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2024-06-03 05:03:12赵大龙
中国商论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产业转移比较优势

摘 要: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促进国内外市场高效联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跨区域整合要素资源、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又是大湾区通往东盟及欧洲市场的重要窗口。基于此,广西应从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出发,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借鉴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国际经验,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外转移的临港工业、中端制造业,推动本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集群,推动广西经济发展,進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产业转移;比较优势;区域发展;广西经济发展

本文索引:赵大龙.<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0):-02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5(b)--04

工业社会建立以来,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统一市场实践莫过于欧盟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台阶,欧元的成功发行也将“一体化”推向了新的高潮。随后,国内学者对“统一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市场,通过培育涵盖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体系,但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统一市场”的概念仅零散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单行本正式发售,提出中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至此“统一大市场”概念正式形成。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各地重塑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机遇,全球化时代,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形成优势、占据先机。

1 欧盟建设统一市场的历程

欧洲的面积大体与我国相当,由于地理上山脉、河流的阻隔,分布着大约44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杰出政治家一直致力于欧洲的融合,并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尝试。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是通过“先经济后政治”路径实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

20世纪50年代,法国、德国等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共体,共同体成员国之间消除了出口关税、数量配额等壁垒。1963年,共同体实行统一的农业政策,通过设立基金、协调结构改革、提高生产率等政策不断推动欧洲市场的统一。随后,欧共体积极吸纳新成员加入,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内部的经济边界被逐步淡化,统一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

1.2 统一制定规则标准

共同市场建立初期,欧共体内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各国工业品标准不统一、药品食品标准不统一、食品市场法规不统一等,既影响商品的正常流通,又增加经济的运行成本。为此,欧盟联合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三大标准化组在1984年出台《合作总则》,共同推动内部标准化。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也相继颁布相关决议,为这些标准化组织提供信息支持。另外,欧盟还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参与标准化制定工作,这些政策都为建立统一市场提供了制度保证。

1.3 要素内循环与产业分工

随着欧盟不断推动内部标准化,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要素实现了流通自由,欧盟实现了要素内循环的基本特征。要素的自由流通,加上市场分割的弱化,欧盟成员国依据自身的地缘、资源等比较优势,可以重新布局优势产业。例如,英、法、德等国发展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成员国之间通过统一市场的资源配置效应,实现优势互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产业分工逐渐清晰,并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

1.4 重视小企业发展

在统一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欧盟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统一市场虽然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但虹吸效应会损害处于相对弱势国家的短期利益,因此培育众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成为可行的选择。处于不同比较优势的成员国在产业链中占据各自的优势位置,通过统一的联盟市场交换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既维护了相对弱势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又实现了建设统一市场的目标。

2 美国建设统一市场的历程

美国的统一市场是独立战争之后在联邦政府的强力干预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独立战争之后,美国虽然脱离了英国的统治,但国家经济依然具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为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体系。

2.1 设立统一关税保护措施

独立之后,美国的经济对英国的依附依然较大,英国大量的产品倾销到美国,美国本土实体产业纷纷破产,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通过设立统一关税保护本国经济,实现了进口替代与控制资本外流两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客观上保护了新生的美国经济。南北战争之后,北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推广,南方原有的经济体制被打破,释放的廉价劳动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南北经济实现了快速的融合统一。

2.2 统一州际贸易税收权利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通过内战解决了经济制度问题,但各州依然保有一定的权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州设立了众多惩罚性、报复性的过境税,严重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建立。为了鼓励商品、资本、资源等要素的流动,美国援引联邦宪法关于州际贸易的条款将增税权利上移至国会,没有国会的授权不得在商业或税收方面有任何规定,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商业环境,破除了市场要素流通的最大障碍,促进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

2.3 发展交通运输业

为了打破地域的分割,美国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隧道、运河、铁路都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据统计,1790—1909年,联邦政府投资交通运输费用的比例高达31%。比如,铁路投资上,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对进口铁轨实行免税,对铁路公司提供免费贷款、土地赠予,并统一国内铁轨的技术规格、标准,形成了横贯东西大陆的铁路网。铁路是具有超地方主义性质的基础设施,铁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对美国统一市场的建立意义重大。

3 日本建设统一市场的历程

统一市场在日本的形成较为漫长,从“明治维新”时代的体制改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重建,都有建设统一市场的努力,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着手实施“规制改革”,才将日本统一市场的建设推向新的阶段,“规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强化产权保护

日本的产权保护主要分为有形产权与知识产权两个体系。有形产权主要针对财产权利,比如1948年颁布《国有财产法》明确公、私产权界限;1952年颁布《公司更生法》确保市场主体的延续,维持了经济稳定;1999年颁布《民事再生法》,加强了对企业、企业家的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日本在外资不断涌入的背景下,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通过《专利法》《商标法》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确定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基本战略,充分调动了民营资本的积极性,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3.2 规范市场准入制度

1960年,池田勇人当政期间,通过精简行政手续,推动行政审批改革,修改、废除了大量行政审批文件,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降低准入门槛等政策,逐步放松政府管制,同时向民营资本放开电信、铁路、航空等垄断领域,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打破了原有市场分割无序的状况。

3.3 实行公平交易制度

为了限制以门阀为代表的垄断资本,防止其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日本通过了众多反垄断法律来限制产业集中。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并设立“公正交易委员会”对垄断活动进行监管。政策制定上,大量吸收民间专业人士、产业人士参与政策制定,用以平衡“门阀”势力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民营资本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提高了市场主体的参与度。

3.4 建立信用征信体系

日本建立了“东京商工调查”等信用信息服务企业,并于1974年开始提供企业信息数据库服务,逐步建立征信体系。20世纪80年代,通过发展民间信用评级机构,向社会主动公布评级信息监督企业运行,降低了企业的违约率。这些信用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让各个市场主体能够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自行决策,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4 广西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验与启示

4.1 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

回顾欧洲、美国、日本统一市场建立的历程可以看出,無论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还是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日本,在统一市场的建立中,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通过“经济-政治”合作的路径建设统一市场,通过 “煤钢联营-欧共体-欧盟-欧元”,《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由经济联盟逐步扩展到政治联盟,实现了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通过援引联邦宪法的方式,削弱各州的税收权力,实现域内统一市场的建立。

我国虽然不存在欧洲主权整合的问题,也不存在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对抗与割裂问题,但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往往先与政治体制改革。比如,财政制度先期实行“包干制”,上交中央后的税收全部归地方使用,造成了以省域为主体的“诸侯经济”;后期的分税制改革,地方税源降幅较大,但事权有所增加,支出并未减少,导致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设置地方保护政策,这些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割裂,导致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由此可见,有为政府与市场有效可以理解为相关主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选择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体量保持全球第二,已度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进一步鼓励要素自由流动,释放要素潜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选择。另外,我国97%的商品与服务已实行市场定价,“政府有为”只需在制度设计上克服短期利益的冲动,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阻碍,通过“市场有效”即可继续释放要素潜能,逐步实现市场的统一。

4.2 产业转移与临港工业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大卫·李嘉图,1817),比较优势理论为相对落后的区域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思路。改革开放以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设立,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移到内地,形成了“前店后厂”模式。2000年以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这一模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经过40年的发展,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级的“制造湾区”。

从国际统一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的发展初期都有产业转移的身影,英国的产业转移到美国,实现了纽约湾区的发展,美国产业转移到日本,实现了东京湾区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动域内统一市场的发展。世界湾区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4个发展阶段,参考东京湾区的发展,在核心区产业转移期间,逐渐在京都周边形成了京滨、京叶两个工业带,通过产业转移的力量,逐步将周边地区纳入统一市场中。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我国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也会持续推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这一阶段经济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临港工业,而是扩展到周边区域,客观上核心区制造业存在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势。广西地处我国西南,濒临大湾区,是不多的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的西部省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借助产业转移的趋势,承接大湾区及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临港工业是广西融入区域市场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最佳选择。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20—2022年上半年,广西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比亚迪、格力等龙头制造企业,从长三角引进桐昆、恒逸等大型化工企业,截至2022年6月,广西自贸区累计入驻企业超7.3万家,是设立前的19倍。由此可见,产业转移的趋势已初现。

4.3 制度建设与信息公开

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在统一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其统一市场几乎靠“规制”的推动来完成。因此,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制度建设的方向应顺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动密集型已开始向外部转移,但从竞争优势来看,东南亚国家具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最优的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向服务经济发展的阶段,广西应选择在中端制造业与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对接,并鼓励相关产业人士、民企人事参与到相关制度建设中来,通过产业转移力量解决割裂市场已久的地方保护问题,逐步推动统一市场的建设。

另外,政府应重点推动超地方主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能完全对称,会导致相关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信息透明度越高越会提高对相关主体的吸引力,提高其市场参与度。参考美国当时大力推动交通运输等超地方主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结合日本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广西应强化区内具有超地方主义的信用信息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库,推动市场化的评级制度,扩大公共信用信息的生产规模,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更多市场主体可以在公平的信息环境下自由选择,通过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汇聚,推动统一市场的建设。

4.4 产权保护与民企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清晰的界定产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文章参考日本统一市场的建设经验,在外资不断涌入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认识到产权的重要性,通过立法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基本战略,既保护了外资的利益,又保护了本国的实体企业,充分调动了民企投资的积极性,推动了技术进步,使日本成为当时的制造业大国。

我国与日本亦有相似的情形,都存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样面临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民企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贡献举足轻重。因此,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是激发民企主体创新活动的根本,尤其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周期内,发挥民企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更有利于形成链条式经济模式,顺利实现产业对接,融入统一市场。

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结合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民企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亦可创造出大量“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这些“小而美”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往往占据某个产业链条头部位置,通過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市场交换机制强化地域、区域经济联动,推动统一市场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相对漫长的过程,亦可理解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选择问题。结合国际统一市场的建设经验,广西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借助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两种优势,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体系,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通过培育“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等方式,推动临港工业、中端制造业的发展,快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

参考文献

郭万福.欧盟统一大市场构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23(6):11-14+22.

刘志彪,郭梦华.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产业链现代化:内在逻辑及重点推进方向[J].求索,2023(1):142-150.

Harold G·Moulton.Waterways Versus Railways[M].Boston 1926,67.

陈林,张玺文.建设统一大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演化历程、经济规律与可借鉴经验[J].国际经贸探索,2023,39 (5):4-15.

伍凤兰,陶一桃,申勇.湾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国际案例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31-35.

冯媛,黄馨仪.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产经,2023(5):114-116.

刘川菡,张季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日本的实践与启示[J].日本学刊,2023(1):118-148+151.

陈甬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理论和重点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2,23(5):35-44.

胡飞.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物价,2022(11):22-25.

杜丽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及新时代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54-66.

周婷婷,张浩.广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现状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22):67-69.

丁益,陈雨馨,景悦,等.产业承接视角下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以大湾区与广西为例[J].中国商论,2023(19):143-146.

侯海波.如何有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基于产业政策与财政体制适配性的视角[J].财政科学,2023(11):98-109.

宋亚琼.数字经济赋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3(21):141-145.

刘西涛,王盼.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基于人才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4): 108-117.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产业转移比较优势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绿色科技(2016年20期)2016-12-27 18:46:17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58:01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30:45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47