为我们的生活制定了准则,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君主,要想更好的治理好国家,就要尊崇礼法,在社会上推行礼法,尊重礼法,遵守礼法。
“重法爱民而霸”[1]243能够制定完备的法制,热爱百姓的君主,才能实现霸业。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制,完备的法制可以让生活的方方面面井然有序。“起法正以治之”[1]480用完备的法制来匡正人的生活,让国家得到治理,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二)好士之道
要想做好一个君主,不仅要热爱人民,给予人民更好的生活,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要热爱人才。“取人有道,用人有法。”[1]246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的。
1.参之以礼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1]246选拔人才的方法,就是以礼作为参考标准。“礼者,人道之极也。”[1]383礼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人按照礼规定的去做,就是符合礼,符合道,在走正道。相反“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士。”[1]383不遵照礼去做,不尊重礼,就是走上了邪道。因此,“行义动静,度之以礼。”[1]246要用礼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看他的行为作风是否符合礼,符合道。
君主热爱人才,也懂得如何选拔人才。君主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礼作为选拔时参考的标准。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品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就看他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的规定。
2.禁之以等
“用人之道,禁之以等。”[1]234在任用人才的方法上,荀子认为,要用等级管理和规范人才的任用。明确人的职位权责和等级,按照等级分配任务和所获得的待遇,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职责去工作,去生活,社会就不会混乱。
“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故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1]243明确每个人的等级名分和职位,区分各种事情的缓急轻重,任用有才能的人,一切都会治理得有序和谐了。职位明确了,各个职位上的人工作就不会怠慢了,等级名分确定了,社会就有序不乱了。
三、荀子君道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一)荀子君道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1.尊礼重法,礼法相融
不管是治人,还是治国,孔孟都主张“以礼立人”“以礼治国。”《论语·为政》里曾说到:“不学礼,无以立。”[2]17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2在孔孟看来,礼是立身之本,同时,礼还是治国之本。荀子继承了孔孟尊礼的思想“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无宁。”[1]21礼可以立人,使人成为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礼的教导是成人的关键,办事情和治理国家同样也离不开礼。荀子认为,礼能明等级,定秩序,让人的生活有序,让社会的运行变得有序。
荀子和孔孟的不同在于,荀子在尊礼的基础之上,还重视法的作用,并提倡礼法并用。“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1]10礼是法的基础,有礼才有法,礼主法辅,礼法相融,共同发挥治国的作用。
2.选人以德,用人以能
“明主好同,暗主好孤。”[1]261明智的君主善于任用各种人才,而昏庸的君主则喜欢独断专行。要做一个明智的君主,实现王霸之道,就要会选人,会用人。荀子主张选人以德,用人以能,并依据礼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德行和才能。选人以德为先,德正则人正,人正则行正。用人以能为主,德才兼备才能担当大任。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就在于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礼是人的行为准则,人要尊礼。
荀子选人以德,用人以能的主张,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推行和借鉴,为我们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提供丰富的宝贵的经验。
(二)荀子君道思想的时代局限与阶级缺憾
1.具有阶级局限性
荀子的君道思想为君之为政,君之守礼,君之正身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为君之道。但从荀子君道思想的内容上看,该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荀子的君道思想将君之位提升到礼之原,治之原,民之原上,从思想上提高了君主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为君主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就是说,荀子的君道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统治者的地位。
很显然,这是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造就了荀子的君道思想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因此使其思想具有了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2.具有时代局限性
荀子的君道思想不仅具有阶级局限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荀子的君道思想的内容上看,荀子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根本,是法律的根本,是人民的根本。但在当前的时代,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君主制已经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产物,君主更加不是礼之原、治之原,民之原。在当代,人民在政治和国家建设中,已经成了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荀子的君道思想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尽管如此,荀子的君道思想依旧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其思想中对君性的认识和阐述的为君之道的方法以及如何修身的内容,对现代的我们来说,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楼宇烈主撰.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杨伯峻译注.论语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简介:
丘尚焜,男,汉族,广西贺州人,贵阳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