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
中国自古崇尚阅读,阅读益智明理,陶冶情操。文武周公、孔子提倡学术、诗书、礼乐,促进了文化繁荣并改变了社会风气。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祖莹藏火苦读、曹雪芹广涉书海,数千年的阅读与创作,便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强大的民族文化的伟力。读地理名胜,似遨游天下;读历史典故,似与古人倾心神交;爱文学,春花秋月,情境义理,妙味无穷;爱理工,一个细胞,一粒分子,也可以从中找到另一番天地。作为一所新时期的义务教育学校,面对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召唤,学校优质发展的“密码”是什么,路径在哪里,抓手是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阅读是一种“母教育”,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路径。对阅读的积极关注与深度开掘才称得上“整全的教育”。
一、发现阅读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蕴
这些年,全民阅读备受关注,书香校园、整本书阅读、亲子阅读等诸多词汇高频出现。全民阅读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连续十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大会的召开、2023年初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出《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更是将阅读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以为这些举措绝非偶然,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复归。
阅读具有关乎生命的母题意义,人若倾其一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生命才可以超出自我,得到无限的延续和扩展,才会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得以安身立命。因此,阅读是关于爱、信心、希望与美的事业。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才有了执着地推动阅读的信心与动力。
阅读是一种古老的生活与认知方式,但随着科技革命的狂飙猛进,“屏读”化、碎片化、低幼化、鸡汤化阅读让人忧心忡忡。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快节奏社会生活方式之下,阅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也受到相当程度的误解。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素养教育的追寻,各国都更加关注文化的觉醒与自信,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与解读阅读的时代价值,掀起了全民阅读浪潮。捡拾阅读的教育学价值,体现在新的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重视阅读,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几乎都以阅读为逻辑线索。站在今天看未来,阅读,特别是纸质阅读的确不能被忽略,也是不能被替代的——特别是不能被纸笔刷题所替代。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是在尘世中寻找生命意义,是性灵的扎根与精神的守望,是灵魂的洗刷与救赎,是一种生活乃至生命的方式。
二、阅读的关系性存在与“共生阅读”的滥觞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阅读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他们的阅读需要环境熏染默化,需要“点燃”“引爆”,因为青少年与父母师生是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性存在,因此需要师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成全,他们之间是一种美好的“共生”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共生”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受到极大的关注,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借用希腊语“一起生活”(symbiosis)一词,首次定义了“共生”的概念,他发现真菌和植物之间存在一种互惠关系,即两者彼此受益。例如,某些真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
从社会科学的领域来看,“共生”也定义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人类的个体需要依赖社会来获得资源、知识和保护,而社会需要个体的贡献来维持其运转。受共生理念的启迪,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单方面,每一方面的教育力都是有限的,而應当看到教育的全局性关系。教育是具有普遍联系关系的统一整体,须关注自身、外部环境、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的不同关系特征并不断进行调整,促进其和谐共存,服务于“使个体成人”的教育目的。基于此理解,我逐渐萌生了“共生阅读”的教育主张。
从社会关系视角看,作为基本学习力的阅读连接着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诸多方面相互交织,共同发挥着影响,当这个生态位中的所有人都能自由共在、彼此关照、相互依存,便实现了他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共生关系,阅读促进成长就成为可能。因此,“共生”既是“他为”,也是“自为”;既是“自在”,也是“共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从教育学视角看,“共生阅读”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教育体思想,是一种全面、互动和综合的阅读思想、阅读理念和学习策略,它强调多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估和吸收信息,更全面和深入地发展阅读和学习能力。“共生阅读”也是一种“共生态”学习,引导人们学会关注、体察、珍惜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世界,深思人与自然、文化、他人,以及自身的共生状态和共生度的问题。理想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描述教育主体丰富的生命内涵。
三、用共生阅读描摹“全社会教育”的完整图景
“共生阅读”的教育主张,就是对人整全发展的吁求,对片面追分的反思,是对“教育生态位”的重构,是秉持教育的眼光打量教育生态,希冀以崭新的“教育力”构建学校教育的协同机制。
对此,著名教育学者李正涛提出的“全社会教育”路向观点颇值得借鉴。他认为,当代教育需要经历一个从“社会教育”走向“全社会教育”的整体转向。过去的教育,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内在运行逻辑来看,有五种类型的“旧象顽疾”:“单向”,社会单方面影响教育并对教育提出各种要求;“弱势”,教育常常作为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的追随者和屈从者;“割裂”,学校与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实践内部的割裂;“乏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驱动,缺少内生变革;“空泛”,教育面临具体“怎么办”的实践性问题,这是行动上的“空泛”。
如果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就会发现教育要解决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的关系问题。如果站在教育实践的立场,又要思考如何让所有实践方式都朝向教育,从而形成“全社会教育”的新格局和新体系。他认为,要以教育眼光的转向为起点,要以“教育融合力的汇聚”为基础,要以协同教育机制的建构为保障。而教育眼光的转向,要有三种眼光,即“全教育实践”之眼,“全社会实践”之眼,“全生命实践”之眼。这其实表达了教育应该有一双“复眼”,要关注教育的多样、全面、渗透,又要关注教育的关联、综合、融通。
“共生阅读”就是秉持这三种眼光,显然,“共生阅读”不仅是一种“全教育实践”,更是一种“全社会实践”和“全生命实践”。因此,“共生阅读”是多育融合的产物,描摹的是“全社会教育”的美好图景。共生阅读正是秉承这样的思想价值建构与展开的。
四、“共生阅读”实现“全社会教育”生态图景的基本路向
阅读作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走向“全社会教育”,其实是在教育中寻找世界与建构世界。让阅读成为全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视阅读为全社会实践,以阅读贯穿教育实践全程,促进生命健康成长,有以下基本实践路向。
一是价值认同。如何播种阅读的“种子”,需要下一番功夫。我们将“共生阅读”作为消减社会“内卷”的一剂良方。首先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双减”政策,以此为契机实现渐进式突破。教师与家长的思想转化当然是困难的,接受共生阅读的思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课程教育,慢慢引导家长渐渐开悟,渐渐学会淡定自然、从容不迫地投入阅读,相信等待与积淀的力量。家长们也渐渐地从迷恋课后补习培训班走向“海量阅读”,大家形成教育的同盟,一起用阅读“包抄底部”,成就能走得远的学习力。慢慢地,通过学生海量的阅读,解放他们的学习力,释放无限的成长潜力。人的智慧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宜的条件才能发芽和成长。大量的阅读将为学习力——包括兴趣和学习支持力——提供宝贵的“营养”,思维和创造力都需要阅读铺垫起“知识背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地培养起阅读的习惯,而习惯又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就能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向智慧世界的大门。
二是课程成全。共生阅读的有效开展的过程是漫长的,从不读到读,从不喜欢读到喜欢读,从不善读到善于读,进而形成优良的氛围,需要有效的机制加以推进。为此,学校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建设“全景”“全域”“全程”“全员”“全息”的“五全阅读育人”的杠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赋能阅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建设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立体多维渗透的共生,即“学科共生”“知能共生”“师生共生”“课内外共生”“家庭共生”“家校共生”等六大共生。
三是对人成长的观照。学校引导、服务、成全教师和家长。通过年复一年的启动、推动、展示示范、评价总结等活动,让价值观相同的教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做共生阅读的“点灯人”。秉承“培养终身阅读者和积极而有教养的公民”的价值,以建设优良阅读生态为前提,教师带头阅读为示范,家校互动影响,积极促进学生热爱阅读并不断形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一个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并逐步放大其正面效应,形成学习型社区,影响阅读型社会的形成。
尽管这可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但是所有的教育现实都曾是当初的教育理想。
(1)校长荐读指路,实现价值共生。推进共生阅读,培养学习共同体。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活动,即校长每周一次推出单篇文章,供学习共同体阅读。根据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情况,校长及时选择适合的内容推荐给各方面人群阅读。
(2)开化教师思想,实现师生共生。“双减”政策颁布后,我校便认为这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机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编印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提高教师的政策水平。组织学习研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系列思想,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开化”教师思想,打开教师专业发展的“潘多拉盒”。着力于引导教师重视学科教学渗透阅读的思想与强化方法指导,把阅读作为各个学科学习力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教师阅读的熏染默化,形成班级热爱阅读的氛围。学校倡导所有教师都做阅读的“点灯人”,做阅读“种子”,形成“百名教师爱阅读,牵手千名学生共阅读,拉动万名家长同阅读,影响社区十万人的精神生活”的美好氛围,进而打造学校“共生阅读”的品牌。
四是教育品牌的形塑。“教育为了人生!”办好一所学校所影响的不仅是一届届学生,还会影响社会,即对一个区域的文明的开示。共生阅读教育是我校对自身的不断“挖掘”,也是教师的不断“挖掘”,是相互的“采掘”与自我“熔炼”。
教育不是沉思出来的,教育是行动的哲学,是一种“挖掘”与发现。近年来我校眷注于“共生阅读”研究与实践,借“双减”政策为“共生阅读”营造生长土壤。实践探索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共生阅读”作为“母题”性教育实践衍生出许多教育新发现、新收獲。
诗人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部分。”“共生阅读”就是努力创造一片“大陆”,“共生阅读”就是一种“连接、互助、共生”,从“我”到“我们”——构建互助共生的生命共同体。“阅读是真教育,有着‘动人心魄的美”,借助“共生阅读”,不断弥补与修复教育的种种不足,创造一幅美好的“全社会教育”的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