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的分析与探究

2024-06-03 15:11:31孙安琪
当代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摘 要] 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产生于淮河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蕴含着独属于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安徽省乃至全国广大人民的喜爱。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诞生于此的花鼓灯艺术兼具南北文化的过渡与兼容,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享有“淮上幽兰”“东方芭蕾”等美誉。本文通过从花鼓灯音乐的历史发展渊源、艺术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民间音乐;花鼓灯;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中圖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62-03

淮河,这条流淌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河流,在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十分富足的文化底蕴,孕育滋养了众多优秀文化果实,安徽花鼓灯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歌舞艺术,花鼓灯音乐可谓集民间各色艺术之大成。它融合了民歌、舞蹈、器乐等为一体,盛行于淮河中游地区,尤其以淮南凤台、阜阳颍上、蚌埠怀远三个地区的花鼓灯表演最为著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花鼓灯音乐融合了南北方民族音乐的特征,既具有北方民族热情豪迈的爽朗之情,又富有南方民族柔情温和的典雅之意。每当节日欢庆之时,当地百姓们就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跳花鼓灯庆祝,他们在锣鼓声中歌舞腾跃,怀着最炙热淳朴的情感推动着花鼓灯音乐文化富有生命力地传承一代又一代……

一、花鼓灯音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但关于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都没有确切的资料和统一的定论,只一句《凤台县志》中的“花鼓灯历史久远,宋代就开始流传于淮河流域怀远、凤台一带。”便是如今唯一可查的资料[1]。不过在文化还不够发达的早期社会,艺术往往与民间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相传,夏朝时期,大禹和涂山氏之女——女娇结为夫妻。新婚不久后,大禹便为天下人治水而日夜兼程、劳碌奔波。他一心为民、公而忘私,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成为后世传扬千古的佳话。女娇十分思念大禹,每天抱着孩子在山坡上眺望只为丈夫能够早日归来,望夫心切的她后来化作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为了纪念他们和表达感恩,百姓们盖起了禹王庙,每逢大禹生辰之日便敲锣打鼓演奏歌舞,表达他们对大禹治水丰功伟业的颂扬和感激之情,这便创造出了花鼓灯。

事实上,在唐代以前,关于花鼓灯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且多带有神话传说色彩,上述“纪念大禹”一说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说法。而唐朝以后,一些较为可靠的相关资料文献开始慢慢浮现,虽还是不足以确切说明花鼓灯音乐的真正历史来源,但至少能够证明其确实是在淮河流域诞生且历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文化。

到了宋朝,文化艺术发展极其昌盛,花鼓灯也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艺术形式,在当时的民间曲艺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凤台县志》记载,宋代花鼓灯活跃于凤台、怀远等地,其演员艺人们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加之宋朝“瓦子”“勾栏”等许多专门负责表演的场所被新建,花鼓灯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动,花鼓灯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安徽凤阳人,有史料记载,朱元璋从小耳濡目染,对家乡的花鼓灯艺术可谓情有独钟。传说儿时的朱元璋,在家乡只要听到唱花鼓灯的,就要跟在后面看,放牛的时候自己还时不时唱上几句呢。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登基大典时,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特意精心准备了一通花鼓灯前去朝贺,看得朱元璋龙颜大悦。洪武六年,朱元璋在凤阳兴建中都城,其管辖区域包含泗县、五河、灵璧、凤台、怀远等区域,而这些区域正是花鼓灯流行的活跃地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凤阳花鼓》,这首动作简单、以唱为主的民间小调传唱度极高,其著名程度足以说明花鼓灯音乐在明朝时就已在民间受到欢迎和喜爱。

清朝时期,统治者对文化艺术较为重视,花鼓灯艺术迎来了发展的繁盛阶段。据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记载:“晴日缘村喧舞,杂以金鼓,主人燃爆竹剪红帛迎之为乐,又有服优场男女衣饰,暮夜沿门歌舞者曰花鼓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当地村民如何打扮龙灯、鱼灯、狮子灯以及各色花灯的热闹场面。还有《凤阳县志》《怀远县志》《颍上县志》等清代旧县志中均有关于花鼓灯的记载,而它们所记载的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每逢正月十五盛行花鼓灯[2]。如此看来,清代花鼓灯有向习俗发展的趋势。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国内风雨交加战火不断。国家受辱、人民受难、文明蒙尘,花鼓灯音乐文化自然也遭受牵连,一蹶不振;辛亥革命后,淮河流域常年处于战乱之中,花鼓灯艺术在此时陷入了低谷。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生活环境稳定,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国家更是大力支持倡导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安徽花鼓灯音乐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到如今已取得多项非凡成就。

历经几百年来时代的更替、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安徽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不但没有被历史的洪流冲击消退,反而闪烁着愈发灿烂的生命光芒。

二、花鼓灯音乐的构成及其艺术文化特征

花鼓灯音乐的艺术形式及其构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舞蹈、锣鼓器乐、灯歌及后场小戏。

(一)舞蹈

舞蹈作为花鼓灯音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曾被周总理称赞为“东方芭蕾”,更是被文艺界誉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和“民族舞蹈的瑰宝”。花鼓灯舞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团体舞等,舞种丰富,形式多样,对难度和技巧都有一定要求。

舞姿,可谓花鼓灯舞蹈的灵魂和精髓。诞生于南北分界线上的花鼓灯舞蹈兼具南北文化的兼收性和过渡性,其舞姿既有北方的刚劲有力、热烈洒脱,又有南方的精致秀气、外柔内刚。另外,花鼓灯艺人们还发明创造了许多使用扇子技巧的“扇花”舞姿,如“绕扇”“翻扇”等,这些扇花往往与丰富的步伐和体态相配合,创造出的舞姿无不优美精妙、观赏性极高[3]。而这些极具观赏性的花鼓灯舞蹈姿态其实大多来源于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田间劳作和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创造得来,是对淮河两畔居民丰富的农耕文化的提炼与升华。

从舞蹈风格来看,安徽花鼓灯舞蹈完全不同于其他温情含蓄、安静内敛的舞蹈,它是一种兼收南北文化特征并充满活力的舞蹈形式,反映了淮河一带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民俗风情,这从舞蹈风格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中便可体现:蚌埠怀远流派的舞姿大方优美,动作幅度大且刚劲热情;相比之下,淮南凤台流派则更显小巧玲珑,幅度较小而更加细腻,且善用扇花,花样百出;阜阳颍上流派则动作严谨节奏舒缓,舞蹈结构完整而严密。

以上关于花鼓灯舞蹈的特征其实与淮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活高度贴合,即使他们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较为困难和艰苦,但他们的花鼓灯艺术依然充分展现了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生机与活力,舞蹈的传情与演绎真情直白,内涵细腻,打动人心。

(二)锣鼓

锣鼓是花鼓灯音乐的灵魂,直接作用于氛围烘托和气氛渲染,感染力极强,往往支撑起整部花鼓灯歌舞的恢宏气势和精神风貌,推动花鼓灯情绪的传递更加深入人心。

花鼓灯锣鼓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可谓是变幻莫测、花样繁多,既可以为舞蹈做伴奏,也可以单独出现,使表演场面更加气势恢宏。常言道“锣鼓一响,脚底发痒”,其振聋发聩之势就像是一种信号,信号一经发出,台下的男女老少就知道:花鼓灯要开始了。于是乎台上的演员们开始翩翩起舞,一出热闹非凡的花鼓灯就此拉开帷幕。

安徽花鼓灯的锣鼓器乐种类丰富齐全,主要包括花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脆锣、小狗锣等。通常来说,锣鼓乐队人数在7至11人之间,其中起领奏作用的鼓手负责统领指挥,通过手势引导音乐的承接和高低起伏,是锣鼓乐队的核心。此外,鼓手还会给出“鼓点”去对应舞蹈演员的动作和步伐,这些配合舞蹈的“鼓点”被称作“灯场锣”。

“灯场锣”没有固定的演奏形式,通常是在鼓手的引领下即兴伴奏,跟随着整体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及情绪变化作出相应的音响效果,有时甚至鼓手敲出的每一个“鼓点”都落在舞蹈演员的脚步上,明快有力的锣鼓节奏会推动舞蹈演员的情绪更加高涨,这就是老一辈花鼓灯演奏专家经常强调的“鼓点子要打在脚上”。“灯场锣”包含的“鼓点”样式众多,包括“压槌锣”“一槌锣”“撞四槌”等[4]。它们串联在一起构成完整的锣鼓乐段,紧随着舞蹈表演的进行,其中哪个动作需要强调、哪个步子需要重音等等,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各不相同,这也就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艺人的特征。

(三)灯歌

灯歌又名“花鼓歌”,指花鼓灯表演中的演唱部分,其内容直接来源于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花鼓灯艺术的文化内核。灯歌起初是因为演出中场休息而出现的,主要有独唱和对唱两种表演方式,紧拉慢唱、节奏舒缓是它的显著特征。

燈歌的歌词内容非常丰富,大多为即兴创作,按形式可大致分为玩灯、奉承、劝解、情歌等。玩灯,主要以谦卑友好的态度向观众表示感谢以获取好感,希望父老乡亲们多捧场、支持自己玩灯,如有不足的地方望大家包涵、多多赐教等;奉承,顾名思义就是指逢迎、讨好观众以求获取利益,在旧社会比较常见;劝解,又称“劝诫”,即对黑恶势力进行批判和揭露,劝诫人们摒弃恶俗恶习,积善成德;情歌,即以爱情为题材,歌颂爱情的美好,提倡自由恋爱等。

灯歌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为宫调式和徵调式,曲调活泼明朗、旋律婉转动听,再配以富有活力的锣鼓伴奏,使歌曲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5]。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及艺人世代的传承,灯歌已形成多种曲调,比较出名的有《伞把子调》和《小鼓架子调》等等。在唱腔唱法上,各派也是特色鲜明,各有千秋:蚌埠怀远一派唱腔较快,唱词简单易懂,比较口语化;淮南凤台一派唱腔较慢,节奏舒缓、旋律性强;阜阳颍上一派则有激昂高亢、热烈豪迈的唱腔,节奏紧凑而富于动感,乡土气息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花鼓灯灯歌的历史十分悠久,经过漫长的沉淀和发展已然吸收了各个时代的特征,是能反映各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状况的珍贵艺术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后场小戏

后场小戏又称作后场小调,是花鼓灯表演结束后的延长、加演部分。过去由于花鼓灯表演过于精彩、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观众仍迟迟不愿离去,于是应广大观众的热情需求增加了后场小戏这一环节。

后场小戏普遍故事简单,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很接地气。其表演形式通常由二至三人对唱,以锣鼓为伴奏,边唱边跳,声情并茂且极富戏剧性。其曲调仍大多采用灯歌曲调,有的还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歌小调的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小戏曲目有《小圆房》《小货郎》等,这些歌曲大多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后场小戏作为花鼓灯结束后的加演部分,虽然减少了大量体力消耗的舞蹈表演,增加了故事性的表演,但整体上仍具有花鼓灯表演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后场小戏中,锣鼓的伴奏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区别于前面花鼓灯表演的一个特点。

三、新时代花鼓灯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数百年时光飞逝,经历了时代的更替,安徽花鼓灯并没有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踪迹,而是凭借着自身的强大魅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喜爱,并于2006年被国家政府列为第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种历经沧海桑田仍生生不息的音乐艺术文化,于国家于社会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艺术财富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新时期的花鼓灯音乐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广大音乐文艺工作者借鉴。

(一)以创新形式为花鼓灯注入现代化新活力

为推动花鼓灯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可以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方式,将花鼓灯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如与古风或民族类型的流行歌曲融合创作、编舞等,为花鼓灯音乐文化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让它更具有时代感和流行性。同时,还可以借助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发布花鼓灯音乐文化的创新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对花鼓灯音乐的关注与喜爱。

(二)重视校园文化传承,推动花鼓灯面向青年一代

通过利用初高中、大学等校园的优秀文化传承资源,组织开展“花鼓灯文化进校园”等相关系列活动。如邀请花鼓灯专业艺术大师走进校园,将花鼓灯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深入地宣传展示给学生;或通过定期在校园举办花鼓灯演出,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和体验到花鼓灯音乐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等。通过以上方式可激发学生们对花鼓灯文化的兴趣,为培养未来的花鼓灯文化人才奠定基础。

(三)加大培养花鼓灯专业传承人才的力度,完善花鼓灯文化传承机制

重视专业传承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文化传承机制,是加强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由于民间老一辈花鼓灯传承人逐渐年迈,人数也逐年减少,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并重点培养新一代的花鼓灯文化传承人。此外,为促进花鼓灯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健全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补助。

结   语

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磨砺,花鼓灯音乐依旧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朵璀璨的瑰寶。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花鼓灯音乐的发展更不能止步不前,我们期许和期望有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人能够找到新的场景或者新的音乐方式,让现在的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并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花鼓灯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导教师:谈   欣)

参考文献:

[1] 孙辰,翟文杰,汤峰.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J].今古文创,2021,67(19):89-90.

[2] 蒋海燕.论怀远花鼓灯的保护和开发[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04):240-241.

[3] 金鑫,宋清源.文化记忆视域下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特征研究——以花鼓灯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84-86.

[4] 崔琨.皖北怀远地区花鼓灯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39(04):18-23.

[5] 孙超.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J].当代音乐,2021(04):72-74.

(责任编辑:韩莹莹)

[收稿日期] 2023-12-23

[作者简介] 孙安琪(2003—  ),女,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南京  210097)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44:50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20:30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8:58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7:38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