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叶竹青
【摘要】 目的 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运用于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高压注射型PICC,研究组采取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记录2组并发症情况、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时间,评价2组舒适度,于干预前后测定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评价2组生活质量(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比较2组干预结果。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的30.23%(P<0.05)。干预前,2组凝血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FIB、D-D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舒适度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结论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的效果更为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维护,并改善凝血功能,提升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恶性肿瘤;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化疗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9-0079-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59.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具备使用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优势,能够为长时间静脉输液或者输注高渗性药物、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安全且舒适的静脉通道。对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化疗期间采取PICC能够预防或者减少外周静脉炎、组织渗漏性损害等局部毒性反应的出现,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耐高压注射型PICC被发现,其流速较快且能够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具有耐高压注射的特点,应用在危重症及肿瘤患者中效果显著。随着耐高压注射型PICC不断推广使用,有报道指出耐高压注射型PICC患者容易出现感染、血栓或者堵管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治疗结果[2]。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材质是强化聚氨酯,可耐受300 psi压力,最大流速控制在5 mL/s左右,耐高压注射,能够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避免空气进入,预防血液回流,最后仅需使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封管,有助于保障患者预后[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年9月—2021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77±3.25)岁;直肠癌6例,胃癌8例,宫颈癌7例,肺癌9例,胰腺癌6例,食管癌7例;病程5~22个月,平均病程(13.45±2.88)个月。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2.45±3.68)岁;直肠癌7例,胃癌9例,宫颈癌5例,肺癌10例,胰腺癌6例,食管癌6例;病程5~22个月,平均病程(13.45±2.88)个月。
2组上述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与临床诊断相符,经病理检验确诊[4];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化疗,且符合化疗适应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史或者化疗禁忌证;合并精神障碍、全身感染、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PICC置管禁忌证。
1.2 方法
2组均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利用超声引导开展PICC置管,在导管前端连接正压接头,穿刺位置选择10 cm×12 cm的透明贴膜覆盖。静脉滴注或者注射后及时冲封管,治疗间歇期间每7 d冲洗导管并换药。对照组选择高压注射型PICC,放置前预冲双腔导管,选择拇指夹进行夹闭,预防回流,在置管结束后再次冲封导管,将拇指夹夹闭。研究组选择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前选择质量分数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置管结束后使用双腔导管期间利用正压封管,注意瓣膜壶在末端与导管属于整体部分,若无法拆卸,应修剪导管末端至预定长度后,再放入导管。2组完成后,均采用X射线确认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避免异位或者脱落。告知患者日常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3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堵管、导管破损/断裂、导管脱出/移位)情况。(2)干预前后测定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
(3)干预前后测定生活质量(SF-36)评分。SF-36涉及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8项,各项总分100分,得分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差[5]。(4)统计2组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时间。(5)干预后评价2组舒适度。总分100分,>80分为十分舒适,60~80分为较舒适,<60分为不舒适。舒适度=十分舒适度+较舒适度。该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68,各个维度的α系数值均>0.90,折半信度系数为0.951,信度和效度较好,适合用于医院住院患者舒适度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的30.23%(P<0.05),见表1。
2.2 2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凝血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但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时间比较
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但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2组舒适度比较
研究组舒适度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见表5。
3 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恶性肿瘤多采取化疗方式治疗,可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经外周静脉实施化疗期间,患者极易产生药物外渗、血管壁的硬化程度以及脆性升高、血管弹性衰减、管腔狭窄等并发症,提升静脉输液的困难程度[6]。PICC作为如今临床常见的化疗通道,其顶端主要定位在患者碎骨下静脉或者上腔静脉。将化疗药物通过PICC输送至患者血流量较大的中心静脉,可有效减低药物渗透压与浓度,有效防止外周血管受损,避免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7]。耐高压注射型PICC被广泛运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选择无瓣膜设计,治疗前后需采取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实施冲洗操作,利用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操作,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较多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化疗进程[8]。
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的效果更好。其材质属于强化聚氨酯,生物包容性较强,表面光滑,进入机体后可变软,有效降低血细胞纤维蛋白的附着[9]。其末端通过三向瓣膜设计,包含
1个主瓣膜与2个副瓣膜,在静息状态下导管通常呈现封闭状态,可有效避免空气进入导管,防止导管尖端血液回流,减少置管后堵管发生的概率,即使间歇期患者也可带管维护[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凝血功能、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维护,患者舒适度高,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分析发现,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存在单腔、双腔、三腔多种导管,临床可按照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其末端扁圆形球囊设计,较高压注射型PICC的拇指夹更为舒适,无需拇指夹,有效降低了体外导管的重量,能够避免医疗器械引起的压疮出现,减少因导管移位更换贴敷的次数,有效预防贴膜频繁更换[11]。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后仅需通过质量分数0.9%氯化钠注射液封管,有效规避肝素钠封管液配置与抽取等工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負荷,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维护流程,防止因肝素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等并发症[12]。随着医疗水平发展,静脉输液技术发生较大改进。PICC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尤其是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有效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耐高压注射,有助于快速补液和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的效果更为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出现,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维护,促进凝血功能改善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新红,戚晓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成人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2):233-239.
[2] 陈梅,连碧霞,曾信琴.同步放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132-135.
[3] 周文素,何源源,郄帅,等.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1,44(4):479-483.
[4] 李爱敏,刘延锦,张莹,等.Power PICC SOLO与Power 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7):860-863.
[5] 李素平,李月明,霍百会,等.PDCA循环管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增刊1):111-112.
[6] 卞伶玲,杨金娜,赵益,等.双腔Power 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预防管理[J].护理学报,2019,26(6):64-66.
[7] XIAO A Q,SUN J,ZHU L H,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guid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ip placement in premature infants:a multicentre pre-post intervention study[J].Eur J Pediatr,2020,179(3):439-446.
[8] 张蕾,李英华,莫晓晨,等.肿瘤患者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1):75-79.
[9] 黄春丽,吴珍明.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454-455.
[10] 刘凤宇,邢春凤,张海燕.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2):140-143.
[11] 曹小丽.耐高压双腔PICC在结直肠癌患者mFOLFOX6方案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8):50-52.
[12] 应淞,王东霞,张蓝宁,等.末端瓣膜耐高压注射型PICC和中心静脉插管在ICU患者中测量中心静脉压的对比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6):531-533.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