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青 姚轶洁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数字教育,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023年和202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国家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正进入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新阶段,迈向智慧教育高质量生态建设的新征程。
二、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基础教育系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以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作出的主动转型,包括将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和数字治理等因素整合到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促进系统的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转型。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质增效为发展目标,以数据流转为核心关键,以模式变革为主要内容,以素养提升为基本保障。
三、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纵深推进、横向联结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网络体系,确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到实处。
1.优化资源供给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精品课”等教学资源,推进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建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化资源内容审核规范”“教育基础数据”等数据标准,把关资源质量,促进资源长效发展。
2.坚持需求导向
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等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数字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应对“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求,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融合创新应用
鼓励先行先试,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新技术的信息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等示范区和试点,深化创新应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推到全国,形成一大批典型的、优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
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
1.学校数字教育环境创设不充分
教育环境是师生开展有效教学的活动空间,随着教育新基建的开展与数字化教育设施的建设,未来中小学校将是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化校园,其教育环境将从封闭式的校园物理教学场所转向无边界的、泛在的各类实体与虚拟的学习空间。但目前大部分學校数字教育环境创设不充分。
首先,现有传统的校园网络、智能终端仍需进一步优化。2022年针对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城乡学生均不同程度地认为互联网接入存在明显的卡顿、拥挤等问题;50%的城乡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网络不稳定。
其次,现有零散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整合。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的资源平台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难以匹配新课标与新教材;且智能化服务水平低,存在检索困难、无法兼容等问题。九成以上的资源平台只服务于教师教学,难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平台资源多是简单的学科内容呈现,尚未形成全链条的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此外,校内外教育资源也需要进一步深度连接,智慧交互平台、在线课堂、数字图书馆等泛在的数字环境也仍需进一步建设,以支持教师开展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教学。
2.学校数字教育主体存在能动障碍
数字技术对于教育转型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受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技术对于教育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在主体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育主体包括师生个体和学校组织单位。能动障碍包括能力障碍和组织障碍。
一方面,师生数字应用能力提升较缓慢。有学者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师生数字应用能力与素养不足,在技能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或年纪较大的教师,数字素养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数字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困难。
另一方面,学校数字组织管理变革进度滞后。据调查发现,仍然有近一半的城乡学校缺乏教育数字化转型规模以及相应的信息化基建升级、维修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团队数字治理意识不足,缺乏对“数据治教、数据治学”的深刻认识,基于数据开展组织变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十年前部分学校尝试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尚未优化解决实现校内外资源整合和协同治理等问题。
3.区域数字化治理组织制度有待创新
区域基础教育数字化治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的教研、师训、科研、督导等多部门,而且涉及教育部门与高新信息技术企业、 校外培训机构的外部协同,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多方协同的组织制度,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部遴选了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致力于示范引领,如何打造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域。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建立了多主体、上下协同、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治理组织制度,形成了良性数字化治理模式。但是,当下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期,有学者认为,部分区域组织管理难以跟上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要求,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士负责教育数字化转型事宜,导致教育数字化转型缺乏战略性规划指导和系统推进。如中西部的一些边远区域,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不足,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组织流程变革认识不足,依然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依然维持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
五、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
在教育部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和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从学校、区域、市域自下而上,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
1.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提出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线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2.示范先行,打造标杆城市
上海市出台《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统筹推进教、学、管、考、研究、服务、资源、实践活动、家校互动共10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将上海建成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3.应用为王,探索创新应用
先进区域积极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如北京东城区建构智慧教育生态、上海闵行区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宁夏促进“互联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武汉市建设教育大数据体系等。积极创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如衢州市柯城区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实现城乡学校“互联网+”结对,形成城乡教育共同体,共同探索如何将数字化应用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创设新型教学空间,拓展学习场域物理和虚拟空间,增加认知密度与广度,重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育人为本,变革传统课堂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致力于让数智变革成果切实服务育人工作,运用智能手环对学生运动健康的动态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使数字化成为学校提升育人质效的内生驱动力。积极创设虚实融合的智慧课堂学习空间,支撑教师开展数据驱动的智慧教学组织与活动,孵化和形成多元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智慧型人才。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智慧教研模式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社会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797)、广东省姚轶洁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