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婷
摘 要:历史思维能力对高中生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石。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既是高中历史教师的必修课,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需充分发挥其领导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依托历史事实进行分析与归纳,以形成准确的结论。此外,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塑造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得到锻炼,自我监控能力将得以增强,进而推动学生判断力与想象力的提升,实现思维能力的整体跃升。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阶思维
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归纳,它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源自抽象思维和归纳过程。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指的是将历史事件、现象及人物行为划分为若干阶段,进而识别各阶段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它是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符合学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一、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注重思维的灵活运用
1. 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
思想的深刻性既包括思想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也包括思想的广度、深度与难度。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把握事情的规律、实质,预测事情的发展过程。以上所提到的归纳训练,都是发展学生思考深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合理而灵活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了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转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思维出发点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学生开始思考历史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二,学生的思考能力很强,很少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困扰。第三,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总结和转化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意愿,以便更好地概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利于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进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第四,学生要善于运用组合方法来处理历史问题。第五,学生思维的结果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在有了结论之后,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还可以考虑其他的合理的结论,为下一轮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强调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学生在思考时,善于对思考对象进行严谨地判断,对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审视。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便是如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做到四点:一是批判性分析。学生在平时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时,要学会对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已拟定的假设、计划与方案进行反复验证。二是批评的方法。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要经常关注自己的思想进程。三是全面的批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注重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四是独立的批评。在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难以独立做出客观的评判,有的学生在与人商讨时,无法提出或坚持自己的看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保证前提正确、思考迅速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及阅读历史资料时,存在反应迟缓、效率低下的问题,甚至出现重复记忆和阅读的困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自身性格偏向迟钝,因此提升速度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利用一些特定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師应注重教学质量而非数量,不仅要传授“结果”,更要教授如何获得“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将教学重点置于历史理论上,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精心准备课程,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结构与基本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目标,确保在传授知识时准确无误,传授方法切实可行。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抓住“主心骨”,理解教材的结构系统,并从“薄”到“厚”,跳出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扩大知识范围,提升思考能力。
(二)深化课堂教学,确保历史教学的专业深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教育,确保对历史概念的表述既准确又科学,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它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规律性思维,使学生能从历史事实、阶段特征和规律中,洞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以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九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应着重阐述历史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大有裨益。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形成则有助于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也不能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割裂开来。教师应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将能力培养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烈且持久的驱动力,对历史的热爱才是促进学生以积极且持久的态度投入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其中蕴含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历史学科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以古为今”上。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选择既具有时代性又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历史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将历史感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才能深刻感受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掘事物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深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论断。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前可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资料。在讲解完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还有哪些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教材,探讨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预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五)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具有重要作用。以高中历史部编版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PPT向学生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示意图,这一图示能清晰反映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理分布,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此外,历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互动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上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形成系统的历史学习框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六)强化课堂互动,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碰撞形式,对历史教学的深化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并在必要时给予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讨论中找到答案,还能在交流过程中丰富和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和提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
以第十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之处,并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两次战争的胜败原因。在讨论二战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案例。在此过程中,有学生可能提出:“大撤退即是大逃亡,只有在战败后才需逃亡,因此英法军队注定会失败。”针对这一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全面分析。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最终认识:“此次撤退对双方均有利,德法西斯企图在法国境内消灭英法主力的计划宣告破产,而英、法两国也因此保留了实力,为随后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通过此类讨论,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新知识,还能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方式。
(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相较于初中,其显著特色在于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引入大量原始历史信息,并结合新思维问题。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历史信息,总结历史知识,并深入阐述与探究相关问题,为培养学生分析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运用经典习题作为实例,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教授学生解题方法。
首先,应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根据资料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元素,准确判断资料的关键段落。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迁移至相似情境,进行归纳与总结。再次,教师要明确问题导向,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直接提炼解题信息,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信息提取转向高阶思维,如分类、归纳、总结等。最后,在教授解题方法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課本资料,并增加课堂资料的容量,通过投影、电视等传媒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更多信息。此外,教师还应添加趣味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修改“中立法”,实施“租借法案”时,教师可引用罗斯福的比喻:“假如你的邻居失火,向你借水,你会不会和他讨价还价呢?”这一生动比喻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本质,即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考量。此类深入浅出的对比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道理。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以上策略,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需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春江.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2):83.
[2]于喜梅.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6(33):134.
[3]蒋浩. 更新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感悟[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153.
[4]张玉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J]. 新课程:中旬,2013(02):167.
[5]零兰清.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