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

2024-06-03 07:11李小叶
成才之路 2024年14期
关键词:元素故事劳动教育

李小叶

摘要: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科学课程与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关注日常生活劳动、活用科学故事、优化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注重评价导向等策略,探究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高效融合途径。

关键词:科学;劳动教育;融合;元素;故事;探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105-04

科学和劳动课程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其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以此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部分学校、教师对科学与劳动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也未认识到科学与劳动课程的融合对学生发展、成长的积极意义,表现为课时安排较少、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较为单一等。这样不仅使科学与劳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发展也因此受限。在新课改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探究等学习任务,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意识、劳动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科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而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科学实验和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实现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逐步提升[1]。因此,教师应积极将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实用的教育。

1.提供劳动教育机会,使学生形成劳动观念

融合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是因为融合劳动教育的科学教学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并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融合劳动教育的科学教学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认识到劳动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出更浓厚的劳动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以及勤劳、自律、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2]。

2.丰富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科学知识与劳动操作相结合,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是因为科学教学与勞动教育的融合可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过程中了解劳动过程,掌握相应劳动技巧、技能,感受劳动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渗透劳动教育内涵,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融合劳动教育的科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劳动教育中,学生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进而有效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另外,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还能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成果,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进而形成关心社会、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以上良好的劳动习惯、优秀品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还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发展。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劳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思考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形成相应的劳动精神、合作意识。这种全面、综合的教育体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另外,综合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

1.劳动教育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

在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深刻认识,对劳动教育缺乏深入了解,这就无法将其与科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的教师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次要的任务来完成,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往往更加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另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限制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教材内容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绍不够全面,有的学校也不注重增加实验设施和材料等教学投入,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

2.劳动实践流于形式,实践性不强

在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如自己演示实践过程或在PPT课件中展示操作过程。而无法在实践操作中检验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其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也会受限。另外,劳动教育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个体在心理、认知、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部分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3]。

3.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对独立,融合不佳

虽然科学课程和劳动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并不紧密,存在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相对独立等情况。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安排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内,且与科学课程分开进行,导致教师只能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来完成,与科学教学并无联系。而缺乏有效的融合,学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无法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法在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三、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1.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使学生感悟劳动情感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时,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奥秘,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掌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实用的生活技能。而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4]。

例如,在“制作笔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并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笔筒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义,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并让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材料,再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剪刀和胶水等,对材料进行剪裁和粘贴,最终做成漂亮的笔筒。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学到科学知识,还可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明白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有助于锻炼与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尊重他人的劳动。

2.关注日常生活劳动,使学生感悟科学魅力

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师要关注日常生活劳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感悟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与力量。可以说,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和体验,科学知识可感可知且更加具体、生动,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与力量,意识到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培养植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积极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亲历培养植物的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可了解光照、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感悟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力量,并激发出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探究兴趣。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培养植物的角度去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使其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耐心、细致和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活用科学故事,增强学生劳动观念

在将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时,教师可以活用科学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知识学习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对劳动激发出更浓厚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科学故事往往以实际工作为背景,描述人们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其情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加深对科学原理理解的同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在“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趣的科学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在故事中,一位农民伯伯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积极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壤。在他的努力下,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大量养分,并保持水分和透气性,同时回馈给农民伯伯一年年的农作物大丰收。教师可在故事中介绍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这样,通过活用科学故事,学生可对科学知识激发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劳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思维[5]。

4.优化探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师要优化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应用科学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探究是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重要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意义,并同步提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此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水受热遇冷会怎样”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主要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分别观察热水、冷水以及冷热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探究水的受热与遇冷过程。在学生观察水的变化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水在受热后会蒸发?为什么水在遇冷后会凝结”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培养其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科学教学则为学生实现劳动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支持。这样,通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学生可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并以科学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在提升自身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6]。

例如,在“显微镜下的细胞”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创新科学教学与勞动教育的融合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并记录下细胞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直观感受细胞的微观世界,并丰富自身的实验技能,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劳动素养。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创新性劳动活动,如细胞模型制作、细胞游戏、细胞展示等,以此将抽象的细胞概念具象化,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究动力。这样的创新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6.注重評价导向,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在将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时应注重评价导向,以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差距,并及时给予其指导和帮助。这样,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7]。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评价导向,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如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和感受。这样,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劳动情况和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8]。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作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教学中的劳育元素,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同时以活用科学故事、优化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注重评价导向等策略,实现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娟芳.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39-40.

[2]王红妮.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 2021,(21):118-120.

[3]陈宝桂.聚焦科学论证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策略———以“摆的快慢”为例[J].名师在线,2023,(32):44-46.

[4]崔超.小学科学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23,(23):39-42.

[5]王梦颖.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小学科学教学支架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3,(32):83-85.

[6]吴晓敏.STEM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基础教育研究, 2020,(12):22-23.

[7]张涛.小学科学“五度六步三环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3,(21):81-85.

[8]王亚萍.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索思维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23,(30):84-86.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aching and Labor Education

Li Xiaoye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Jiahe Tow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subject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actively cultivat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abor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forming correct labor concepts, mastering labor skills, cultivating positive labor habits, and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explore strategies such as exploring labor education elements in textbooks, paying attention to daily labor, utilizing scientific stories, optimizing exploration activities, innovating activity forms, and emphasizing evaluation orientation to explore efficient ways of integrating science teaching and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ce; laboreducation;integration;elements; story;exploration;evaluate

猜你喜欢
元素故事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